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9

上善若水 厚德載物
個人資料
正文

難解的兩性情結 ZT

(2012-09-17 09:48:27) 下一個
 難解的兩性情結    第一節戀母情結   羅中璽    世上有兩種感情最真摯,即親情和愛情。幾乎在每一個男孩子的心底,這兩種感情同時在自己的生命底層或多或少地纏繞著、碰撞著,最後升華成一種割舍不斷的生命臍帶,那就是戀母的本能性情感。西方現代潛意識理論的創立者弗洛伊德將這種現象稱之為戀母情結。戀母情結也稱俄狄浦斯情結,它是弗洛伊德有關幼兒性欲理論的概念之一。俄狄浦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一個悲劇性人物,他是底比司王萊烏士之子,由於神諭,俄狄浦斯一出生就被拋棄荒野,長大成人後又在命運的捉弄下先殺父後娶母,最後真相大白,落得雙目失明背井離鄉的悲慘結局。在這一故事中,人力的渺小和神力的無邊無界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弗洛伊德更天才地揭示了悲劇的根源在於俄狄浦斯王潛意識裏的戀母情結,通過殺父娶母的外在行為以達成童年時潛意識裏性衝動所形成的內在願望。俄狄浦斯後來便漸漸成了戀母情結的代名詞。弗洛伊德認為,成人的某些精神異常或性異常的原因之一,就是無法擺脫戀母情結。  一、從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說起  在第一章第四節中,我們曾提到過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近五百年來,這個編號為779的曠世之作成為法國盧浮宮裏麵的鎮宮之寶,可以說,它是人類藝術品中最響亮最輝煌的傑作。這幅作品描繪了一個身著華麗的連衣裙,梳著時髦的貴族發型,一綹綹卷發散在雙肩,體態豐滿,兩頰緋紅,纖指曼妙,玉手如蘭,其表情端莊而又性感、安詳而又傲慢、天真而又狡黠、高貴而又嫵媚的女人,在她那隱隱約約的微笑裏,毫不掩飾地流露出譏諷與挑釁的意味。它微妙地捉弄著人類的智性,令其成為一個難解的曆史之謎:她到底是誰?向誰微笑?為何如此微笑?那微笑的背後,究竟隱含著怎樣的人類學深意?  在我看來,《蒙娜麗莎》之所以成為文藝複興以來最重要的女性形象,是因為她主宰了我們的眼睛和靈魂。與其說是男人們在觀看她的肖像,還不如說是她在俯察男人的命運,並且為之發出無言的笑聲。這笑聲回旋在盧浮宮四周,在整個歐洲發出了經久不息的回響。  據說蒙娜麗莎的原型在作為模特被畫時已經懷孕,這可從《蒙娜麗莎》這幅畫本身獲得證據。有人認為,畫中女人腫脹的手臂和微胖的臉頰,都表明她是個孕婦,她雙手交替放在腹部,正是要掩飾懷孕的事實。耐人尋味的是,她的手上沒有戒指,而在當時的佛羅倫薩,一個富姐不戴指環是不可思議的,惟一的解釋是懷孕導致手指變粗,以致她不得不摘下戒指。對這個密碼的破譯,驗證了蒙娜麗莎是作為母親的文化身份展現在觀眾們的麵前。  達芬奇是一個私生子,蒙娜麗莎的形象,勾起了他對生母的徹骨的記憶,他把這種記憶化著所有的感情傾注在他的整個作畫過程中,用藝術的語言,向這位酷似其生母的女性傾訴著自己孤獨而又淒涼的身世。這幅畫整整花去了達芬奇四年的時間或者更長。這從另一個側麵表現了畫家自己對模特兒的迷戀,畫麵上的每一個筆觸,每一塊色彩無不反映出畫家心底隱秘的激情。弗洛伊德發現了達芬奇的秘密,並用戀母情結解碼了微笑的含義。他宣稱,這幅傑作表露出畫家對母愛的渴望。他畢生都在尋找母親的代用品,蒙娜麗莎之所以成為偉大女性,是因為她就是人類母親的最高形象。  