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看圖說事--但願“北京戶口”不再是塊遮羞布

(2009-06-08 01:19:57) 下一個



[IMG]http://i40.tinypic.com/nbvlp1.jpg[/IMG]
http://i40.tinypic.com/nbvlp1.jpg
日前,一央視記者因為一北京戶口被騙財騙色。如果不是“央視”、記者以及其他富有傳奇色彩的詞匯綜合在一起,誰會關注這背後的“北京戶口”問題?
我國的戶籍改革就像舊社會老太太的裹腳布一樣,又臭又長。長年累月的裹腳布生涯,讓億萬流動中的中國人難以享受到同等的“國民待遇”。關於戶籍改革的呼聲一浪超過一浪,但改革的步子走了一年又一年,依然是“猶抱琵琶半遮麵”,簡直就是“蝸牛速度”。然而,由於戶籍製度存在的諸多弊端而帶來的億萬人口的“不方便”以及各種資源的分配不公平逐漸顯現出來。
據北京市教委統計,2007年底,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京讀書的已占到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1/3,也就是40多萬。40多萬學子在京讀書,而一旦高考,他們不得不返回戶籍所在地,由於錄取的分數線各省差別很大,使得教育問題社會化,並因此成為越來越多家庭的沉重負擔。一方麵,父母要為生存打拚而不得不長年在外奔波;另一方麵,子女要受教育,他們要麽成為留守兒童、留守青少年,要麽跟隨父母在外借讀;最為緊要的是第三方麵,某些政策像一座大山一樣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
有媒體報道,一學習極好的學生因為要回老家參加考試而和同學道別,全班哭成一片;更悲壯的是,一名成績優異的高三女生懷疑自己會因沒有北京戶口而報不了名,於是選擇了服毒自殺,由於搶救及時,已脫離了生命危險……我們無意責怪這位高三女生,但是自殺能解決問題嗎?幸虧搶救及時,萬一出現了不幸,你的父母將是怎樣的一種悲痛?你有沒有替自己的父母想想?
與之同時,曾經被很多人視為“綠卡”的“《北京市工作居住證》”,按規定持有者享受“市民待遇”,但實際上,“綠卡”已經不“綠”了。去年,北京市教委新聞發言人線聯平明確表示,“綠卡”人員子女不能在京參加明年高考。
“綠卡”的背後其實是一種教育歧視,“市民待遇”和“國民待遇”一樣,在不同的地區遭遇著不同程度的尷尬。我們一直呼籲教育公平,呼籲給予每一位公民同等“國民待遇”,但“暫住證”、“外地戶口子女高考必須回戶籍所在地”等一係列製度讓人與人之間從一開始就存在某些天然屏障,而這一係列行政法規和地方政策的根源都是由於我國的戶籍管理製度嚴重滯後所導致的。要真正解決億萬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解決每一個公民應當享受的同等“國民待遇”等諸多不公平現象,就應當把“戶籍改革”的步子邁得快一點,再快一點。
盡管“北京戶口”問題是中國戶籍製度的集中體現,但在我看來,無論是 “北京戶口”還是我們的戶籍製度,這塊遮羞布終將會被扯掉。畢竟,這個社會是與時俱進的。而我們總是希望通過微觀努力而促進宏觀改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