正文

國民十大悍將(ZT)

(2010-03-05 21:43:36) 下一個
1,戰神小諸葛——白崇禧

    白崇禧他在軍中的外號可是小諸葛,典型的一個儒將,桂係人物,地位僅次於李宗仁。可以說桂係是一個盛產帥才的地方,北伐戰爭開始。白崇禧任國民革命軍副參謀總長。1927年初,白任東路軍前敵總指揮,從江西攻取浙江。在對待蔣介石的時候,陽奉陰違是個主旋律,一邊答應著蔣介石的方案,一邊為自己的桂係打著算盤。而到抗日時候,白崇禧也能算是一個抗日大將了。協助李宗仁的台兒莊大捷,參與指揮武漢保衛戰,當然,人生中的汙點就是與何應欽一起策劃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對於這樣的一個人,他的價值隻能體現在戰爭上,由於這個人在真正方麵的軍事造詣很高,有人把他跟我們的劉伯承軍神一起比過,其實他們兩個人孰高孰低,很難作出判斷。
                                                           
    白崇禧(1893-1966),字健生,1893年生於廣西桂林縣南鄉山尾村一個回族農民家庭,素有"小諸葛"之稱,國民黨一級陸軍上將。白崇禧原籍江南江寧府上元縣,父親白誌書,別號友三。白崇禧5歲就讀於私墊,9歲時與其弟崇祜共師事白蓮洲老師。 14歲考入廣西陸軍小學,名列第六,與李宗仁、黃紹竑同學。入陸軍小學不及三個月,因患惡性瘧疾而申請退學。16歲,與弟崇祜投考廣西省立初級師範,以第二名錄取。入學後,因屢次考試名列第一而被選定為領班生。

 
    在師範年餘,辛亥革命爆發。1921白崇禧往河南士敏士廠謁見孫中山大元帥,表示廣西竭誠請求加入革命行列,並申述廣西統一對革命之重要性。孫中山即委黃紹竑為廣西討賊軍總指揮,白為參謀長。辭別時,孫中山對白說:“我無槍、無糧、無餉;隻有三民主義。”白崇禧說:"廣西統一不需要孫公的物質支持,所需者僅是革命之主義與信仰而已。" 1925年秋,廣西統一,"定桂討賊軍"改為督辦公署,李宗仁為督辦,白崇禧為參謀長,黃紹竑為行政長。其部隊擴編為九個旅。

 
    北伐中,白崇禧任蔣介石總司令部的參謀長。攻占江西之後,白崇禧籌劃略取上海、南京。1936年6月1日,白崇禧和廣東陳濟棠打著"抗日救國軍"的旗號聯合出兵湖南,企圖爭奪南京政權。白、李任抗日救國軍第一軍團副總司令,陳任總司令。此舉因廣東空軍投蔣而於7日失敗。25日,國民政府任命白崇禧為浙江省主席,白了解其目的在將他調離廣西而拒未接受。經黃紹竑、程潛的調解,消除了白、蔣分歧,桂軍改編為第五路軍,以李、白為正副總指揮。
 白崇禧抗戰初期,他著的《遊擊戰綱要》一書,曾作為國軍軍事學校研討遊擊戰之教本與實施遊擊戰之依據,他所確定的6條對日軍作戰的指導原則,後來便成為各戰區作戰的根據。
    3月24日,白崇禧隨蔣介石從武漢飛徐州視察,了解台兒莊戰役情況。蔣當日返武漢,留下白協助李宗仁指揮作戰。白常乘車至前線代表蔣慰問,聽取敵情,鼓舞士氣。台兒莊大捷使民心土氣大振。武漢行都舉行十萬人遊行,並用卡車載著李宗仁、白崇禧之巨幅畫像為先導。7月,白崇禧因李宗仁患牙病被蔣特令代理第五戰區司令長官。保衛武漢作戰是以五十個軍的兵力對付敵陸軍十個師團,海軍兵船一百艘,這是抗戰中前所未有的大戰役。白崇禧指揮北岸二十三個軍。白奉命後,於7月17日馳赴商城,在城北的祠堂設立指揮所。8月18日,黃梅之孔鎮被敵攻陷後,白調兵遣將,令各部26日起以小部兵力反擊當前之敵。鑒於各方麵軍守地相繼部分失守,白於9月3日召集孫連仲、張自忠、於學忠、馮治安等開會,商定下列策略:固守立煌、葉家集的北麵地區,並在葉家集結集兵力阻敵前進並機動打擊之。9月8日,廣濟戰況激烈,白以肖之楚部、韋雲淞部夾擊敵後方,使守軍正麵壓力減輕。9日敵攻陷廣濟,武穴,圍攻田家鎮要塞。白以第二十六、四十八、八十六三個軍向敵側背反攻,激戰旬餘。10月下旬,白將指揮權交還李宗仁。保衛武漢作戰近五個月,大小戰役數十,傷敵陸軍五萬以上,擊沉敵艦過百,毀敵機百餘架。軍委會令10月25日放棄武漢。

  11月,白崇禧兼任桂林行營主任,負責指揮第三(顧祝同)、四(張發奎)、七(餘漢謀)、九(薛嶽)四個戰區的軍事,以維護重慶外圍。白提出第二期抗戰指導方針:采取消耗戰略,以持久戰為原則,陸續發動有限度之攻勢,以牽製消耗敵人,策應敵後遊擊部隊,擾襲敵人,發展總體戰、全麵戰,使敵人局促於點線。並抽調部隊輪流整訓,準備全麵反攻。白相繼領導了南昌會戰、桂南會戰、三次長沙會戰。