不僅僅是達芬奇有著刻骨銘心的戀母情結,它凸現了從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到但丁等所有文化巨匠的思想。比如,但丁所迷戀的早夭少女貝阿特麗克絲,在《神曲》中她的靈魂導引但丁升入天堂,成為一個慰藉靈魂的母親。她一方麵如此年幼,一方麵又如此成熟,洋溢出母性的溫情,不倦地引領著詩人的形而上夢想。因此,可以說戀母情結是整個文藝複興時期的集體情結,文藝複興運動就是一場人類母親的複活運動。  母性女人是文藝複興時畫家的主要題材,也是男人情感中的主宰,她們支配著歐洲男人長達數世紀之久,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場轟轟烈烈的母性情感運動才被意外地終止。母親偶像在戰爭中死去了,文學藝術作品也不再將她們作為最偉大的形象進行描繪,如卡夫卡的荒謬世界裏就沒有母親,有的隻是被遺棄的男人,他們是一些卑微的蟲子和齧齒目動物,孤寂地生活在無盡的黑暗之中,他們的人倫標誌就是沒有母親以及所有與此相關的事物。這種戀母情結的斷裂,表現了歐洲男性從文藝複興時期的孩子已經長大,在人格上已經普遍成熟。但是,母親偶像所引起的戀母情結並沒有完全地消失,她曆史地被推向了第三世界或中華大地的邊緣,母親或媽媽一詞成了我們文學藝術作品中最親切的語句。在我們中國,我們往往把自己所熱愛的事物自覺或不自覺地用她或母親這些字眼來代替,如祖國啊,我的母親,人民,我的母親,黨啊,你就像媽媽一樣把我哺育大,世上隻有媽媽好……等等。這從某一種側麵反映出我們的一種戀母傾向。  二、戀母情結的表現  嚴格意義上來說,情結是指情感上的一種包袱和疙瘩,是心理病態和一種表現。戀母情結是指男性的一種愛母嫌父的心理傾向。  如果我們把這種愛母嫌父的心理傾向即戀母情結現象進行順序編碼的話,那麽,3-6歲出現的戀母情結為第一戀母情結,這時候的男孩異常地依賴於他的母親,母愛就是一切,因此母親無疑是男孩心目中的最高偶像。  進入青春期後出現了第二戀母情結。這個時候的男孩不再單純地表現為精神上對母親的迷戀,在生理上也表現為一種性的欲望和衝動。弗洛伊德在寫給弗利斯的一封信中,曾有這樣的表白:當我從自己的童年經曆的回憶中,覺察到對母親所抱有的非分之想,真是羞愧難當,更是難以啟齒……但是,為了我的研究,我還是決定將其公布於眾。(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由於這種羞愧難當,難以啟齒的壓抑性倫理道德,使得男孩不得不將他迷戀的視線,從他親生的母親轉移到一位年紀比自己大許多的女性身上,而這女性則大致與他母親的年齡相仿,這種現象叫做牛犢之戀。  隨著年齡的增大,戀母情結的對象漸漸年輕化,最終被同齡人所取代。這就是第三戀母情結。為什麽戀母情結的對象會越來越年輕呢?這是因為,戀母情結的對象雖然來源於母親,但卻不是現實的母親,而是母親的意象。心中的意象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老。  第三戀母情結還有兩種特殊形式,這兩種特殊形式或許與戀母並無多大關係,它隻是戀母情結的變形,確切點說,是一種兄妹亂倫或同胞相殘,我在這裏提出來,隻是讓大家作為一種參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兩種特殊形式一是安提戈涅情結。安提戈涅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人物,她深愛自己的哥哥波呂尼刻斯,哥哥死後,她不顧禁令埋葬了他的屍首,因此被活活地砌在陵墓中自殺而死。這種兄妹亂倫的主題常常見於許多神話故事中,如中國的伏羲和女娃、埃及的奧西裏斯和伊西斯、希臘的宙斯和赫拉。據說,埃及和日本的王室為了維持血統的純潔而實行兄弟姐妹通婚。二是該隱情結。