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海
(2009-06-24 07:01:38)
下一個
雙手插在口袋裏的人
傑弗裏對牧師說:“上帝真的是太不公平了,總是讓有能力的人得不到機會,而沒能力的人卻成功了!”
“約翰,你知道吧,他曾經是我的同學,那時,他的成績糟糕透了,還經常抄我的作業,現在他居然當上了作家,這麽一個沒能力的人,卻成功了!”
牧師說:“可是,我聽說約翰很能吃苦,常常寫作到深夜……”還沒等牧師將話說完,傑弗裏又接著說:“還有個叫凱文的人,他也是我的同學,就他那個身體,連多走幾步路都會喘不過氣來,上體育課時經常不參加,現在你猜怎麽樣?他居然成了體育明星!”
牧師說:“我聽人說,凱文除了吃飯睡覺,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訓練上……”沒等牧師將話說完,傑弗裏又接過了話頭:“特別讓我生氣的是邁克,在學校裏的時候,他連雞腿和牛肉都吃不起,天天吃麵包夾青菜葉,現在居然開了酒樓!”
這次,牧師沒有急著說話,他在等傑弗裏將話說完。傑弗裏卻急了:“你怎麽不說話了?你說上帝是不是不公平?”
牧師這才開口說:“要我說,上帝是公平的。他讓饑餓的人有肉吃,讓身體瘦弱的人懂得鍛煉的重要,給了每一個醜小鴨做白天鵝的夢想。難道這還不算公平嗎?”接著,牧師又說:“對於人生來說,成功就是一架梯子,不管你攀登的技術是好還是壞,但有一點值得記住,雙手插在口袋裏的人是永遠也爬不上去的。”
(車軒軒摘自2009年3月27日
《諷刺與幽默》,李曉林圖)
當金子已被拿走
學校最近組織了一次論壇活動,邀請到的嘉賓是國內一位出色的企業家。在互動環節,同學們自然更多地提到在金融危機中如何更好地就業和創業的問題。
企業家說:“那我提一個問題,看在座的同學們怎麽回答。假如一條大河的對岸剛發現了一座大的金礦,但是河水很深,而你們又不會遊泳,你們又渴望得到一大筆財富,那你們該怎麽辦呢?”
有人說:“繞到河水淺的地方再過河。”有人說:“練習遊泳,練會了再遊過去。”也有人說:“造條船,能過河就行。”還有人說:“建一座橋,就可以到達河的對岸了。”
企業家點點頭,微笑著說:“你們說得都不錯,你們的目的是為了過河,繞到河水淺的地方過河也未嚐不可,但是一條大河,你知道淺水處在什麽地方呢?這樣找很浪費時間,有時候成功是要有一點兒冒險精神的,太保守反而錯過良機。練習遊泳也行,但當你學會了遊泳並且真正能夠遊到對岸去時,估計一切都晚了,機會來了不抓住,那機會就會溜走的。造船、建橋也可以,但你想想,造一條船、建一座橋需要多大成本,需要多少時間呢?”
“畢竟有的人很善於遊泳,人家已經在第一時間遊到對岸,對岸的金子已經被人提前注冊了商標、申請了專利。”
“比爾·蓋茨就是一個善泳者,他最先發現了財富並且最先遊到對岸去,金子已經被比爾·蓋茨拿走了。”企業家有些開玩笑地說。
“真正的財富隻能被少數的天才擁有。”
看著同學們有些失望的眼神,企業家接著說:“或許你們不是天才,但是隻要你們肯動腦筋,轉過彎來,也一定會有很多成功的道路。”
“金子已經被比爾·蓋茨拿走了,如果這時候你就灰心喪氣、打退堂鼓,那注定你要兩手空空、一無所有。”
“那麽這時候你們發現機會了嗎?”企業家頓了頓,接著說:“汲取了不會遊泳而失去財富的教訓,這時候一定會有很多人想學遊泳,那麽機會來了,你可以開遊泳館,請人教授遊泳,你一樣也可以發財的。還有造船的應繼續造船,建橋的也應繼續建橋,人家比爾·蓋茨有很多金子,也需要過河,你可以向他收過路費,一樣也可以賺大錢的。然後你們再看,造船也需要木材商,建橋還要水泥商……機會還有很多很多。”
“比爾·蓋茨拿走了金子,他同樣也要分一些給你們。所謂成功之路千千萬,隻要你們不用非法的手段和他硬搶金子,而是另辟蹊徑,讓他自願送給你金子……”
會堂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陳岩摘自《思維與智慧》
2009年第10期)
泰坦尼克號上的人性拷問
泰坦尼克號的故事,因為好萊塢的加入,變得風靡全球,盡人皆知,但卻另有隱情。
美國新澤西州州立大學教授、著名社會學家戴維·波普諾在他的《社會學》一書中這樣寫道:“……不幸的是救生船不夠。盡管很多人(超過1500 人)遇難,但乘客注意遵守‘優先救助婦女兒童’的社會規範”,使得英國公眾和政府麵對這一巨大災難,“可以找到一些安慰”—統計數據表明,“乘客中69%的婦女和兒童活了下來,而男乘客隻有17%得以生還”。
這是英國人奉獻給世界的一條活生生的文明守則。
但如果波普諾的分析僅僅到此為止,他的社會學大師地位顯然將是不確定的。他必須再往前走一步。波普諾寫道:“我們發現,三等艙中的乘客隻有 26%生還,與此相應的是,二等艙乘客的生還率是44%,頭等艙是60%。頭等艙男乘客的生還率比三等艙中兒童的生還率還稍高一點。”“輪船的頭等艙主要由有錢人住著,二等艙乘客大部分是中產階級職員和商人,三等艙(以及更低等)主要是由去美國的貧窮移民乘坐。”
這是人類社會更為強悍的另一條規則。
於是,波普諾毫不客氣地修改了曾使英國人頗感“安慰”的“社會規範”:“在泰坦尼克號上實踐的社會規範這樣表述可能更準確一些:‘頭等艙和二等艙的婦女和兒童優先。’”
財富、權勢和聲望,曾經並繼續左右著我們的生存規則。它像浮移於北大西洋的巨大冰山,既是長期聚斂的文明結晶,也是冰凍三尺的文明贅癰,卻隻有八分之一的山體裸露著。
危急一刻,它是災難以外的全部冰寒。
(王剛摘自解放網)
乞丐給我的禮物
被女友拉去逛街。
在打折季的混亂局勢中,除了淘貨,還有一項消遣,那就是關注自己買過的東西,看看曾經讓我們心動的東西現在境遇如何。
網上遇到女友,她抱怨,自從買了這個手袋,發現它滿大街都是!
