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是靠不住的
(2009-05-27 10:00:37)
下一個
有一句關於人生態度的話流傳甚廣,頻繁出現在電視劇裏和明星嘴邊:做人最重要的是要開心。追求快樂可能是人生中最為沉重的負擔,基本上不可能達成。因為快樂的“快”字已經道明了一切,它既是暢快的快,也是快速的快。快樂的本質就是易變和暫時的,除了傻子,沒有人能夠隨時感覺快樂。但是當人人都把快樂奉為人生圭臬時,就解釋了我們這個時代何以有那麽多人感覺抑鬱。沒有什麽比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更讓人鬱悶的了,你覺得自己應該如此,但是永遠也做不到,最終會讓自己產生愧疚,歸結為自己有什麽問題。這樣看起來,追求快樂的人生態度倒更像是讓所有人被快樂奴役和綁架了。
格雷戈裏·伯恩斯博士及時送上了解毒劑,他的《好滿足》一書試圖解放所有的快樂熱衷人士。在這本書裏,他明確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不當快樂的奴隸,要做滿足的主人。伯恩斯用一位精神病學家和行為科學家的嚴謹方式,道出了人生的真相:我們不可能永遠快樂下去,但是我們可以尋求滿足,擁有值得一過的人生。用滿足替代快樂,這樣的人生反而更為豐富而有意義。
這本書首先從摧毀快樂入手,調出了1978年美國社會學家菲利普·布裏克曼的著名心理學實驗。布裏克曼追蹤了大量中彩票的幸運兒和遭遇事故而四肢殘缺或者半身不遂的倒黴蛋,根據他們遭遇人生中的大彩之後的快樂程度,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結論:一個人快樂與否,和是否中大獎或者是否殘障沒有任何關係。如果你生就一副倒黴苦瓜相,中了一億美金大獎之後,你還是個悲觀的家夥。如果你從來就是個沒心沒肺的樂天派,那麽坐在輪椅上你還是會繼續大笑。人們總是覺得因為外部條件限製了一個人獲取快樂的可能,這項研究在31年前就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你有一萬塊的時候不快樂,得到一億之後也不會快樂。快樂,基本上是追求不到的。
伯恩斯隨後在生理學層麵分析了快樂是什麽,在科學家的眼中,快樂隻是大腦中一種化學物質——多巴胺的多少。追求快樂,就是追求多巴胺帶來的快感,這和吸毒沒有什麽不同。快樂之後就是空虛,然後人就不得不要求更多快樂來填補,最終的結果一定是不快樂。有鑒於此,伯恩斯認為應該用滿足感替換快樂,同樣是刺激腦部產生更多的多巴胺,但是滿足感卻更為恒定持久,而且讓人生變得不同。
為什麽有人會沉浸在繁難的工作中卻樂此不疲?為什麽每期報紙上的填字遊戲會讓人欲罷不能?這些事情說不上快樂,但是其中的一點點進展都會讓人產生巨大的滿足感,感覺到有那麽一刻人生充盈無比。《好滿足》一書解釋說,滿足感來源於新奇。人的大腦偏好新奇的事物,因此會釋放更多多巴胺和腎上腺皮質醇,於是人就會感覺到滿足。與其不斷追求快樂,不如追求新奇,不斷接受新鮮刺激,從中獲得可靠而穩定的滿足感。
快樂是一種情緒,而滿足感來源於行動。快樂會隨時間消散,但是滿足感卻因為行動而得到強化。這世界空無一物,但是你的行動給它賦予了意義。旅遊、讀書、交談、吃飯,這些都是行動,它們會帶來各種新鮮的體驗,使你的內心變得豐饒,讓你的每一刻人生有了意義。快樂很難分享,對方難免充滿妒意,但是滿足感卻是一種共同的人生經驗,可供彼此交換。同時,它通過身體作用於你的心靈,改變了你看待世界的角度和眼光。如果你以追尋滿足感為己任,那麽你用這種眼光在這世上永遠不至於缺乏可以觀察和體驗的對象。一旦開始,世界就會在你麵前次第打開無數大門,等待你去無盡地探索和發現。它不隨時光和年歲的流逝而改變,反而會在流光中越來越強烈,甚至能讓愛情在漫長的婚姻之後依然存活。
與其空洞無物地呐喊“做人最重要的是要開心”,不如立即動起來去擁抱這世界上一切新奇之物,履足一切陌生之所。如果度過快樂的一生是難以企及的目標,那麽就應該努力讓生命變得豐盈。站在珠穆朗瑪峰頂,席卷你全身心的強烈感觸很難說是快樂。你抵達別人未曾抵達之地,目睹別人不曾目睹的風景,哪怕第二天你一無所有也能發自內心的微笑。因為你曾如此過活,你就會如此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