該隱是亞當和夏娃的兒子,因為嫉妒而殺死了自己的兄弟亞伯。這種同胞相殘的主題也到處可見,除了希伯來的該隱和亞伯,還有中國的象和舜、埃及的塞特和奧西裏斯等等。  許多人否認戀母情結的存在,因為他們沒有發現自己有戀母情結。按弗洛伊德的說法,這是壓抑的結果,沒有發現不能作為不存在的依據。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雖然同意歐洲人有戀母情結,但不承認戀母情結的普遍性,原因是太平洋諸島上的原始人沒有戀母情結。這個結論是他在深入調查了原始人的生活以後得出的。他發現,在某些母係部落中,兒子從來不會與父親發生矛盾,他們永遠是好朋友,殺父的念頭決不會發生。同時,他還發現,男孩對舅舅卻是既敬又恨。顯然,馬林諾夫斯基誤解了戀母情結。戀母情結中的父母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父母,而是心理上的父母。如果一個小孩一出生就被人領養了,他的戀母情結不可能指向親生父母,隻能指向養父母。在母係社會裏,父親是族外人,在家裏沒有任何地位,倒是舅舅在母親的家裏行使男主人的權力。家中的男主人就是心理上的父親。男孩戀母仿舅、親母疏舅或殺舅娶母,正是母係社會的戀母情結的表現。  在我國沉香救母的神話中,沉香抗舅救母其實就是殺舅娶母的一種變形。  那麽,在現實生活中,戀母情結有哪些表現呢?  有戀母情結的男性他異常依賴母親,不論大事小情都要母親拿主意;遇到婚姻、戀愛,他總是說:我媽看不上,我可不能娶她;他認為,母愛就是一切,因此總有一種回歸幼年的強烈願望。  對於有戀母情結的男性來說,妻子永遠隻是母親的替代品。他對母親言聽計從,並要求自己的女友或妻子也要具有自己母親的性格,他們對年齡近似母親的女性懷有愛戀,常在無意之間感到妻子的一舉一動都有自己母親年輕時候的影子。男性有戀母情結的,聽到妻子說母親的壞話,會達到無法忍受的程度,甚至自己也有種莫明其妙的罪惡感。  有戀母情結的男性,很可能是一個沒有主見,缺乏進取精神的男性,由於過於依附母親,其思維方式和言談舉止都容易女性化。  雖然,我們不能把這種戀母情結的心理傾向看作是一種普遍現象,但是我們又不能完全否認它的存在,特別是就我國目前的家教、幼教現狀來看更是如此。可以這樣說,戀母情結在我國當今的家庭中有蔓延的趨勢。  由於特殊的生育政策,使得獨生子女家庭增多,加之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影響,男孩子普遍被父母親嬌寵,特別是父母在對待孩子的態度和養育方式上存在著重大的問題,有的男孩子一直與父母同睡一床,甚至父母的性生活也不回避;有的男孩一直與母親同睡一床,而父親被冷落一邊。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尤其在十一二歲之後,隨著青春期的到來、性意識的萌動,一個男孩子會對母親一位成熟女性的身體無動於衷嗎?如果青春期朦朧的性衝動指向自己的母親,難道不是我們現代人的一種莫大的悲劇嗎?  由此看來,我們今天家庭中的戀母情結是錯誤家教的產物,或者說是由於母親對獨生子的過分愛戀造成的,可以說是母親的戀子情結誘發了兒子的戀母情結,我們不妨將這種現象叫做母子互戀情結。  另外,我們還應看到,在我國幼兒教育中,幼兒教師幾乎是女性,男幼教師少之又少,這種嚴重的陰陽比例失調,使得我國的男孩子從小就陰柔太重,缺乏陽剛之氣。加之大部分女幼教師充其量隻是扮演了一個代母親的角色,甚至於比小男孩的親生母親還照顧得周到,所有這些,顯然對孩子的性格發育非常有害。這種有害的直接結果便是每個小男孩,都會依賴甚至於暗戀自己的母親。  因此我們不可忽視存在於部分家庭中的母子互戀情結以及幼兒教育中的陰盛陽衰狀況。