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誰?
(2009-08-19 11:13:50)
下一個
信任誰?
木愉
想起這個問題,是因為想起了傘兵準備傘具的事。據說,傘兵跳傘前準備傘具不能讓人代勞,必須自己動手。在性命攸關的大事上,出錯率必須是0。要確保這個0,除了自己,沒有人可以信賴。其中原由看起來複雜,其實非常簡單。如果你珍惜你的生命,沒有人比你更珍惜你的生命。像愛護自己的眼珠子一樣去愛護某人某物事,其實真隻是一個比喻,當你以負責關懷的眼光投射到任何一個客體的時候,其實也是可以隨時收回那種眼光的。你對你之外的關懷再怎麽是最大值,也是有限的,而你對你的關懷卻毫無疑義是無限的。所以,另外的人對你的關注和責任從表象上看,也許真誠無比,那種真誠本身是真實的。然而,在下意識的層麵上,他人對你的關注卻充滿了不確定性。正因為人性的這種弱點,所以,才有了傘兵自備傘具的規定。疏忽不是故意,但在下意識深處,卻是一種必然。
不幸的是,信賴他人,信賴自己之外的某個存在,卻可能是人自身不可救藥的痼疾。個體的弱點也是類的弱點。在人類幼年時期,人們是把自己交給上帝的,把選擇交給上帝,把希望交給上帝。結果導致了人的萎縮,讓人成為了神的婢女。文藝複興之後,人才開始站立起來,作為主體存在於人類發展史上。按照尼采富有詩意的呐喊,這個時候,“上帝死了”。上帝死了,人才能開始拋棄以前對自己之外存在的依戀,從孩子變為成人,按照自己的欲求挺立於世。自己為自己負責,當然免不了煩惱和畏懼。薩特這樣描述人這時的情景,人不再有上帝作為依憑,於是自由選擇成為了宿命,自己為自己負責也第一次出現到了人類的行為之中。在我看來,人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才獲得了解放的,一種全身心的解放。不再有著童年那種幼稚的懷想和寄托,不再把自己的身心交付給一種異在,不再沒有主體意誌。沒有了外在的依憑,人孤獨了,卻也開始獨立了,強大了。
作為個體,也隻是到了特立獨行那種狀態的時候,才成長為一個真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牢牢把握了自己命運的人。
《牛虻》中的亞瑟在慈愛的蒙泰尼裏主教麵前剖白自己的心扉,主教卻為了上帝出賣了亞瑟。之中的悲劇意義讓人喟然長歎。痛定思痛,隻有自己值得信任這個命題就更如此確鑿真實。
你說得很對。母親跟兒子是利益共同體。
不過,父親呢?也應該是這個共同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