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9

上善若水 厚德載物
個人資料
正文

不要打啊,不是和平和諧麽?

(2012-12-11 12:17:13) 下一個
世界史:一戰zt  戰爭緣起:  (1)“英德矛盾,英德在重分世界問題上的矛盾,是20世紀初期資本主義國家的主要矛盾,這是導致一戰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18世紀70年代以來英德關係的演變過程表明,英德衝突對於一戰爆發所起的作用雖然不是唯一重要的,但不能低估。海軍競爭和協約國的形成與發展是英德矛盾的兩個主要表現形式,二者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終於成為導致一戰爆發的主要因素。  (2)“法德矛盾,從實際情況考察,“英德矛盾主要說”並不全麵。英國把德國作為主要對手,而德國沒有從國策方麵把英國作為主要敵人,隻是在具體政策和海軍競賽上把英國作為主要對手,因此,兩國之間的矛盾構不成主要矛盾。德國最大的敵人是法國,無論從歐陸的霸權地位或德國的發展來看都是如此。  (3)“俄德矛盾,“英德矛盾主要說”是完全不符合曆史事實的。一戰前英德之間在殖民地問題上並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也不存在嚴重的衝突,俄德矛盾遠比英德矛盾尖銳、突出。如果說一戰是由於爭奪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的鬥爭引起的,那麽顯然俄德矛盾是更直接的原因。  大戰的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  奧匈帝國皇儲到新吞並的波斯尼亞檢閱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人的軍事演習,1914年6月28日,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組織成員刺殺,這就是著名的薩拉熱窩事件。這一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二戰原因 zt  1.《凡爾賽條約》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影響  《凡爾賽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 (協約國)對戰敗國 (同盟國)的和約,其主要目的是懲罰和削弱德國。早在巴黎和會之前,法國、英國和美國已經表明了對和會的不同目的。法國因深受戰爭傷害及對曆史上德國數次對法國的侵略主張嚴懲並盡可能的削弱德國,凡爾賽條約對德國進行了嚴厲的懲罰,大量的賠款,七分之一的土地,十分之一的人口全部失去了,列寧把它叫對德國進行敲骨裂髓的盤剝。這樣,德國的社會矛盾就非常尖銳,非常大。;英國出於傳統的政策考慮希望能保持一個相對強大並在經濟上能夠自立的德國以保持歐陸均勢;美國則希望盡快建立一個能保證長久和平的體係並從該體係中獲益,同時主張德國進行戰爭賠償。  三個主要的協約國的目的是不相同甚至存在矛盾的,雖然三國都做出了讓步最終達成了一致,但結果是各方都做出了妥協但卻沒有任何一方完全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而德國沒有被徹底削弱也沒有得到安撫,這個結果預示著無論是對戰勝國還是戰敗國,以至於整個歐洲甚至全世界都是個不安定的因素。  2.經濟危機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影響  二戰的爆發有其社會根源,那就是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激化了國內外的矛盾,經濟危機是二次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20年間,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政治力量發展不平衡,德國和日本的工業發展比較突出,經濟實力明顯增長,英法美等過則先後出現停滯局麵。1929年和1937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兩次嚴重的經濟危機。為了擺脫經濟、政治和社會危機,德、意、日法西斯統治的國家走上了國民經濟軍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並逐漸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兩大政治軍事集團。因為經濟危機爆發使得各個列強拚命瓜分殖民地,輸出商品,而德國受《凡爾賽條約》限製,不能發展軍備,又沒有殖民地,國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這是希特勒的宣傳和納粹特點,使得德國民眾和統治者此產階級地主們都選擇了希特勒。  3.二戰爆發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權的迅速崛起。  德,日法西斯上台,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形成,對外侵略擴張。  德、日、意法西斯國家成為新的戰爭策源地意大利法西斯黨1922年10月上台後, 為建立橫跨地中海、紅海和巴爾幹地區的“大意大利帝國”,瘋狂推行侵略擴張政策,於1931年征服利比亞,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亞,1936年夥同德國武裝幹涉西班牙。