作為母親,一定要培養兒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在兒子逐漸長大後,要與其保持一定的情感距離;作為幼教學校,應加大男教師的比例,采取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從而使我們的孩子健康地成長。    第二節戀父情結    除了俄底浦斯情結之外,弗洛伊德還發現,兒童的心理發展過程中普遍存有一種現象,即在3歲左右開始從與母親的一體關係中分裂開來,把較大一部分情感投向與父親的關係上。隻不過男孩更愛母親,而排斥和嫉恨父親;女孩除愛母親外,還把愛轉向父親,甚至要與母親競爭而獨占父親,對母親的愛又加進了恨的成分,這就是埃勒克特拉情結。  俄底浦斯情結和埃勒克特拉情結這兩個名字均源於古希臘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兩部著名悲劇,前者主人公殺父娶母,後者主人公誘使其弟殺死了母親,為父報仇。自己則終身未嫁。  一張愛玲與她充滿戀父情結的《心經》  張愛玲(1920——1995)是我國現代著名女作家,她是一個對人生充滿悲劇感的人,她的這種悲劇感主要來自於她那刻骨鉻心的戀父情結。這種戀父情結以及這種情結本身的悲劇性淋漓盡致地體現在她的《心經》這部作品中。  《心經》這部小說,是張愛玲在23歲時候寫成的。《心經》描寫的是一對父女的不倫之戀,即女孩子小寒愛上了自己的父親。其實,女孩小寒隻不過是張愛玲自身的影子。在《心經》這部小說裏麵,張愛玲利用主人公這個身份宣泄著自己的情感,她不斷地去誘惑父親,希望父親能夠大膽地接受她的愛,在遭到父親的拒絕後,張愛玲仍舊不斷編織著回憶的絲,作繭自縛,雖然在物質意義的空間上,她與父親最終分離,但從精神的空間領域,她始終無法與父親實現心理分離。從而導致她與母親的關係日漸疏遠,同時,跟同齡男性的正常交往也造成了她心理的隔閡。比如在小說中,小寒曾怕她父親的誤會而拒絕了一直追求她的龔海立的追求,並且提醒父親不要忘記她,她不知道正是自己的用情太深潛移默化地將她父母之間的愛一塊一塊地割碎,最終使家庭破裂。後來張愛玲把她的這種戀父情結和自戀情結交織在一起同樣塗寫在一部《茉莉香片》裏,所以這兩部作品非常集中地表現了張愛玲的這種戀父不成,而內心退縮,成為一個自戀的、自我疏離的創作心理機製。  正是張愛玲的這種戀父的情結使她婚姻充滿了悲劇色彩。張愛玲的第一任丈夫就是文化漢奸胡蘭成。當時張愛玲認識胡蘭成的時候,胡蘭成其實還是有婚約在身的,那個時候張愛玲是23歲,胡蘭成是38歲,非常符合隻能和中年男子、隻能和成熟男子交往的這樣一個戀父情結的女性特征。而張愛玲渴望在胡蘭成身上得到父愛,而胡蘭成這個人雖然是一個中年男子,但是他沒有父愛的情懷,所以這兩個人在一起那就注定了張愛玲悲劇人生,所以我們說悲涼、蒼涼、殘酷是張愛玲生命的底色,也是從頭到尾她作品的底色。  因為無法和胡蘭成好下去,張愛玲便離開了香港,去了美國。她到美國以後,因為窮途潦倒,隻得進了一個文藝寫作營。這個文藝寫作營實際上是一個慈善機構,裏麵住的是一些窮作家,在這個文藝營裏麵她認識了賴雅。賴雅在認識張愛玲之前,在美國是一個叱吒風雲的人物,賴雅曾經被人預言,極有可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可惜這個預言並沒有實現。當張愛玲認識賴雅的時候,賴雅在美國文壇上已被人們淡忘了。賴雅為什麽也會住到文藝營裏麵去,是因為他沒有收入,他要依靠文藝營免費的午餐來維持自己的肉身。張愛玲遇到賴雅的時候是36歲,但是賴雅已經是60多歲了。像這樣永遠走不出和解不開戀父情結的女人,她總是無可奈何地愛上中年男人,或者就是當她到中年的時候,她隻能愛上老年男人。  