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138)
2013 (57)
2014 (46)
2016 (52)
2025 (2)
作家如牛毛,讀者如晨星
木愉
我最近一次出書都已經是前幾年的事了。出那本書,讓我感慨萬端,感慨中有關於人類文明進化大背景的,也有關於小到文學城這個群落的。
我那本書裏所收的文章中,很多曾經發表在《世界日報》、《星島日報》、《僑報》、《美文》、《揚子晚報》、《光明日報》、《人民日報》及其他報刊雜誌上。早在出版前的四年前,那本集子就編好了,拿到國內一家還算著名的出版社,通過了漫長的初審,後來就被擱置起來。出版社沒有說不出,但是也沒有說就要出,我就像等待戈多一樣地等著。
我能夠理解出版社的苦衷,如果沒有賣得動的可靠保證,人家是不敢花費了銀子來出你的書的。畢竟是商品社會,凡事得利潤掛帥。如今作家寫手們多如牛毛,每天在網絡上貼出的文字甚至多過過去兩千年文明史的總和,文章要脫穎而出,殊為不易。文字就如朝露一般,倏忽而逝。就說這文學城,每天要繁衍出好多好多的字啊,原創的,網上順來的,順來了加工一下的,一天也有幾本書的量吧。
我常常想,在文學城,不是碼字的作者金貴,而是點擊讀帖並能留下片言隻字的讀者金貴。其實,哪裏都一樣,很多所謂作家組成的微信群裏,就有作者露麵先撒個紅包,圈好粉找好基本群眾,以便自己的東西有讀者。微信朋友圈裏,有人主動找上來交朋友,然後希望對方俯首帖耳當聽眾。至於對方的作品,卻是懶得去讀的。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在這個個個皆可為作家的人類社會裏,缺的不是寫手,而是聽眾。“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這兩句未嚐不是如今寫作盛況之寫照。就算標點符號濫用,行文毫無章法,卻並不妨礙在網上出版自己的文字。
於是,出書變成了一種奢侈。是的,出書確實是一種奢侈。這可以從書店的命運得到佐證。美國買書讀書的人還算多的,我每次到公司餐廳吃午飯的時候,發現很多同事都一邊咀嚼,一邊在津津有味地讀書。饒是如此,美國的大書店也難逃脫日薄西山的頹勢。
Barnes and Noble是第一家進駐我所居住的這個大學城的連鎖書店,當初落戶這裏的時候,很是春風滿麵。店未到,消息先在報紙的顯要版麵登出,可謂先聲奪人。城東邊的一小排平房通通拆除,其中有家叫北京飯店的中餐館也黯然退去。隨後,這家書店和經營電器的Best Buy就在那裏拔地而起。
說是當初,其實這家書店到本地的時間並不長,不超過十年吧。它之後,另一家連鎖大書店Borders也接踵而至,而且就在兩個街區開外的地方落腳下來。Borders來了後,氣勢如虹,活活地就把Barnes and Noble打到老二的位置上去了。
然而,就在數年前的隆冬季節,Borders溘然而逝。臨終的前幾日,店裏大幅度降價把所有的存書連帶書架都一發處理,雇傭了幾個小工,站立在附近各個街口,手持關門降價的廣告。在寒風裏,那些巨大的廣告牌就像喪禮隊列裏的白色旗幡,飄得讓人心慟。
隨著互聯網的日益發達,傳統書店的冬天的確來臨了。現在的網絡作為信息中心可以跟圖書館相比,厚重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更多的是以裝點和擺設的意義而存在著,至於其內容,在網絡上隨便輸入幾個關鍵詞,想要什麽,就可以得到什麽了。獲得信息如此便捷,人們是很難再像過去那樣買書藏書的。而且,因為互聯網,人們的閱讀習慣也在發生空前的變化,不再像以前那裏潛心讀書,隻是在網上進行快捷的穿插式的閱讀。在這種閱讀習慣的主使之下,人們是不再願意到書店買書的,除非非買不可。
Barnes and Noble不因為Borders的消亡而興盛,也在死亡的氣息中苟延殘喘著。它們敗在了共同的敵人互聯網下。
我的那本書雖然難產,最後究竟是出版了的,雖然沒有稿費,但我有幾百本樣書,也算知足了。
值得推崇的境界,還需升華。
說點題外話,我以為,把愛好和謀生結合起來,如果這個愛好是當年曲高和寡的那類,在如今的人類世界裏,並非一定好。謀生,用自己擅長的本事,愛好作為繚繞的那縷煙,或好。
五萬不菲。
這倒是一個好方式。書有書號吧?