  1939年,日軍在廣州灣登陸,侵入廣西。白崇禧親自指揮部隊在昆侖關附近與日軍作戰。

    1946年6月1日,陸軍部改為國防部,白崇禧任國防部長,陳誠為總參謀長。1947年,台灣"二·二八事件"爆發後,白崇禧受蔣介石之命,於3月17日飛抵台灣,處理善後事宜。他到台後,宣布了處理事變的四原則,平息了危機,白返南京後:蔣擬以白任張群內閣的副院長仍兼國防部長以酬其功,但白力辭。是年11月10日,蔣召見白崇禧,要他在九江設立國防部長指揮所,以對抗大別山區的劉鄧大軍。11月中旬,國防部長九江指揮所正式成立。這是白自任國防部長以來蔣首次給他以部隊的指揮權。

  白借此之機,向蔣提出“守江必守淮”戰略原則,主張華中隻能成立一個戰區,以期兵力能夠集中使用;主張華中“剿總”總部設在蚌埠,以重兵運動於江淮河漢之間,鞏固南京這個政治中樞的防衛。但蔣堅持徐州成立另一個“剿總”,以劉峙為總司令;華中“剿總”設在武漢僅指揮江北上遊部隊。白崇禧以為中原劃分兩個戰區,緩急不能相顧,根本違背了他的“守江必守淮”的戰略方針,如此分兵使用,前途不堪設想。但蔣恐其兵權太重,尾大不掉,難以控製,不許所請,並於1948年4月李宗仁當上副總統後,徑將任命發表,免白部長職為華中“剿總”。6月28日,白崇禧在漢口就任華中"剿總"職務,"守江必守淮"的主張也就擱置不談了。

    1949年12月4日,解放軍解放南寧,7日攻占欽州,封閉了白部南逃的海口。12日,攻占鎮南關(友誼關)。至此,逃入廣西的白部17萬餘人,除萬餘人逃入越南外,其餘全部就殲。白崇禧即乘飛機抵台灣。
1950年,白崇禧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並以國民黨執行委員身份參加負責台灣黨務改組工作的一個委員會。自1963年2月開始,白崇禧接受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采訪,直至去世前8天止,被先後訪問128次。其談話內容被整理陸續發表於香港《中報》月刊1980至1985年間,南昌陸軍學院又將《中報》五年多來的連載資料編纂成《白崇禧回憶錄》一書,並由解放軍出版社於1987年5月出版,次年又再版。 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因心髒病在台北去世,終年74歲。

 

    2,東方的隆美爾——孫立人

    孫立人是國民黨將領中少數能打勝仗的名將之一。他長期在補給不充足的非精銳部隊任職,無論在中緬印對日戰役,或在東北新一軍對中共的戰事等,麵對各種艱苦複雜的作戰環境皆有深刻的認識與卓越的戰績,不同於國府嫡係將領一般的庸碌。
                                                                  

    他被認為是國民革命軍中,具備豐富現代化作戰經驗和高度指揮能力的將領,並擁有崇高的國際聲望,是國民革命軍中與眾不同的一名將軍,也是國民革命軍當中極少數從美國軍校畢業的高階將領。
    抗戰八年,孫立人在國內除了參加過淞滬會戰外,基本上沒打過仗,他的功勳主要是在緬甸建立的。尤其是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他在仁安羌一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日軍,救出了7000多英軍和記者,蔣介石、羅斯福、英王喬治都給他授勳章,由此聲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緣於此。不過,我並不認為英國人的命比中國人的命更值錢。我欣賞孫立人的是他對日本俘虜的態度,對那些曾沾滿中國人鮮血的禽獸,盡管成了俘虜也照樣格殺勿論,此舉大快人心。

 
    孫立人,安徽廬江人。1900年生。父孫熙澤,光緒甲午科舉人,曆任登州知府,登萊青膠道台,山東審判廳長等職,為段祺瑞皖係的重要文職人物。後從事教育,曾任北平中華大學校長。孫立人自幼在家塾中受教,奠定國文和英文基礎,後孫隨父在山東期間又學德文。時孫方9歲,目睹山東租界德人對華人之欺淩,成為孫投身軍事之導引。早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曾赴美就讀於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獲工程學士學位。後轉入費吉尼亞軍校學習,結識許多美軍高級將領。如史迪威等人,為其以後的升遷打下了基礎。1927年畢業,赴英、法、德等國考察軍事。

    1928年,孫立人回國,先後在國民黨黨務學校、蔣介石侍衛總隊幹了一段時間。因不是黃埔、陸大出身,也不是國民黨員,更不是蔣的同鄉親戚,所以得不到重用。於是,就投到宋子文的門下,任稅警總團四團團長,後升為總團長。

  
    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後,原防守淞滬前線的國民黨中央軍(八十八師等)傷亡重大,增援不及,便調稅警總團參加戰鬥。當時很多人認為這是支非正規部隊,沒有戰鬥力。但實際上這支部隊是財政部的武裝,武器裝備遠比一般國民黨軍隊優越,中層以上軍官大都是留美的少壯派,士兵中有文化的多,部隊平時訓練嚴格,軍風紀比國民黨的其他部隊好,再加上民族戰爭偉大的感召力,所以稅警總團在淞滬前線打得很頑強,給日本侵略軍以很大的殺傷,並且一直堅持到正規軍第三十六師趕到接防,1937年,孫立人率部參加凇滬抗戰。在蘊藻浜一線的阻擊戰中身先士卒,負傷十三處。次年傷愈後又率部參加了保衛武漢的戰鬥,兩次立下戰功,從此便在軍界嶄露頭角。