德國納粹黨1933年1月上台後即製定擴張計劃,企圖首先在中歐建立“大德意誌”,繼而擊敗法蘇,奪取歐陸霸權,最後向海外發展,戰勝英美,稱霸全球。為衝破凡爾賽體係,德國於同年10月退出日內瓦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1935年撕毀《凡爾賽和約》有關限製德國軍備的條款,增加軍費,實行普遍義務兵役製,公開擴軍;1936年3月宣布廢除《洛迦諾公約》,派兵占領萊茵蘭非軍事區;同年10月與意大利簽訂《德意軸心協定》,結成柏林-羅馬軸心。德、意成為歐洲戰爭策源地。1927年6~7月,日本內閣召開東方會議,確定先奪“滿蒙”,後取中國,進而征服亞洲、稱霸世界的總方針。1931年,日本對中國發動“九一八”事變,1933年3月退出國際聯盟。1936年3月標誌日本法西斯政權確立的廣田弘毅內閣上台後,於8月在五相會議上確立保證其東亞大陸地位以及向南洋擴張的戰略目標,把中、蘇、美、英等列為假想敵國。日本成為遠東戰爭策源地。1936年11月25日,德日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該協定,法西斯侵略集團初步形成。1940年9月27日,德、日、意簽訂同盟條約,正式結成軍事同盟(見《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 20世紀30年代德、日、意先後發動的局部戰爭,是它們走向世界大戰的重要步驟。  4.“綏靖政策”的鼓動  “綏靖政策”一般的解釋是:西方列強為防止戰火燒到自己頭上,以犧牲弱小國家為代價換取自身的苟安。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悍然撕毀《凡爾賽和約》,3.5萬德軍奉命進入了萊茵非軍事區。當時的德軍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均與駐紮在萊茵河對岸的法軍有很大差距,但法國政府在希特勒的挑戰麵前畏縮不前,英國政府又采取“超然”態度,希特勒挑戰《凡爾賽和約》的第一個動作得逞了。隨後,德軍入侵奧地利的整個過程進行得出奇的順利,使希特勒摸透了“綏靖主義”者的底牌。而《慕尼黑協定》中有關德與捷克斯洛伐克的不作為更是‘綏靖主義‘直接體現,但這種不作為的“綏靖政策”的苦果終於砸到了綏靖者自己的頭上, 1939年9月1日,德軍用閃電戰的方式入侵波蘭。英國和法國被迫倉促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  5.希特勒個人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影響  希特勒是反社會主義、反猶太主義、泛日耳曼民族主義、建立一個大德意誌帝國的信奉者。1923年11月8號,希特勒發動了啤酒館政變,雖然是以失敗告終,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並借此寫成了《我的奮鬥》這本書,宣揚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希特勒在他這本書說,必須同法國一戰,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德國與法國的矛盾,提高德國的國家地位;第二個就是未來的生存觀。德國未來的生存空間,生存空間是在東方,就是東歐地區。他說德國必須再次沿著古代條頓騎士團的道路向俄國進軍,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為德國人民取得每天的麵包。他說,當不能用和平的手段解決的時候,那麽就用拳頭說話。通篇是“擴張”。沿著這兩個主張,就是“擴張”。而經濟危機給了他宣揚個人政治主張的契機,並最終贏得多數人民的支持。 1933年1月30號,整個柏林幾乎萬人空巷,喊著四句話:一個元首;一個政黨;一個民族;投一個人的票——阿道夫•希特勒,‘誰選擇了希特勒,誰就選擇了戰爭‘很快就淹沒在這四句話當中.$$$$$$$$$$$$$$$$$$$$$$$$$$$$$$$$$$$$$$$$$$$$$$$$$$$$$$$$$$$$$$$$$第三次世界大戰。。。。。不要啊,蠻可怕的,美國經濟持續低靡,日本天災人禍,早就覬覦中國,歐盟還在掙紮,老美從來就沒有放心過中國,不停的挑唆,牽製,欺負我中華。朝鮮韓國本是同根,相煎何急?就連尼瑪越南,菲律賓也不老實!澳新見機行事,也不會真心對中國,祖國內憂外患,辛苦主席廖!早點把爹媽接過來,安享晚年,尼瑪美國社保國庫又快空了,靠,什麽世道!實在不行生完孩子,帶上爹媽去瑞士要飯去,吼吼,腫不能讓老的小的挨一槍吧,上帝幹爹,您老保佑哈^_^ @@@@@@@@@@@@@@@@@@@@@@@@@@@@@@@@@@@@@@@@@@@@@@ 轉帖如下 也許吧如果開戰也就是三個戰場 中東 猶太民族VS阿拉伯民族 即以色列+美國+北約部分國家VS巴勒斯坦+俄羅斯+???中國???待定··· 高加索 格魯吉亞+美國+北約VS俄羅斯+伊朗 東北亞 朝中俄VS韓日美 其實不難看出,這是美蘇冷戰的延續,中國的軍事隻是被中國人民誇大其詞了,中國的海軍實力不敵菲律賓越南等國,根本沒有參與掌控戰爭全局的實際能力,可以作為俄軍的後方陣地,同時,中國的利益也被西方媒體妖魔化了,西方懼憚伊朝俄中四個有核國家,但是無論怎麽說中國的戰事隻是後方,即使日本人能打到家門口,最終登陸日本島侵占日本的隻能是美俄其中一個,還輪不到中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