由於張愛玲的這種沒有辦法擺脫的戀父情結,造就了她性情孤傲、疏離人群的性格缺陷。很多人說張愛玲很清高,經常有人形容張愛玲就會用一句話來形容:張愛玲不在。為什麽?就是說如果有人要拜訪張愛玲,張愛玲的姑姑要是不在,沒有辦法替她擋駕的時候,張愛玲就會在自己的房間裏說,張愛玲不在。所有的人都說張愛玲是一個很孤傲的人,派頭大得不得了,是一個清末貴族的大小姐,其實不是這樣的,在孤傲的背後,實際上隱藏著張愛玲更多的自卑,因為自卑,所以她不敢見人。張愛玲自己也說,我成天是鬼鬼祟祟地躲著人。  所以,張愛玲的這種戀父的情結,對她一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二、戀父情結的表現  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一個女童在某一天發現自己沒有陰莖的時候是十分沮喪並且會妒火中燒的。但這種因生理缺陷導致的沮喪和對擁有陰莖的男孩的嫉妒不久便要被另外一種情緒所替代,這就是對母親的抱怨。其結果是,她放棄把母親作為首要愛的對象,而轉向愛父親,女孩幻想從父親那兒得到陰莖,並對母親抱有反抗的敵意。這就是精神分析學意義上所謂的戀父情結。由於弗氏的理論結構主要基於臨床觀察,它從誕生那天起就成為爭論的中心問題。可戀父情結給出了一個基本的事實:一個女性的第一個戀愛對象是自己的父親!關於這一點,每一個對弗洛伊德的意識與人格結構理論有所了解的人都會有所感悟。而作為一名心理醫生,在分析有關女性戀愛和婚姻谘詢中所遇到的種種案例時,我更是歎服於大師敏銳的洞察力和近乎振聾發聵的論斷。  容易患上戀父情結的人多是一些情竇初開的少女。所謂戀父情結就是一個女孩長時期依戀父親或父親似的成年男人,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心理斷乳。女性比較典型的戀父情結的模式,往往是從朦朧的,曖昧的暗示到實際行動,從純粹的傾慕依賴,到以性來顛覆父權。而這個期間,她的內心充滿了矛盾和非常複雜的微妙心理。  為什麽會產生戀父情結?心理學是這樣論述的:獲得力量和安全是一個弱小的自我發展成熟所必須的條件,但在中國這樣傳統的男孩女孩不同的教育模式下,小女孩的自主行為是不會受到鼓勵的,這使得她們能力發展受限,自信行為下降,無力承擔獨立自我,使她到了成年期缺乏一種獨立的自我力量。這樣的女性在心理上必然退回到一種幼年期的崇拜權威的心態,以便獲得力量和安全。這一心態會在戀愛時明顯地表現出來,她們非常渴望崇拜,並且為了自身心理上的安全又非常希望取悅權威,隻有在這種渴望狀態之下,她們才認為自己在愛著,她們像一葉風雨飄搖的小舟,希望找到一位權威做舵手,自己瞌上雙眼,甜美地依偎。又有誰能比一個女童心中的父親更像這位舵手呢!  人是下意識的理想主義者。其實,與其把對理想主義的完美追求說成是人的天性,不如說這是由後天經驗學習造成的結果更準確一些。這種學習經驗在一個女性從小到大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如此之大,以至於她對人際關係的態度,對婚姻的認可和自我安全感的追求無不打上這種經驗的烙印。這正是戀父情結的延伸。  小女孩到了3歲左右,認識能力和獨立性都有較大提高,達到一個轉折點,意識裏開始清晰地發現了父親,就這樣女兒打破了與母親渾然一體的關係。這種情感和認識上的變化盡管處於朦朧之中的潛意識狀態,但卻明顯地作用於孩子的情感和行為。這時女孩變得會撒嬌,願意與父親接近,讓父親抱,變得柔媚。  父親是人們生活中的第二個重要人物,對女孩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主要表現為:  1、父親給兒童更多新奇、刺激和超出常規的東西,帶給兒童更多的激情。