    1942年2月,中國組成遠征軍,下轄第5軍、第6軍和第66軍。4月,孫立人率新38師於抵達緬甸,參加曼德勒會戰。4月17日,西線英軍步兵第1師及裝甲第7旅被日軍包圍於仁安羌,糧盡彈缺,水源斷絕,陷於絕境。孫立人奉史迪威之命親率113團星夜馳援,18日淩晨向日軍發起猛烈攻擊,至午即攻克日軍陣地,殲敵1個大隊,解除了7千英軍之圍,並救出被日軍俘虜的英軍官兵、傳教士和新聞記者5百餘人。仁安羌之戰是中國遠征軍入緬後第一個勝仗,孫立人以不滿1千的兵力,擊退數倍於己的敵人,救出近10倍於己的友軍,轟動全球。之後,蔣介石給他頒發了四等雲麾勳章。羅斯福授予他"豐功"勳章。英王喬治六世則授予他"帝國司令"勳章,孫立人是第一個獲得這種勳章的外籍將領。當時的國際輿論界讚譽孫立人為"東方的隆美爾"。

 
    第二次緬甸戰役開始,孫立人指揮新38師如下山猛虎般撲向胡康河穀。10月29日占領新平洋,12月29日攻占於邦。當日軍俘虜被帶到孫立人的麵前時,孫立人厭惡地皺皺眉頭,不加思索地命令參謀:"這些狗雜種!你去審一下,凡是到過中國的,一律就地槍斃。今後都這樣辦。"命令被迅速執行。日軍第18師團曾在中國戰場上犯下累累罪行,這些俘虜手上沾滿中國人的鮮血,當然在劫難逃。勝利結束第二次緬甸戰役。

 
    東北戰爭中,為防林彪圍點打援,孫立人帶3個團長程迂回,於3月3日趕到德惠,林彪解圍撤回江北。此役,149團因堅守德惠被蔣介石賜名中正團,149團2連防守鬆花江北岸陶賴昭橋頭堡,陷於戰線後30英裏,被24倍以上共軍圍攻24天而堅守成功,被蔣介石賜名中正連。林部四平敗於新一軍後,為鼓舞士氣,消除對新一軍的畏俱心理,提出“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要打新一軍”。德惠之役後,反流傳“隻要不打新一軍,不怕中央百萬兵”。

 
    1948年底,孫立人兼任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司令長官和台灣防衛司令。1949年8月,升台灣防衛總司令。製定實施台澎防衛計劃,構建全島防衛工事體係,整訓撤台的80萬敗軍。1950年3月,升陸軍總司令。到1951年4月,台澎所有部隊10個軍都已經一年以整訓,從剛到台時紀律全無,裝備寡劣,多為抓來壯丁的一群潰兵變為編製充實,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很有戰力的軍隊。

     然當時國民黨內軍政各派係,是所謂內鬥內行,外戰外行。孫立人做事認真不講情麵,一切秉公辦事,將各個派係如蔣經國,彭孟輯的政工情治係統,黃埔係的陳誠,周至柔,俱都得罪,即成眾矢之的。孫立人兵變案,正稱郭廷亮匪諜案。1955年5月25日,陸軍步校少校教官郭廷亮被政工係統從校中逮捕。其後台灣即傳聞有兵變企圖被偵破,而兵變涉嫌參軍長孫立人上將。1955年8月,台灣當局宣布免去孫立人“總統府參軍長”職務。同年l0月,蔣介石下令將孫立人交“由國防部隨時察考,以觀後效”。孫立人從此被軟禁達30餘年之久
   

    3, 一代名將——杜聿明

    杜聿明:抗日名將。第5軍軍長。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和八一三淞滬抗戰。以桂南會戰中取得昆侖關大捷而一舉成名。雖然有人認為這次勝利的一個很重要因素,是5軍作為中國第一個機械化部隊,火力強於日軍,但對手畢竟是號稱日本鋼軍的阪垣師團中村旅團(薛嶽萬家嶺戰役麵對的則是一個二流師團)。42年杜聿明作為遠征軍副司令出征緬甸,雖然戴安瀾在東瓜獲勝,孫立人在仁安羌也大敗日軍,但最終遠征軍還是失敗了。對於這段曆史,眾說紛紜,功過是非很難說清。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戰役中全軍覆沒,於河南省商丘市永城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所俘。1959年12月4日,獲得釋放。1981年病逝於北京。 
                                                 
 杜聿明,字光亭,國民黨陸軍中將。1904年11月28日出生在陝西省米脂縣的地主家庭,父親杜良奎為清末舉人。他從小受到舊文化的熏陶。“五四運動”後,杜聿明接受社會新思潮的影響,立誌投筆從戎,挽救時艱。

    1932年1月,日軍侵占山海關。2月,日軍侵占山海關。2月,日軍兵分三路進攻熱河。3月,杜聿明曾率部參加長城抗占,在古北口一帶殲敵2000人左右。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和八一三淞滬抗戰。

 
    從1939年夏天開始,日軍以截斷我國西南國際交通線為目的,開辟華南戰場。11月11日,日軍在防城、北海登陸,進攻南寧,杜聿明奉命率軍迎戰。24日,日軍攻占南寧。12月4日,占領桂南戰略要地昆侖關。杜聿明分析當時的軍情,認為日軍孤軍深入,後援一時跟不上,故向重慶最高統帥部建議主動出擊。雖然有人認為這次勝利的一個很重要因素,是5軍作為中國第一個機械化部隊,火力強於日軍,但對手畢竟是號稱日本鋼軍的阪垣師團中村旅團(薛嶽萬家嶺戰役麵對的則是一個二流師團)。

 
    42年杜聿明作為遠征軍副司令出征緬甸,雖然戴安瀾在東瓜獲勝,孫立人在仁安羌也大敗日軍,但最終遠征軍還是失敗了。杜聿明對戰役的失敗負有一定責任,但因緬甸戰場的最高指揮權掌握在英、美手中,加上蔣介石的遙控指揮和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羅卓英的失職,杜聿明回國後向蔣介石請罪,蔣介石不但未加處分,反而擢升他為第5集團軍總司令兼昆明防守總司令。
    日本投降後,杜聿明被任命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負責“接收”東北。1947年7月,他離開東北,到上海養病。1948年6月,出任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兼第2兵團司令官。9月,遼沈戰役開始,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10月15日,蔣介石調杜聿明到東北進行頑抗。11月上旬以失敗撤出東北。緊接著,人民解放軍又發動淮海戰役,杜聿明以赴刑場的心情上戰場,但最終無法拘回國民黨軍隊必然失敗的結局。1949年1月,杜聿明在河南永城縣陳官莊被俘。由此結束了他的軍事生涯。

 
    1959年11月,杜聿明被宣布作為首批特赦戰犯予以特赦。1964年被特邀為全國政協第四屆委員會委員。1978年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第五屆常委。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在北京逝世,臨終時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病危深思,最關懷者惟一言而已:盼在台灣之同學、親友、同胞以民族大義為重,早日促成和平統一,共同把我文明古國建成現代化強國,為子孫萬代造福!”