和一位準爸吃飯,他感歎,自從老婆懷孕,發現小區裏全是孕婦!
我們的眼睛如同一個吸盤,很自然地就把與自己一致的信息吸引過來,並選擇性地加以注意,直至變成一種主動性的尋找,印證,接著尋找。就這樣循環往複。
就像合並同類項上了癮,隻要遇到相同的因子,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挑出來,合並進去。
不同的是,有人將這道生活的數學題做得不亦樂乎,有人卻做得期期艾艾。做得開心的,會覺得生活如同一場魔術,不斷揭示一個又一個謎底;做得不開心的,則覺得自己怎麽著都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明智的那一個。
其實,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身邊都臥著它的同類,善變的,是我們的注意力。
以至於我們身在事外時如此遲鈍,即使在自己眼皮底下滋生蔓延也視而不見;一旦置身事內卻極度敏銳,即使隻是剛露苗頭也火眼金睛。
做一個實驗:
現在花一些時間尋找環境中不在你知覺裏的幾樣東西,比如牆上的一個點,家裏的圓形物品,然後,合並同類項,去找環境內與之一樣的東西,10分鍾過後,會不會發現自己收獲頗豐?
外界變了嗎?一點沒有。是選擇性注意,讓我們產生了一些錯覺。
當某件物品由於某個特殊的契機突然上升為視覺焦點,那麽,類似的物品可能會突然成為你眼睛的寵兒,令你青睞有加。
你越給它注意,發現它占據了你越多的視野,直至最後對你形成壓力,左右了你的思想,擾亂了你的心情,而這,恰恰都源於你的主動選擇。
如同尋寶,一件,你覺得很珍貴,接著出現另一件,有點遲疑,再接下來,當你覺得寶貝鋪天蓋地的時候,它帶給你的已經不再是喜悅,而是失落。
(楊聖武摘自中青在線)
流沙
據古籍記載,在900年前,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支隊伍奉宋朝神宗皇帝之命調遣,行進在安南的路上。一天,隊伍正準備走進一片沙灘。忽然,前麵一個士兵的腳陷進了沙地。沙漸漸地蓋住了他的大腿、腹部、胸部……他努力掙紮著往上爬,可就是爬不上來。後麵的一個士兵看到了,伸手去拉那位同伴,可沒想到,不但沒把同伴拉上來,自己反而也陷了下去,迫使隊伍停滯不前。騎著戰馬的軍官想騎馬上前看個究竟。不料,也連馬帶人一起陷了進去……
公元1692年,牙買加的羅伊爾港口也發生過因地震導致土壤液化而形成流沙,最後造成三分之一的城市消失、兩千餘人喪生的慘劇。
看似平靜的英國北部海灘、美麗而危險的阿拉斯加峽灣等地也曾發生過流沙陷人的事件。
起初,人們以為流沙是由滾圓度良好的圓粒沙組成,沙粒間能互相輾轉滾動,於是有人踏在上麵,受重力作用,滾動的沙粒便轉動著“讓路”,人就往下陷;普通的沙地是由棱角狀的沙子構成,這種沙子會互相嵌合,形成結實的地麵。
這一說法似乎挺有道理。然而,當科學家把兩種沙放在顯微鏡下仔細對比時,發現流沙和普通沙子一樣,也是由棱角狀沙粒構成的。
那麽,會不會沙粒的表麵有一層潤滑液之類的東西呢?有人提出了這個問題。如果沙粒表麵果真有潤滑液存在,由於沙粒之間的摩擦力較小,自然放置其上的物體也易於下陷。可是,人們在沙粒表麵並沒有找到所謂的潤滑液。
後來,一位科學家發現了這麽個事實:流沙在幹旱季節也很堅實。這麽說來,流沙必定與水有關。於是,他設計了幾種不同的實驗,讓水以不同方式從沙內流過。結果發現:當水從沙下麵往上注入沙內時,就發生了流沙現象。
這樣,人們終於揭開了流沙的奧秘:是地下水湧入沙內引起的。原來,上流的水衝力,使沙粒互相散開,沙粒不再互相疊接,而是被水托著,呈半漂浮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人或牲畜踏在沙麵上,便會像在水中一樣往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