回複: 都可以, 要書號要加錢。
mapletea 發表評論於 2017-09-14 08:31:32
補充一句,我說的是在美國。在國內可能要有審查這一關。實際上很多出版單位靠賣書號賺錢,隻有買個書號,其餘都是商業操作。
國內一個書號五萬人民幣。
如果雜誌隨你寫啥,都接受,也算輕鬆愉快。我給一個雜誌寫過幾篇稿,過程極端不愉快,編輯老是要你修修改改。
------------------------------------------
是的,同感。現在是自媒體時代,自己出版自己推銷,薑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何樂而不為:-)
謝謝分享
不知成本如何?聽起來倒是一個簡約方式。
-----------------------------------------
在美國一個書號一百多美金搞定。你可到http://www.isbn.org/看看。買的越多越便宜。除了書號,該網站還提供各種packaged 服務幫你出書,其中包括簡易排版設計軟件。還教你怎樣self publishing,包括和什麽樣的出版商聯係,電話,通信地址,Tips,竅門,等等,一有盡有:-)
已經苟延殘喘了。現在去,似乎隻有一個工作人員,敲鈴才來。大限不遠矣。
不知成本如何?聽起來倒是一個簡約方式。
如果雜誌隨你寫啥,都接受,也算輕鬆愉快。我給一個雜誌寫過幾篇稿,過程極端不愉快,編輯老是要你修修改改。
我在青年文摘,視野等雜誌上都有文章,給一家雜誌每月寫稿,3年多,稿費很高,但極不喜歡,編輯催稿,寫東西成了任務。寫得都是假的。
中國人寫書評的運轉方式不是太好。作者找了書評家來寫,結果成了利益交換。北美華人寫作圈子裏也有些所謂著名的評論家,大抵寫的曲意逢迎之作而已,這種評論隻是誤導,跟假廣告一樣。好的文藝批評,應該尖銳,而不是諂媚。
肯定有幫助。可行。
書評要寫得客觀公正,才有權威性,才值得信賴。紐約時報的book review 就很好。
這個境界很讓人敬仰!
現在很多書不是寫不好,而是沒有好的書評。我看有的人出了好幾部長篇,卻沒有一篇像樣的書評,自己也不知道怎樣像讀者介紹自己的書。這樣的書怎麽能夠有市場呢?
現在很多書不是寫不好,而是沒有好的書評。我看有的人出了好幾部長篇,卻沒有一篇像樣的書評,自己也不知道怎樣像讀者介紹自己的書。這樣的書怎麽能夠有市場呢?
是的,正確。
這倒是一個好方式。書有書號吧?
其實,我是借題發揮,兩周進不了城門,我就混說閉關了。是的,井噴對於你們作家是很好的狀態。哈哈!
這倒是。誇獎一定不是敷衍的。謝謝!
老馬識途!
直率的朋友也誇獎人。好!
就是說第一個是定調的。
第一個留言的要點是“井噴”。我準備立刻潛心修行,閉關兩周。
一叔來打趣了。這個時代的作家是人人可為啊。一叔也是的!
能和作家打架無上光榮。
作家有許多種。有的出得多,但是不能打動人,雖然也是作家,但是平庸。有的一本書不出,資質超過作家。
於我,出書並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作家,即使出版數量數量眾多。
其實都不敢謙虛。
你的文字是真正意義上的散文,散而不亂,有精氣神。
希望知道你那本書的名字,從哪可得呢?
“就算標點符號濫用,行文毫無章法,卻並不妨礙在網上出版自己的文字”。說的是我這類,不過,這也好,至少環保。
先井噴,再閉關,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水影大作家最近忙度假和美食,是不是準備厚積薄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