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參的種類及質量ZT
(2012-05-09 08:46:14)
下一個
海洋偉哥,哈哈!忒好玩兒了。白海參和黑海參哪個營養價值更高呢????????倫家答刺參,暈倒,嘻嘻!海參,屬海參綱(Holothurioidea),是生活在海邊至8000米的海洋軟體動物,據今已有六億多年的曆史,海參以海底藻類和浮遊生物為食。 海參全身長滿肉刺,廣布於世界各海洋中。我國南海沿岸種類較多,約有二十餘種海參可供食用,海參同人參、燕窩、魚翅齊名,是世界八大珍品之一。海參不僅是珍貴的食品,也是名貴的藥材。據《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海參,味甘鹹,補腎,益精髓,攝小便,壯陽療痿,其性溫補,足敵人參,故名海參。現代研究表明,海參具有提高記憶力、延緩性腺衰老,防止動脈硬化、糖尿病以及抗腫瘤等作用。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1030/15/4976592_160310364.shtml全世界有900種海參,多數不能食用,可食用的隻有40種,刺參是中最具營養和藥用價值的參種,被稱為"參中之冠"。 海參在6億多年前的前寒武紀就已經存在,直到三國時期才有正式文獻記載。明朝萬曆年間海參才被正式命名。《五雜俎》:“遼東海濱有之,其性溫補,足敵人參故曰海參”,到了清代,人們已開始把海參作為高級宴席的美味佳肴了。 “海參”,菜單術語上稱為“海龍”或“烏龍”;主要生活於沿海潮流緩慢和風浪不大的岩礁砂石海底海藻叢生處。在中國大多分布於渤海灣和南海的廣東以及福建沿海一帶,韓國、日本、東南亞、澳大利亞和意大利等國和地區海域都出產。為棘皮動物門(Echinodermata),與海星、海膽等同門。 “海參”是中國古人率先給它起的名字,因“其性溫補,足勝人參”而得名,又有“土肉”“海鼠”“沙噀”“海男子”“海瓜皮”“海黃瓜”等別稱 ,為海產棘皮動物門海參綱動物的總稱 ,全世界種類大概有九百多種,可供食用隻有四十多種(我國約有101種,供食用的僅有21種),根據海參背麵是否有圓錐肉刺狀的疣足分為“有刺參”和“光皮參”兩大類。其中“有刺參”主要是“刺參科”的種類,“光皮參”主要是“海參科”“瓜參科”和“芋參科”的種類。通常隻以的“海參科”“刺參科”“瓜參科”和“芋海參科”等部分海參用作加工食用。 海參繁衍在地球上比原始魚類更早,大概在六億多年前的前寒武紀就開始存在,經古生物學家對海參的骨片化石進行係統研究,它已成為地層古生物工作者劃分地層和研究古地質的一項重要依據,甚至成為保羅紀的標準化石;十幾年前,我國古生物工作者在四川華瑩山和浙江長興的二疊紀(距今二億多年前)的地層中,發掘到海參的骨片。 海參最大的特性就是它獨特的休眠期,它不象其它陸地動物,如:蛇類、蝙蝠、青蛙等動物有冬季休眠的習慣,而是在海水溫達到攝氏20度以上時的夏季休眠,此時正值一般魚類的活躍期 。研究結果表明,原來海參沒有天生的利器和手段來保衛自己,而且行動緩慢笨拙,很難在弱肉強食的夏天與其它動物競爭,隻好選擇強敵們的冬眠期活動和覓食,以此來保存自己。 海參,由於營養豐富,自古就與“鮑魚、魚翅、瑤柱”等合稱為“海上八珍”,中醫對其藥性效果更奉為補品,其中古時的《說鈴》曰:“海參形似男陽,可以補腎興陽”,《本草從新》又說它有“甘鹹溫,補腎益清,壯陽療痿”,而《隨息居飲食譜》說它有“滋陰補血,健陽潤燥”;從中醫角度看,造成陽痿、早泄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由於肝腎陰液不足,腎陽衰微造成的,因為海參壯陽治痿的關鍵在於它能“補益肝腎之陰,壯腎陽”的功效。亦因此被譽為“海中人參”,補益作用可同長白山人參相媲美。 