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 Copyright Lieutenant-Colonel Ralph Peters 2006) 黑體字標示領土擴充國家 紅體字標示領土喪失國家 灰色顯示領土無變動國家 此圖令人矚目,還有許多其他原因:一.當時美、英聯軍已實際有效將伊拉克肢解為北、中、南三部分;二. 阿富汗塔利班充分利用巴基斯坦邊疆領土進行戰略撤退,使得占領軍投鼠忌器。因之,解決阿富汗問題必須連帶解決巴基斯坦問題;三. 彼得斯係美國資深情報人員與知名戰略家,退休前職務為國防部副參謀總長辦公室主任,他的主張非比尋常;四. 該地圖所概括地區恰好就是1997年以來戰略家布熱津斯基再三指出的“歐亞大陸的`巴爾幹´不穩定地區”;五. 2008年底,美國國家情報分析局副局長芬格爾(Thomas Fingar,U.S. Deputy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 for Analysis)以“2025年全球趨勢”(The Global Trends 2025)為題的報告,也對分裂巴基斯坦提出類似看法。與此同時,《紐約時報》也開始將該繪圖公布於眾;六.雖然它並非美國官方地圖,卻為北約組織屬下防務學院培訓高級軍事人員課程所采用。據加拿大全球化問題研究中心(Centre for Research on Globalization)中東問題專家納振若亞( Mahdi Darius Nazemroaya)提示,該地圖自2006發表以來,已在美國戰略機構、政策與軍事機構廣為流傳;六. 更關鍵的是,最近巴基斯坦情況的惡化,已蔓延到伊朗俾路支地區,使得伊朗國家安全受脅;七.再者,美國與印度關係積極改善,而中印關係卻隨之惡化,顯示該構思目標一石多鳥,絕非無的放矢。 核心目標 整體看來,此地圖的核心目的有四:一是按抑強扶弱、分而治之原則,將蘇伊士運河、中國西北邊境與也門南端之間的“三角地帶”重新切割(即“巴爾幹化”),以使土耳其、敘利亞、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諸強國極度削弱,而新建立的或經擴張的弱國,如約旦、黎巴嫩、也門、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終不免對西方集團產生長期依賴性;二是封鎖敵對國家之間互相結盟的途徑,例如,在巴基斯坦西南端建立一個“俾路支自由國”,以使中國無法利用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鋪設油管,以滿足能源需求;三是新建立“庫爾德國”與“阿拉伯什葉國”,以便將該地區的石油與油氣資源“一網打盡”;四是降低與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的結盟層次,以直接駕馭整個伊斯蘭教世界。 “新中東”圖涉及問題甚廣,筆者無法一一評述。以下,僅就若幹大端加以介紹,至於當前處於焦點地位的南亞,當予以集中討論。 庫爾德地區 首先,“庫爾德國”的建立,必須迫使土耳其、伊拉克、伊朗、敘利亞各自奉獻一塊土地。在周邊國家虎視眈眈之下,“庫爾德國”的唯一生存之道便是以出賣廉價石油換取外力支持。伊拉克庫爾德地區自1991年起,已逐步形成獨立王國。當前不隻是藐視巴格達中央政府的存在,甚至還自行與外國簽訂開采本地石油的條約,其軍事力量足以對付伊拉克阿拉伯人的挑戰。此外,庫爾德地區又早已成為顛覆伊朗庫爾德地區的軍事基地與培訓戰員的所在地,由此可預見“庫爾德國”的建立,必須以製服伊朗為先決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