母親的活動則常重複、單調而刻板。  2、父親更富於身體上的魅力,令人興奮。母親則長於言辭,給人以安慰。  3、父親花在嬰兒身上的大部分時間是在玩樂上,母親則主要是偏於在生活上照顧嬰兒。孩子更願意與父親一起玩樂,追求新奇的探索,而受到委屈時則願意找母親,以求得安慰。  4、孩子可以在父親麵前表現對母親的憤怒和恨而不被譴責和遺棄,能表達豐富情感,又有安全感。  父親作為兒童早期心理發展上起獨特作用的角色,他是拆散母嬰結合體的建設性分裂者,鼓勵並支持了兒童的獨立和自由,有利於個性的發展。他是兒子學習男子漢氣質的楷模,也是女兒形成女性氣質的導引者、支持者和認可者,對兒童性別角色的分化具有很大作用。弗洛伊德認為,戀父情結對人的影響,如果發展不利,一生都可能受其影響  戀父情結同戀母情結一樣都是難以啟齒的,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經曆,隻是程度深淺的問題,這是每個人人格成長必經的階段,是無可排斥的事實,我們不應該否定它,而是要正視它的存在。  首先,有戀父情結的女孩在性格上表現為極端的內向,在人格上表現為極端的自戀。如從張愛玲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她的這兩個極端,一個就是沉默不說話,按照當年看到張愛玲的那些在上海的老作家和她同學的回憶,張愛玲是一個安靜得不得了的人,這種安靜用文學語言來說就是埋金埋沙的安靜,就是這樣一個安靜得不得了的一個女孩子,當她對父親的愛被父親背叛以後,她就恨不得自己死掉,恨不得把母親殺死,這種人格便是那種極端自戀的人格表現。  除了張愛玲外,世界一些女作家也有這樣的戀父情結。比如,美國有位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名字是安耐絲?寧,她的父親是一個鋼琴家,她從小就被父親拋棄,然後慢慢地她長大了,她便不斷寫懷念父親的文章。她為什麽要不斷地寫父親?其實就是通過書寫來彌補父親愛的缺失,來彌補父親的缺席。她出版了一本書叫《日記》。這本書裏麵表現了一個女孩子由於誇張而又極端的戀父情結,最終演變成了一種具有亂倫傾向的情感。又如,有一部由英國導演拍攝的電影叫《枕邊書》裏麵的日本女作家諾子,也是由於極端的戀父情結而不能得到父親的愛,她對父親一往情深的愛遭到了父親的背叛,於是,她開始書寫自己的父親,並且不斷地進行宣泄和報複。安耐絲?寧的《日記》和電影《枕邊書》裏麵諾子的表現和張愛玲的《心經》其內容是非常相似的。張愛玲自己也承認:女孩子有的時候會情不自禁地去誘惑自己的父親。  其次,有戀父情結的女孩性情漠然,懶散。如張愛玲在聖瑪利亞女中讀書的時候,據她的老師回憶,張愛玲是一個萎靡不振,一個很懶惰的人。當時聖瑪利亞女校是一個貴族女校,規矩是極嚴的,比如說你不穿的鞋子,你一定要放到鞋櫃裏,如果你不放進鞋櫃,女舍監就會把你的鞋子拿出來放在走廊裏示眾,這對女孩子來說其實是一種羞辱性的懲罰。但是張愛玲極為漠然,她的鞋子差不多每天都會被女舍監拿到走廊裏示眾。老師實在看不慣了,就問:張愛玲,你為什麽總是這樣啊?我忘了。除此之外,張愛玲的朋友很少,平日總是一臉的哀愁,對周圍的人和事似乎冷淡。她為什麽會這樣,其實這是由於那種自戀的特殊人格而造成的一種自我疏離。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類似張愛玲這種漠然懶散性情的女孩子是大有人在的,而在她們的潛意識裏,或多或少的有一種戀父情結。我在師範教書的時候,曾經有一個十六、七歲的女學生常常給我發短信,以表達她對我的敬仰與愛慕之意,要知道,當時,我與她的年齡懸殊近二十歲。