   

    4, 王牌悍將——張靈甫

     張靈甫將軍是一個純粹意義上的中國職業軍人,在抗日戰爭中帶領部隊打過無數硬仗、惡仗和勝仗,多次負傷,身經百戰,九死一生。作為許多中國當代後人,可能隻知道張靈甫及其74師(抗日戰爭期間稱74軍)在孟良崮戰役中被陳毅、粟裕將軍指揮的華東野戰軍全殲這一國共內戰曆史上的經典戰例,而對於張靈甫將軍在此之前的其它生平事跡,尤其是張將軍在二戰期間參與的許多和日寇軍隊之間正麵進行的惡仗和硬仗卻知之甚少。
                                                         

    張靈甫所在的74軍是一隻抗日英雄部隊,在軍長王耀武將軍的率領下幾乎參加了抗戰8年內所有國民革命軍針對日軍的重大戰役,斃傷日寇無數,屢挫日軍精銳,創造了全國聞名的德安大捷,被譽為抗日鐵軍。如果這段曆史不為後人所知,那麽對於壯烈犧牲殉國和流灑過鮮血的抗日英烈們顯然是不公平的,這也是最令國人痛心疾首的事情。作為有良知的中國人,我們有責任把這段真實的曆史昭告中國的後人們,使他們對於發生在60多年前那段中華民族的苦難曆程有一個比較全麵的了解和認識。作為曆史唯物主義者,我們不應隻以意識形態和個人成敗論英雄,我們應該破除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曆史糟粕,能夠從曆史的高度上客觀、全麵地評價張靈甫將軍作為一名職業軍人的一生所為,方不失為偏頗。
  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曆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這句話也可概括張靈甫的傳奇性的一生。
  

    張靈甫:抗日名將。第74師長。張靈甫曾三次聞名,一次是抗戰前因殺妻而聞名,再一次是作為解放戰爭時被我軍擊斃的為數不多的國軍高級將領而聞名(蔣介石曾尊張靈甫為民國第一烈士)。這都不是什麽光彩的事。張靈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戰八年間,他跟隨王耀武,幾乎年年對日作戰,戰功赫赫。尤其是在萬家嶺戰役中,擔任團長的張靈甫率一支小部隊偷襲德安張古山,隨後又堅守該陣地數晝夜,身負重傷,消滅日寇數以千計,對萬家嶺大捷的取得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後,郭沫若專門派田漢編劇,歌頌德安大捷,張靈甫在劇中以真名出現,一時間聞名天下。


    張靈甫,名鍾麟,字靈甫,陝西長安人。生於1903年,1925年入黃埔軍校第四期步科。1945年2月授陸軍中將軍銜。整編後任第七十四師師長。1947年5月16日,戰死孟良崮,終年44歲。

    在西安的時候,青年張靈甫為文廟的碑帖所吸引,每逢節假日都帶上紙筆到文廟臨摹碑帖,聚精會神經常忘記吃飯。他的字很快聞名全校,學校專門為他舉辦書法展,觀者如雲。當時的張靈甫揮毫落筆,連寫5個條幅。於右任驚訝之餘大喜過望,連連道:“奇才,奇才,後生可畏!”1923考入北京大學曆史係。1926年秋,張靈甫進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入伍生總隊,修步科。

    張靈甫的轉機在於七七事變的爆發。國民政府下命令所有服刑官兵除政治犯外一律調服軍役,戴罪立功,並保留原先軍銜。再度出山的張靈甫受到從前上司,此時五十一師師長的王耀武的知遇之恩。為了表示自己改過自新的決心,他正式更名“張宗靈”為“張靈甫”。整個抗戰期間,張靈甫在王耀武的麾下對日寇南征北戰,經曆硬仗、惡仗無數,書下自己最為風光的一頁。

