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老人

停止抱怨是種人生境界
正文

百歲壽星李大姐的養生之道

(2009-05-24 18:40:09) 下一個
家住上海虹口區廣中街道株洲居委會的李大姐今年已是108歲的高齡,但看上去臉色紅潤,精神矍鑠,記憶力忒強,反應也出奇的敏捷。由於她的健康高壽,還被有關單位評為上海市第六屆最佳健康老人。是什麽原因使李大姐這樣健康長壽?筆者近日專程采訪了這位老人,老人的身世和她晚年的生活為人們解開了她的長壽之謎。
  自強不息,敢與命運抗爭是李大姐長壽的基本原因之一。1901年,李大姐出生在江蘇省淮陰市的一個普通家庭,由於生活貧困,李大姐十歲那年就在當地的一家蛋廠裏做打蛋工。20歲時,李大姐出嫁了。在新婚的那段時間裏,她先是閑居在家,幾年後,就與丈夫搬出了婆家,另立家庭。為了維持小家庭的生活,她再次去蛋廠打工,但不久,蛋廠就倒閉了,她隻得與丈夫在家搖紗度日。1949年,她與丈夫帶著體弱多病的女兒和小兒子來到上海尋找生計。因老人從小就沒有名字,人們一直稱她為“李大姐”,所以在報戶口時,她也索性以此為自己的大名。
  來到上海後,李大姐就找了一份給人幫傭、帶孩子的工作。1956年,丈夫失業了,她就協助丈夫在家生產自救,苦度難關,直到丈夫進了南市區(現黃浦區)廢品回收站工作,生活才趨於穩定。然而好景不長,幾年後,她的丈夫不幸去世,李大姐就與兒(媳)共同生活,直到如今。可以說,李大姐的前半生,是艱難坎坷,與命運抗爭的半生。每當回憶起往事,李大姐總是感慨萬分,她說:“現在,我住的是花園洋房,冰箱、彩電、空調樣樣都有,還有四菜一湯,日子過的舒舒服服。與過去相比,真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啊。如果不是共產黨領導的好,我是活不到今天的。”
  李大姐的另一個長壽秘訣是規律的生活和“多動”的性格。老人每天早晨7點起床,洗漱完畢後,就在自家的院子裏擺開了架勢:伸伸臂,彎彎腰,踢踢腿,按她的話說來,就是“動上一動”,然後早餐。早餐後,還要幫著家人揀菜剝豆。然後看看電視。午餐以後打個盹,晚上九點以後就睡覺了。因為老人信佛,所以她的飲食基本上以素食為主。飯後則吃點西瓜、桃子、梨、蘋果、香蕉之類的水果,一年四季不斷。平時還服用一些必綠膠囊、蛤士蟆、人參之類的補品。
  當然,老人的“多動”並不單單表現在幫助家人揀菜剝豆上。每天早晨起床後,她不但自己穿衣,還要自己疊被子。冬天的被子太大,老人疊不好,兒子隻能幫她“加工”,而這種“加工”也隻能是“偷偷”的,因為老人喜歡自己動手,給她知道了,她準會像孩子那樣不高興。她的兒子趙誌勇說:“老人的一生是好動的一生,這無疑減緩了她的衰老,再加上她常年吃素,人體所需要的營養都能得到保證,也容易消化吸收,最關鍵的是老人的心態良好,這是促使她長壽的主要原因。”
  家人和社會的關心也是促使老人長壽的一大原因。老人平時喜歡看看電視,和家人聊聊天,家人總是耐心地陪著她,從不嫌她“羅嗦”。老人喜歡小動物,她的兒子就給她買了一條長有淡黃色卷毛的寵物狗“陽陽”。“陽陽”每天繞著老人歡騰,把老人逗得樂不可支,她自豪地說:“現在它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他了。”一到休息日,家人還讓老人坐在輪椅車上,推著她周遊申城。外灘、人民廣場、老城隍廟……一個個景點遊下來,樂得老人直叫喚:“上海的變化真大!”而居委會舉辦的老年人活動,老人也是逢場必到。有一次,居委會幹部陪同街道和區領導來看望老人,正巧那位是區老齡委主任的同學,兩人一見麵就談個沒完。居委會幹部提醒說:“今天我們是來看壽星的,你們兩個談談嘛。”老人在一邊打圓場道:“和我有什麽好談的,他們難得見一次麵,就讓他們談談嘛。”老人的寬容話語頓時引起了滿屋的笑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