我回信委婉的告訴她,我們之間隻有師生的情誼,至於男女之間的那種情與愛是不可能的事,盡管現實生活中的師生戀以及老夫少妻現象並不新鮮,但你畢竟是我的學生,畢竟隻有十六、七歲,還是一個不諳世事,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的女孩子。後我又通過側麵的了解,這女生很有才氣,文章寫得好,但性情卻很孤獨,又不喜歡打扮和裝束自己,身邊幾乎沒有什麽朋友。這是什麽原因呢?原來,這女生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異,她一直和媽媽生活在一起,她一直渴望得到父愛。  所以,在單親家庭中,一個過早失去父愛的女孩,她們會很自然地把對父親的感情移嫁到某個陌生人的身上,而一個有著成功經濟地位和聲望的男人,會是很多少女的夢中情人,比如心理斷乳期的女孩子愛上老師是常有的事情,特別是從小就得不到父愛的女孩,她們對老師的容易萌發一種近似於崇拜和敬仰的愛慕心理,是一種父親式的迷戀方式。作為老師來說,如果未能調節好這種不太正常的師生關係,它便會激化、演變和上升為師生戀(單向或是雙向)。一般進入青春期的女孩子,會特別需要一個異性的精神寄托,如果在自己的生活中無法尋找,那麽老師就是最接近的人選,隻是這種師生戀會給雙方帶來麻煩,甚至會帶來痛苦。  那麽,我們怎樣對待孩子的這種戀父情結,還是拿單親家庭舉例來說,作為單親媽媽,除了對孩子日常飲食起居的照料外,還要讓她多接觸和結交與自己年齡相仿的異性朋友,讓孩子從小培養一種健康正常的交往方式,最主要的是不要讓她產生對成熟男性過於崇拜和依戀的心理。在孩子的青春期,要克服對孩子不管不問的傾向,一定要多抱孩子、多陪孩子玩耍,對孩子要平等相處,多了解她的需求,在引導中進行教育,幫她度過這段難關。  總的來說,有些愛情難成正果,除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私心和自我保護意識作怪外,就是它的戀情不正常,而一個名存實亡的婚姻家庭顯然會給具有很深戀父情結的孩子帶來一種畸型的戀愛觀。對於不倫之戀,我們不要習慣用懷疑、焦慮的眼神去看待他(她)們,然後以苛刻的態度來懲罰他(她)們,使得事態變得更為複雜和嚴重,甚至會帶來負麵的影響,可以有意或無意地幫助他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不過,不倫之戀畢竟有悖中國的倫理道德,因此,這種不倫之戀的戀父情結或戀母情結必然隨著社會文明程度和人們思想境界的提高,逐漸喪失其存在的土壤。 &&&&&&&&&&&&&&&&&&&&&&&&&&&&&&&&&&&&&&&&&&&&&戀母情結,又稱俄底浦斯情結(Oedipus complex),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衝動力為核心的一種欲望。通俗地講是指男性的一種心理傾向,就是無論到什麽年紀,都總是服從和依戀母親,在心理上還沒有斷乳。所謂“情結“是指情感上的一種包袱。其來源於古希臘羅馬神話與傳說。傳說底比斯國王拉伊俄斯受到神渝警告:如果他讓新生兒長大,他的王位與生命就會發生危險。於是他讓獵人把兒子帶走並殺死。但獵人動了惻隱之心,隻將嬰兒丟棄。丟棄的嬰兒被一個農民發現並送給其主人養大。多年以後,拉伊俄斯去朝聖,路遇一個青年並發生爭執,他被青年殺死。這位青年就是俄底浦斯。俄底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謎。被比斯人民推舉為王,並娶了王後伊俄卡斯特。後來底比斯發生瘟疫和饑荒,人們請教了神渝,才知道俄底浦斯殺父娶母的罪行。俄底浦斯挖了雙眼,離開底比斯,四處漂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