   1937年,五十一師開赴上海,參加著名的“八一三”凇滬保衛戰。張靈甫來到一五三旅三O五團走馬上任,並在上海保衛戰中,以勇猛果斷,指揮有方贏得全團官兵的愛戴。嘉定作戰的時候,麵對武器裝備遠遠優於國軍的日寇蜂擁衝鋒,殺紅眼的張靈甫甩掉上身軍服,抱著機槍跳出戰壕,身先士卒帶領100多名敢死隊員迎頭痛擊,殺得日寇丟盔卸甲,抱頭鼠竄。後他率領該團又連續打退敵人七次衝鋒,打死打傷日寇800多人。38年,張靈甫奉王耀武之命,對駐守江西德安張古山的日寇進行反擊。討論作戰方案的時候,眾人認為張古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擔任團長的張靈甫率一支小部隊偷襲德安張古山,隨後又堅守該陣地數晝夜,身負重傷,消滅日寇數以千計,對萬家嶺大捷的取得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後,郭沫若專門派田漢編劇,歌頌德安大捷,張靈甫在劇中以真名出現,一時間聞名天下。德安戰役之後,張靈甫很快提升旅長。旅下轄團,實為師長。榮獲四等雲麾勳章、三等寶鼎勳章。1938年年底,第74軍駐紮在長沙,在著名的長沙大火中,74軍幫助百姓在灰燼中重建家園,張靈甫更是親自率隊伍幫助百姓。1939年3月,張靈甫率部參加南昌會戰,在一次戰鬥中,右腿中炮彈負重傷。匆匆包紮傷口後他再度投入戰鬥。在不久的上高會戰中,腿部再度被炸斷。蔣介石派飛機將他送往香港,請英國著名外科專家克雷斯特爾為他診治。但由於傷勢過重無力回天,靈甫從此留下殘疾,走起路一跛一拐,人送外號“跛腿將軍”。
孟良崮戰役,解放軍共動用9個縱隊,用5個縱隊主攻,4個縱隊打援和阻擊敵人.經過3天3夜的浴血奮戰,全殲整74師32000餘人.“常勝軍”覆滅以及“常勝將軍”喪身的噩耗,像晴天霹靂震撼了國民黨統治中心。蔣介石更是老淚縱橫:“以我絕對優勢之革命武力,竟為劣勢烏合之匪所陷害。真是空前大的損失,能不令人哀痛!”他不僅下令為“效忠黨國”的張靈甫在玄武湖畔樹碑,還把英國送給“國軍”的一艘巡洋艦改名為“靈甫號”。與張靈甫死後被“嘉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民黨魯中“剿共”總指揮湯恩伯被撤職。此役對蔣介石集團震動之大,可見一斑。

 
    5,  抗日悍將——薛嶽

     薛嶽從抗戰爆發到抗戰勝利是連年征戰,功勳累累,被稱為殲敵最多的將領。薛嶽是中國抗日第一戰將,是指他是抗日戰爭時期殲滅日軍最多的戰將,僅他指揮的四次長沙會戰,就殲滅日軍十餘萬人。1946年10月10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授予薛嶽一枚自由勳章,以表彰他在抗日戰爭中的功績。張治中將軍稱其為“百戰名將”。但使他名聲顯赫、主要還是萬家嶺大捷,經是老戰友也曾經是死對頭的新四軍軍長葉挺,則盛讚薛嶽指揮的“萬家嶺大捷,挽洪都於垂危,作江漢之保障,並與平型關、台兒莊鼎足三立,盛名當垂不朽。”此戰全殲日軍一個師團,是抗戰八年絕無僅有的。
                                                                   

    縱觀國軍戰史,我認為國民黨軍的第一大戰將是薛嶽。薛嶽年幼崇拜嶽飛,取名薛嶽,年輕時曾和葉挺分任孫中山大元帥府的護衛營長;紅軍長征時期,薛嶽指揮湘江戰役,至使紅軍從8萬人減少到3萬人,後任追擊軍總司令;抗日戰爭期間薛嶽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指揮萬家嶺戰役,消滅一萬多名日軍,幾乎全殲日軍一個整師團;後指揮四次長沙會戰,消滅日軍20多萬人,取得抗日戰爭期間消滅日軍的最大戰果,受到美國總統羅斯福的表彰。

    人稱薛嶽為中國抗日第一戰將,就數量而言,薛嶽是受之無愧的。


    薛嶽,廣東韶關市樂昌縣人,生於1896年12月27日,年幼崇拜嶽飛,取名薛嶽,年輕時曾和葉挺分任孫中山大元帥府的護衛營長;紅軍長征時期,薛嶽指揮湘江戰役,至使紅軍從8萬人減少到3萬人,後任追擊軍總司令;抗日戰爭期間薛嶽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指揮萬家嶺戰役,消滅一萬多名日軍,幾乎全殲日軍一個整師團;後指揮四次長沙會戰,消滅日軍20多萬人,取得抗日戰爭期間消滅日軍的最大戰果,受到美國總統羅斯福的表彰。


    在擔任湖南省主席期間,薛嶽提出了“安、便、足”的施政方針。所謂“安”,就是安民使人民安居樂業;“便”,即便民、便國、便戰;“足”,即足糧、足兵、足智。並依此製訂了“六民之政”,即生民、養民、教民、衛民、管民、用民。這些措施使湖南戰時經濟得到了相當發展,糧食連續獲得豐收,同時也極大地調動了人民參加抗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946年6月,內戰爆發。薛嶽時任徐州綏靖公署主任,指揮所屬部隊向蘇北、山東進攻,淮陰戰役以國軍獲勝而告終。後來魯南戰役中,薛嶽丟了兩個師,更令蔣介石生氣的是,把他的機械化家底——第一快速縱隊給報銷了。於是蔣介石派總參謀長陳誠坐鎮徐州督戰,實際上就是把薛嶽給架空了。不想,陳誠的表現比薛嶽還要差。由於他和蔣介石的瞎指揮,第二綏區李仙洲集團在萊蕪被全殲,喪師失地。蔣介石麵子上過不去,就拿來薛嶽替罪羊。3月3日,蔣介石以“指揮無力,名聲低落”的罪名撤了薛嶽的職。

   撤到台灣後,蔣介石任命薛嶽為總統府一級上將戰略顧問。1958年8月,出任行政院政務委員。1966年5月,任“光複大陸設計委員會主任委員”。1998年5月3日,薛嶽去逝,享年102歲.

