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9

上善若水 厚德載物
個人資料
正文

[轉貼] 楊絳:烤著生命之火取暖

(2013-01-02 13:10:05) 下一個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這是楊絳先生翻譯的十九世紀英國詩人藍德的詩,每次翻閱《楊絳散文》,這些詩句就會攫住我的心,讓我沉吟良久。楊絳不熱衷於政治,正統的文學史上也許找不到她的名字。然而在三四十年代,她卻是淪陷區劇壇獨具特色的劇作家,《稱心如意》、《弄真成假》、《遊戲人間》……一部部劇作連續在上海公演,為她帶來極大的聲譽,遠比她的夫君錢鍾書影響更大。但是,楊絳不愛出頭露麵,更不善交遊。在兵荒馬亂、高壓禁錮的舊上海,楊絳夫婦注重出處大節,潔身自愛,不願與俗浮沉,更不願在上海這個“萬牲園”裏跳交誼舞。中國文人千百年來積澱下來的拒絕同流合汙的精神,在他們夫婦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抗戰勝利後,時局更複雜,楊絳把對人生、愛情與理想的嚴肅思考,全部融入了劇本《風絮》的創作中,借劇中人物表達了知識分子的幻滅感。也許正是這種幻滅感,使正處於創作高峰的楊絳過早地放下了手中的筆。為了丈夫的學問事業,楊絳心甘情願做起了“灶下婢”。可想而知,出身優裕人家的楊絳,幹起劈柴、生火、燒飯、洗衣等等粗活來,肯定沒她寫文章那麽得心應手。因此,給煤煙染成個大花臉,或給滾油燙出泡來,或切菜切破手指,就成了她生活中常有的細節。嬌小的楊絳,用瘦弱的雙肩,挑起的不僅僅是家務,更是一種幫助丈夫登上學術巔峰的責任。錢先生的成就愈大,我們對楊絳的感激愈深。其實,在楊絳單純、柔弱的外表下,隱含的是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胸襟。她的學問比不上錢鍾書,但她的聰明、成熟卻不在錢鍾書之下。她對人情的觀察認識,對人世的體會感悟,對作品中人物的把握描摩,都比錢先生更加細膩自然,不像錢先生那麽刻薄和鋒芒畢露,那麽情緒化。 五十年代,一女生在清華大禮堂,咬牙切齒地控訴楊絳“上課不講工人,專談戀愛”。女生懷著無比的仇恨,控訴著楊絳,大講西方文學給她們的“毒害”。台下的楊絳倒能沉得住氣,效法三十年代舊式新娘對付鬧洞房時的作派,戴著藍色眼鏡,裝著不聞不見,木然默坐。以前的熟人,見了她,逃稅似地從旁匆匆溜走。《人民日報》點了她的名。這一番屈辱,倒增強了她以後接受無休止地批評甚至批鬥的韌勁。 讀楊先生的《幹校六記》,常會我陷入深思。在對自身命運的彷徨和無奈中,是什麽因素和力量促使作者把人生的辛酸淡化,用一種含淚的笑,掩蓋心靈的創傷?從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專家淪為荒郊僻野的農人,沒有讓她抱怨命運的坎坷與不公;甚至,當她的女婿王得一含恨自殺後,她也沒有憤世疾俗的感喟;就連她每天打掃的廁所,也被她看成可以避難的教堂。卡夫卡曾說過,要客觀地看待自己的痛苦。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楊絳不僅做到了,同時還讓我們透過她平淡而自然的文字,領略到了一代知識分子在“文革”中的坎坷命運,領略到了一代知識分子即使在舉世罕見的精神劫難中也從未泯滅的良知。她那種與世無爭、獨善其身的寬容與淡泊,浸潤著我們的靈魂。 文革期間,楊絳與錢鍾書又一次擱下了筆,沉默了十多年。十年的劫難,十年的緘默,十年的荒廢,對於惜時如金,以寫作為生命的作家來說,該是一場多麽痛苦的災難,一種多麽罕見的浪費。曾有人問楊絳先生:“你們有沒有為自己當初沒有離開大陸而後悔?”楊絳說:“我們愛中國的文化,我們是文化人,中國的語言是我們喝奶時喝下去的,我們是怎麽也不肯放棄的。”“沒有什麽後悔的,人活著不一定全是為了享福。”十年“牛鬼蛇神”生涯,讓楊絳對民族、對民生、對苦難有了最深刻的體驗。噩夢醒來,痛定思痛,楊絳寫出了被人們廣為傳誦的《洗澡》、《幹校六記》、《將飲茶》等作品,所有這些,竟成了那個荒唐年代孕育的“副產品”。 讀楊絳的散文,讓人感到她似乎不是在“創作”,不是有意識地“做”文章,而是一個飽經風雨的智者向我們娓娓道來。《回憶我的姑母》,平淡的話語中透出濃鬱的人世滄桑;《傅雷》中寥寥幾件小事蘊含極大的容量;《老王》中鬆的筆觸,顯示了對下層人物的仁慈之心。作者的筆墨很淡,純用白描,按著生活本來的樣子寫人敘事,極為自然本色。但普通的經曆在她筆下極為隨意地迤邐寫來,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智慧和情感滲透字裏行間,好似一杯清茶,平和衝淡,又很耐人回味。 今天,當我們捧讀楊絳先生翻譯的《堂吉訶德》的時候,誰又能想到這是她在不間斷的運動、開會、被批判的幾年裏,擠出零零碎碎的時間起早貪黑趕出來的?當我們翻開《斐多》,和先哲柏拉圖對話的時候,誰又能想到,這是楊絳90高齡時閉門謝客,潛心譯著的傑作? 楊絳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翻譯家、評論家,但卻從不慕名利,求聞達。在《將飲茶》中,先生有《隱身衣》一文,反映了她對世俗追求的淡漠乃至厭惡。陳寅恪為王國維碑撰寫的碑文有言:“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誌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此語似可概括楊絳的誌趣。“萬人如海一身藏”(蘇軾語),超然物外,寵辱不驚,純淨本色,大象希形,先生默默地烤著生命之火,將寬容、從容、雍容奉獻世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