鮮活的海參較少直接用作烹飪原料的,都必須經過加工曬幹再重新漲發後才能食用;因為當漁民捕到海參後,若不及時用粗鹽和白礬醃製,海參即會慢慢溶成一灘液體。其種類有:“遼參”“婆參”“梅花參”“方刺參”“禿參”等,又譽以“遼參”為中國參中珍品。除了“遼參”“梅花參”和“方刺參”之外,其它海參的體麵都是以無刺居多,又以南方出產的海參皮厚肉粗。 “遼參”又稱“刺參”“灰參”和“鸚鵡嘴”等,產於中國的遼東半島、朝鮮和日本,尤以遼東半島一帶為佳;在明朝李時珍所編的《本草綱目》中有“(海參)產自遼東灣的,質地較好”,在清朝乾隆趙學敏繼編的《本草綱目拾遺》有“海參亦出登州海中,與遼東接壤,所產海參亦佳”,而且還有“海參遼產最佳,吳、浙、閩、粵者肥大無味”等論述。此種海參體壁肥厚,肉質細糯,刺多而挺,色澤有黃褐、黑褐、純白和灰白等多種,有“淡水製”和“海水製”兩種,又以淡水貨為最佳。 “婆參”又稱“白石參”“豬婆參”或“白瓜參”等,產於中國的南海中沙群島一帶;它體形肥胖,前後兩端幾乎一樣寬,酷似冬瓜,生活時體色變化很大,底子為白色或淺黃色;背麵略呈淺黃褐色,前後各有一塊赤褐色橫斑,故稱“二斑參”。它是一種大型食用海參,肉質厚嫩,品質較好。其形狀與“婆參”較為相似的海參還有:“港石參”“雁石參”“非洲石參”和“雪石參”等。 “梅花參”又稱“鳳梨參”,英文稱作:Thelenota ananas,因其體表刺多而尖,肉刺基部相連和呈“梅花”狀而得名,體色純黑或嫣紅;為中國南海所產海參最好最大的一種;但因其略有一股苦澀味,而不太受歡迎;但中醫則認為它最有清熱去肝火的效果。 “方刺參”又稱“綠刺參”“方柱參”“海棒槌”或“海老鼠”等,英文為:Paracaudina chilensis var,屬芋海參科,主要產於中國的北海及海南島一帶;其體呈四棱形,而每個棱麵都有一行圓頭小刺,色澤土黃略發紅,個體不大。與它同科的還有一種體形和體色都象地瓜,故名叫“海地瓜”的海參,英文稱作:Acaudina molpadioides,體呈紡錘形,前端較鈍,後端有一明顯的尾。體呈肉紅色;體壁很薄,半透明。穴居淺海泥沙中。分布於我國沿海一帶以及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地淺海;食用價值很低。 “花刺參”又稱“黃肉參”“白刺參”“方參”等,它們都為南海很普通的食用海參,它體長20-40厘米,參體呈圓筒形,背麵排列大小不一的肉刺(疣足),腹部平坦,管足密集,口位於前端,偏於腹麵,有楣狀觸手20個,肛門偏於背麵;皮膚粘滑,肌肉發達,身體可延伸或卷曲。體形大小、顏色和肉刺的多少常隨生活環境而異,喜棲水流緩穩、無淡水注入、海藻豐富的細沙海底和岩礁底,晝伏夜出;屬“刺參科”,產量較高,品質較好,但過於軟嫩。 “禿參”又稱“瓜參”或“光參”英文稱作:Cucumaria japonica,在中國南海一帶生長;它的體表色黑而無刺,外形偏圓,肉厚皮薄;缺點是沙粒多,在脹發時應多加注意。 “蛇目白尼參”又稱“虎魚”“豹紋魚”“斑魚”等。它背麵為深灰色,帶黃色蛇目狀斑紋,排列成不規則縱行,生活於熱帶珊瑚礁內有少數海草的沙底、水深6-18米處,肉質肥嫩,品質較好。 “黃瓜參”又稱“石參”“輻肛參”等;“赤瓜參”又稱“靴參”“白底輻肛參”等。“烏參”又稱“烏皺輻肛參”,這三種海參都屬“海參科”,是生活在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海域的一種大型食用海參,質量較好,但產量較低。同科還有“黑海參”“玉足海參”“黑乳參”“糙海參”,都是我國南海普通的食用海參,但品質較次。 而“瓜參科”包括“方柱五角瓜參”“裸五角瓜參”“瘤五角瓜參”三種,都因體壁較硬,故食用質量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