                                                                               
6,驕悍狐狸----胡璉
 
    胡璉諧稱“狐狸”,是蔣介石五大主力之首十八軍的骨幹:整編第十一師師長。胡璉作風潑辣,性格驕悍,偉大領袖毛澤東評價胡璉“狡如狐,猛如虎”。
  
   國民黨上將胡璉參加過北伐,也參加過軍閥混戰,曾經在石牌要塞上與日寇浴血奮戰,也曾經在淮海戰場上與粟裕“鬥法”,有人評價他有張靈甫的“悍”,但無張靈甫的“驕”;其“忠”不比黃百韜少,其“謀”卻比黃百韜多。他麾下的十八軍,是國民黨的五大王牌部隊,被稱為“吃人部隊”。他與胡宗南並稱“二胡”,前者號稱“西北王”,後者號稱“金門王”,但在蔣軍中流行這樣的說法:“十個西北王,抵不上一個金門王。”國民黨軍史對胡璉的評價是12個字:“愛才如命,揮金如土,殺人如麻。”
 

   胡璉在46年解放戰爭開始後中原戰場(近百戰鬥,戰果自明),引起了我軍極大重視,毛澤東特發通告給華野,中野。中野不但對整編十一師高度警惕,幾乎是輕易不與之交戰。能避則避。

   1949年10月,第三野戰軍對金門發起進攻。苦戰三天後,我英勇人民解放軍九千健兒,血灑海疆。壯誌未酬,魂魄不滅。重建的敵18軍隨胡璉12兵團參加了金門之戰。金門戰役影響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胡璉(1907-1977)字伯玉,陝西華州(今陝西華縣)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四期步科,南京步兵學校,革命實踐研究院第一期,美國陸軍參謀大學畢業。曾任蔣介石嫡係部隊第十八軍軍長,第十二兵團副司令。1949年去台灣後,擔任過金門防衛軍司令、陸軍副總司令及"總統府"戰略顧問,一級陸軍上將軍銜。1907年11月16日(光緒三十三年十月十一年)生於陝西華縣會同坊北會村貧寒農家。曾任中國國民黨第七,八,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
                                             

  7,抗日名將——衛立煌

    衛立煌:國民黨名將,抗戰時他指揮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戰役,該戰役對日軍進行了沉重打擊,殲敵數萬,如果不是劉峙在河北大潰退,使得娘子關門戶大開,也許會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戰役畢竟是個不敗而敗的戰役。43年衛立煌擔任第二次遠征軍司令長官時遠征緬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實的勝仗,該戰消滅了盤踞緬甸的日軍,打通了滇緬公路,成果輝煌。衛立煌是蔣介石的五虎將之一,衛是名副其實的虎將,但恰恰是這員虎將最不為蔣信任。


     衛立煌 (1897.2.16~1960.1.17),字輝珊,又字俊如,安徽合肥人。青年時期曾在孫中山先生廣州大本營擔任警衛,後曆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師長,第十九軍副軍長,徐州戒嚴司令,首都衛戍副司令,第八軍軍長等職。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

    1912年在安徽和縣革命軍當兵。1914年入湖南都督湯薌銘部學兵營,畢業後在上海參加“肇和”艦起義反對袁世凱。1915年到廣州投粵軍,由排長遞升至旅長,曾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北伐、鎮壓廣州商團叛亂和東征陳炯明的作戰。1925年9月任國民革命軍第1軍第3師第9團團長。北伐戰爭時,入閩作戰,升任第14師師長。1927年10月任國民黨軍第9軍副軍長。翌年任南京衛戍副司令,後入陸軍大學校將官特別班進修。1930年任第45師師長。1931年曾參加對江西蘇區的第三次“圍剿”。1932年任第十四軍軍長,參加對鄂豫皖蘇區的“圍剿”。在紅軍向西轉移後,衛率部首先進入蘇區中心金寨。蔣介石為表示對衛的鼓勵,即將金寨及其周圍地區劃為立煌縣。1934年初,參加鎮壓在福建反蔣抗日的第十九路軍。1935年11月,任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次年6月授陸軍上將。

    1937年9月,沿平綏鐵路推進的日軍進入山西北部後,又沿長城向西,以圖會攻山西,占領太原。敵軍先後攻破雁門關、平型關各口。為挽救山西危局,保衛太原,中國軍隊決定利用忻口要隘進行正麵防禦,阻敵南下。忻口戰役總指揮由第二戰區前敵總司令、第14集團軍總司令衛立煌擔任。中國守軍浴血奮戰,陣地失而複得,得而複失,戰鬥異常激烈。日軍為爭奪204高地,組織多次衝鋒,中國軍隊頑強抵抗,在24小時裏,陣地竟13次易手,中國守軍7得6失。在忻口戰役中,八路軍各師積極配合,接受衛立煌統一部署,並向日軍兩翼及側後展開了積極主動的攻擊,有力地配合了忻口中國守軍的作戰。忻口戰役曆時一個多月,殲敵2萬餘人。該戰役對日軍進行了沉重打擊,殲敵數萬,如果不是劉峙在河北大潰退,使得娘子關門戶大開,也許會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
它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戰役,也是國共兩黨軍隊合作抗日、配合較好的一次戰役。

   1938年2月任第二戰區副司令,4月,訪問延安,更增強了與八路軍合作抗日的信念。1939年1月任第一戰區司令,5月晉升陸軍二級上將,9月兼河南省政府主席。1940年兼冀察戰區總司令,與八路軍友好相處,相互支援。1941年調任軍事委員會西安辦公廳主任。1941年,衛立煌曾因主張國共合作抗戰,與八路軍建立友好關係而被撤本兼各職。
   1943年奉命出任中國遠征軍司令官,率部打敗盤踞於滇西和中緬邊界的日軍,與中國駐印軍一起,打通了滇緬公路,取得空前大捷,獲得中外軍界一致好評。

   解放戰爭後期,在擔任國民黨東北“剿總”總司令時,因沒有積極執行蔣介石的“反攻”命令,被蔣撤職軟禁於南京。1949年獲釋,隨即出走香港。後拒絕去台灣,於1955年回到北京。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第二、三屆常務委員,第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常委。1960年 1月病逝。
                     

8,凶狠頑強的悍將----黃 伯 韜

     黃百韜與大多數國民黨高級將領不同,黃百韜沒有什麽不良嗜好,他奉公守法,時刻勤謹,同周圍那些醉生夢死的將領形成了鮮明對比,他在戰場上進則爭先,退亦謹慎,打起仗來凶狠頑強,悍不畏死。雖然是雜牌出身,卻對蔣介石死心塌地,在解放戰爭時期的華東戰場上,無論是在賣命的忠誠程度,還是在戰績上,他都是首屈一指的

 

黃百韜將軍的事跡

   黃百韜將軍生活十分節儉,日食兩餐,對飲食精粗從不計較。“原來這位黃將軍雖說是行伍出身,但自幼喜歡讀書,雅好文事,除了擅長詩詞之外,公餘偶而也會下廚親手燒上幾樣可口小菜。


對黃百韜將軍這樣評價

1、國軍中的第一好漢,一生坎坷,對心中的主義和真理至死不喻,不嗜煙酒,不沾惡習,屢屢救袍澤於危難中,最後時刻不願當俘虜,而舉槍自殺成為完人,國籍高級將領無出其後。 

2、淮海戰役為了掩護等待拖帶平民的44軍從連雲港撤下而陷入重圍,在碾莊包圍圈中率4軍(缺63軍)健兒浴血苦戰,造成解放軍淮海戰役中最大的損失(傷亡5萬餘)。

3、最後自裁(兵團司令也就他自殺吧),以致國民政府去台灣後還因他兒子刑事案件而出麵明令減刑。

4、我感覺國共內戰時期最有特色的部隊不是什麽所謂的王牌,而是那幾個遠離平靜的家鄉千裏出戰的廣東部隊。雖然現在看不出廣東人有什麽戰鬥力了,但在內戰期間,廣東的外調部隊卻是所有外調的帶有地域特色的部隊中最能打的卻是事實。 
 

    黃百韜 (1900—1948)追贈陸軍上將,兵團司令官。原名新,字煥然,號寒玉。祖籍廣東梅縣,1900年9月9日生於天津。河北工專中學部畢業後,投北洋軍閥李純部從軍,任排、連長。後入金陵軍官教育團第五期學習。1920年10月畢業後,在江蘇省防部隊任職。後投靠張宗昌,曆任營長、團附、參謀、團長、旅長等職。1928年隨張宗昌部第六軍軍長徐源泉加入國民革命軍,任第八師參謀長,同年12月任第四十八師第二八四團團副。1929年任師長。1930年任第一四二旅副旅長。1931年5月任第四十一師第一二三旅旅長。1932年2月任第一四四旅旅長。1935年6月升任第四十一師師長。旋入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三期學習。1936年1月30日任少將。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處長、冀察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長、軍事委員會高參、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長等職。1943年4月26日任中將,同年10月5日調任第二十五軍軍長。日本投降後,任整編第二十五師師長,在蘇北與中國人民解放軍作戰。1947年任第一兵團第四縱隊司令,率部進攻山東解放區。1948年8月任第七兵團司令官,率部參加淮海戰役。11月11日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包圍於碾莊地區,22日全軍覆滅,本人身亡。1949年1月被追贈為陸軍上將。
                                            
9,雙麵悍將---邱 清 泉

 

    邱清泉他性格特立獨行、暴躁狂妄,打起仗來又不要命,人稱“邱瘋子”。解放戰爭時期,曾經率領國民黨軍隊王牌主力瘋狂進攻解放區和解放軍,最終因兵敗而致神經徹底失常,飲彈而亡。

    世人對邱清泉的印象也多限於此。實際上,邱清泉文化功底深厚,喜好軍事學術研究和詩詞創作,可謂才華橫溢的軍中秀才;亦有濃厚的抗日愛國思想,抗戰期間驍勇善戰,屢建奇功,可謂有功於民族的抗日名將;雖然對同僚粗魯無禮,對下屬卻愛惜有加,更以善於治軍享譽於黃埔諸將,號稱國民黨軍隊五大王牌主力之一的第5軍和以第5軍為基礎擴編的王牌兵團──第2兵團就是他親手調教而成。可惜受蔣介石愚弄,邱清泉在內戰中為蔣介石火中取栗,充當反共急先鋒,最終身敗名裂。

    邱清泉將軍係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人,1902年出生在一個貧寒家庭,十五歲畢業於縣立高等小學堂,1922年到上海大學半工半讀,1925年黃埔軍校第二期畢業,曾任該校教官,政治部主任。1933年以第一名成績考取留德國學軍事的名額,先後在德國工兵學校和柏林陸軍大學學習機械化部隊理論。1937年回國。是希特勒瘋狂崇拜者,是蔣介石最親信的門生和最堅決的反共學生之一,1945年任5軍中將軍長,淮海戰役前夕,被蔣介石提撥為第2兵團司令。
  1945年冬,邱清泉將軍部駐防昆明時,曾下令鎮壓學生運動,造成震動全國的“一二一”慘案。
  1946年7月,國共爆發第二次內戰,一貫效忠於蔣介石的邱清泉將軍先後在解放軍冀、魯、豫、皖、蘇解放區,瘋狂地破壞中共政權和中共黨組織,捕殺中共幹部、黨員、民兵家屬和無辜群眾數千人。特別是在中共豫、皖、蘇8分區撤退後,派國民革命軍第五軍第10旅駐紮永城,建立五家聯座,凡喝共產黨一碗涼水的都在劫難逃。直到淮海戰役發起前仍盤踞在鄭州至徐州之間。
  在國共生死抉擇的淮海戰役中,邱清泉將軍希望依靠美式裝備的火力和機動優勢,將中共華野、中野阻止在長江以北。
  1948年11月30日,邱將軍隨杜聿明集團在敗逃途中,路過肖縣其一部分渙散部下不遵軍紀搶抓200多名婦女充作軍妓,作惡多端敗壞了第五軍長久以來的好名聲。
  1949年邱清泉將軍在淮海陳官莊地區解放軍發動的殲滅戰最後勝利的時刻,自殺身亡,後解放軍在其身中補五彈,對外稱邱清泉將軍被擊斃。
                          
10,英勇善戰的戰將----陳明仁

      陳明仁作風勇猛,性格倔強。是國民黨軍的一名智勇雙全的戰將, 在國民黨的將領中,陳明仁堪稱是一員猛將。擅長帶兵, 能打硬仗, 這是軍界要人和同僚們對陳明仁的評價。黃埔學生軍血戰惠州,他第一個奮勇登城。戰後,蔣介石親令陳明仁立於城牆之上,接受全軍的敬禮。曾在東北四平血戰東北民主聯軍,從而打敗林彪,成為威震一時的虎將。


    陳明仁的軍事生涯從一開始就充滿了坎坷,先入廣州陸軍講武堂、後入黃埔一期第6隊,被稱為“插班生”。東征之役,以“惠州第一勇士”勇冠三軍,一度被視為黃埔的驕傲。陳桀驁不馴、霸氣十足。他的這些性格在與敵軍對陣時,無疑如猛虎下山、蛟龍歸海,勢不可擋。陳明仁能攻善守,被視為“能戰名將”、“黃埔楷模”。但是在政治關係複雜的中國,這種性格又最招人忌諱,無論是同學、同僚,還是上司,甚至校長蔣介石對其印象極差。陳明仁一生三次前麵打勝仗,後麵受處分,並非偶然。之所以將其列在王耀武之前,因為陳明仁善於以劣抗優,絕處逢生,攻堅能力極強,永不言敗。陳善帶兵,無論什麽樣的部隊到他手上都能當王牌軍用。昆侖關大捷,其他參戰部隊皆為中央軍,唯獨其預二師是地方部隊,照樣出彩。71軍並未能入國軍五大王牌主力之列,卻在他的帶領下在四平兩次擊敗中共名將林彪,是沒有王牌稱號的王牌軍。陳抗戰前是中將,抗戰後仍然是中將,長沙起義參加解放軍,後被授予上將軍銜,實出於毛澤東對其強大殺傷力的賞識,毛公開聲稱:林彪打仗不如陳明仁。

 

    陳明仁,湖南醴陵縣人,生於1903年,1924年春,輾轉廣州,入陸軍講武學校第4隊學習,後轉入黃埔軍校第1期第6隊。
  1922年2月組建教導團,陳明仁被分到第2團第2營第3連任見習排長。參加了第1次東征,因作戰勇敢,被升為少尉排長。
  1925年7月,第2次東征時,陳明仁調任第1軍第2師4團3連中尉排長。同年9月在東莞戰鬥中,指揮全排搶占製高點,乘敵不備繳了陳炯明1個營的槍,被升為3連連長。隨後,率部攻打惠州城,陳明仁首先登上城頭與敵展開肉搏,後繼部隊一擁而上,攻克惠州。戰役結束後的第3天,在慶功會上,蔣介石親發口令,吹三番號向陳明仁致敬,還帶頭呼口號:“向陳明仁看齊!”命令到會全體官兵舉槍向陳明仁致敬,並當場宣布提升陳明仁為營長。此後,陳明仁平步青雲,一帆風順,先入軍校進修,後升任團長。
後陳明仁在軍閥混戰中屢立戰功,1930年27歲任二十八旅少將旅長。抗日戰爭時期,陳明仁率部抗日。在九江會戰中,參戰的其它八個師均潰不成軍,獨陳部預二師完成了預定任務。次年春,開赴廣西參加桂南會戰,與日軍奮戰七天七夜,殲敵2000餘,完成任務,1944年,陳明仁率七十一軍進入滇西,滕衝一仗,殲敵4000餘人,隨後,他又指揮了圍攻鬆山,出擊龍陵,攻克回龍山等戰役,每戰皆捷,最後攻克日軍的重要據點遮放,協助友軍攻克了中緬邊界重鎮畹町。完成中印兩軍勝利會師任務。由此,陳明仁被譽為“能戰之將”。”

  
   解放戰爭期間在東北樞紐四平,陳明仁大戰林彪。他以2萬守軍對抗第四野戰軍10餘萬人圍攻,孤軍堅守四平四十多天,巷戰十九個晝夜,後林彪放棄進攻,陳被蔣介石擢升為第七兵團司令官。1947年6月的四平之戰,在國民黨一方被稱為四平保衛戰,而在解放軍一方則被稱為四平攻堅戰。這是陳明仁的巔峰之戰,也是名將林彪的恥辱一戰。後來,林彪手下的驍將如李天佑等,皆評價陳明仁“是員悍將,是頭獅子”。 


   淮海戰役前夕,劉恃、杜聿明三次麵邀陳明仁到徐州擔任兵團司令,胡宗南電請蔣介石派陳明仁去西北任職,白崇禧亦推薦陳明仁擔任武漢警備司令。但是陳性格執拗,所以在國民黨軍界屢受排擠,和上司妒嫉。後陳明仁在湖南起義,55年獲解放軍上將軍銜。

    1949年11月,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兵團,陳明仁任兵團司令員。從此,陳明仁以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的身份,踏上新的征途。
  1950年2月,21兵團由瀏陽移駐醴陵,全軍集中整訓。同年12月,陳明仁率部開赴廣西參加剿匪。經過5個月戰鬥,殲匪3萬餘人,勝利完成了任務。
  1952年1月,第21兵團改組為水利工程隊司令部,領導荊江分洪工程建設。同年10月,在完成以上兩項任務後與其他一部分部隊合並為55軍,陳明仁任軍長。隨後,陳明仁率部從桂林開赴湛江,擔負守衛祖國南大門的任務。
  陳明仁是第1、2、3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1屆政協委員,第3屆、第4屆政協常委。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解放勳章。
  “文化大革命”中,陳明仁受到衝擊。
  1972年至1974年,陳明仁患癌症住院,周恩來親自過問陳明仁的治療方案,關懷備至。
  1974年5月21日,陳明仁與世長辭,終年71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