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的誤判使局勢失控--朝鮮戰爭爆發60周年(組圖) 金滿樓
(
謹以此文紀念朝鮮戰爭爆發六十周年-1950年6月25日)
曆史的發展往往是由偶然性決定的,戰略的誤判便是神奇的“偶然性”之一。在國際政治或者戰爭中,各國之間的誤判不但經常發生,而且會使得局勢最終走向不可控,這也是曆史和國政的魅力所在。不可否認的是,這種魅力,在給人們帶來無窮困惑的時候,它同時也給當事國的國民帶來了不可估量的災難,朝鮮戰爭便是其中的一例。以下主要以“誤判”為關鍵詞並運用反向思維的方法對朝鮮戰爭的幾個熱點問題進行簡單的分析,以求拋磚引玉。
1、朝鮮戰爭誰打了第一槍?
朝鮮戰爭雖然發生在朝鮮半島,但無論是朝鮮還是韓國,都不是戰爭的主角,隻不過他們必有一方是戰爭的發動者。討論誰開了第一槍其實意義不大,因為在戰前南、北韓雙方即在分界線有槍擊摩擦,怎樣才算第一槍、又是誰開了第一槍,這本就是各說各話,相互把責任推到對方身上,這對問題的解決毫無幫助而徒然浪費唇舌。其實可以換個思路,要分清誰是戰爭的挑起者,主要看戰前雙方的準備情況,如果一方大量屯兵,磨刀霍霍,那必定是戰爭的發起者無疑。至少從戰局的開始階段可以看出,大規模的進攻是北方發動而且是有預謀的,就南韓軍隊的數量與質量,首先對北方發動戰爭顯然是自取滅亡。現在已經解密的史料,已經證明了這點,毋庸再議。
2、斯大林讓中國人頂上去?
斯大林開始不支持金日成進行統一戰爭,因為他怕把蘇聯卷進去。對於蘇聯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把東歐穩定下來,特別當時東德的問題還沒解決,局勢很緊張,蘇聯不想把戰線拉大到遠東去。沈誌華先生在《斯大林、毛澤東與朝鮮戰爭》中認為,有幾個因素促成了斯大林在1950年支持金日成開戰:一是中國革命勝利並和蘇聯結盟,遠東的社會主義陣營相對強大了,萬一美國出兵,先讓中國頂上去(這就是為什麽斯大林一再跟金說開戰前要和中國同誌商量一下,並告戒他萬一美國出兵,蘇聯是幫不上忙的,隻能找中國同誌。可金自大得很,以為自己能搞定,都沒跟毛商量就出兵了)。二是1950年初美國《艾奇遜聲明》把朝鮮劃在防禦圈外,被斯大林誤判美國在戰略收縮,其認為美國連中國都放棄了,朝鮮更沒有什麽價值,因而認為美國不會出兵並決定在朝鮮問題上冒險(也有利用遠東製造事端來轉移美國注意力的考慮);三是中蘇談判後中國把蘇聯的東北利益收回,想在朝鮮統一後找新的出海口(這也是沈老師特別提出的觀點)。
斯大林1950年4月對賈丕才(時任朝鮮外交副部長)說:“如果你們遇到強大的抵抗,我一點兒也幫不上忙,你們必須請求毛澤東提供所有的幫助。”言外之意,正如後麵蘇聯表現的一樣,其並不想和美國正麵交鋒。但假定美國放棄朝鮮半島被證明是誤判,美國對戰爭的爆發很快就作出反應。但總的來說,斯大林的考慮很周到,前提是保證蘇聯的國家利益。斯大林也曾估計到這是一種冒險,但好在他已經把棋布好,那就是萬一美國出兵,就讓中國頂上去。戰略優於戰術,戰略決定戰爭的最終結果,雖然斯大林判斷錯誤,但棋先一著,所以蘇聯必將成為最大的贏家。
3、美國誤判中國不會出兵? 從目前已經解密的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文件可以看出,美國不希望中國加入蘇聯集團。1949年底,在毛澤東前往莫斯科進行中蘇談判後,美國對這個談判極其關注並希望施加影響,於是才有了1950年的艾奇遜聲明,這個聲明將朝鮮劃在防禦圈外,目的是為了緩和當時的中美關係和遠東局勢,既可以認為是美國對中國拋橄欖枝,也可以認為是為了裏間中蘇關係。
在中國最終倒向蘇聯後,美國開始調整它的遠東政策,特別是北朝鮮發動進攻後,這被美國認為是共產主義世界在蘇聯是慫恿下發動了進攻,如果美國無所作為的話,很可能象NSC68號文件裏指出的,“導致我們(美國)在蘇聯直接或間接的壓力下逐漸撤退,直到有一天完全喪失了對我們具有核心利益的地區…最終結果是:或者我們投降,或者我們在處於最不利的地位,在最不利的條件下打一場防禦戰。”換句話說,如果美國不做出必要的反應,東亞局勢將發生連鎖反應,使得日本、台灣、甚至東南亞地區也將會卷入,並進而使得整個遠東“赤化”,這樣的話,美國的國家利益將受到嚴重的破壞,失去對整個遠東的控製。
基於這個考慮,美國決定出兵朝鮮,從源頭上遏止這個攻擊波。當然,美國借用了“聯合國”的名義,但主要還是由美國來支撐。做為這個邏輯的旁證,在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立刻派第七艦隊封鎖台灣海峽,並加強在東南亞的防備,這證明了美國當時把朝鮮戰爭看作是共產主義世界進攻的一個信號。很顯然,美國對朝鮮戰爭的思維是一個更大範圍的戰略,而不是局限於朝鮮。
朝鮮戰爭的開局對北方很有利,但正當北朝鮮快要取得勝利的時候,金日成被勝利衝昏頭腦,希望立刻解決南朝鮮,結果戰線拉得太長(後來誌願軍也犯了同樣的錯誤),被美軍抓住破綻並在仁川登陸,切斷了朝鮮人民軍的補給線並將之攔腰截斷,導致戰局立刻被逆轉。在美軍的打擊下,朝鮮人民軍節節敗退,大量的軍隊被擊潰或俘虜,不但退回了三八線,而且原有的領土也大量喪失。
但這裏牽涉到一個重大問題,就是三八線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美國出現了嚴重的誤判。三八線是中國出兵的底線,美國人出兵恢複南朝鮮中國沒意見,但是要打過三八線是中國不能接受的,這個意見通過各種渠道傳到了美國方,那為什麽美國人置之不顧,一意孤行呢?
中國的抗議的確傳到了美國決策部門,但當時美國低估了中國的決心和能力。他們的邏輯是這樣的:第一,蘇聯不出兵,中國作為附屬國,更不會出兵,所謂抗議不過是表個姿態。第二,美國認為中國剛建國,國內局勢還不穩定,實力也是很弱的,即使出兵也是象征性的,不會對戰局有影響,因為中國已經錯過最好的出兵時機。當時的美軍統帥麥克阿瑟希望一勞永逸的解決朝鮮問題,不讓它成為今後美國利益的累贅,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戰爭往往就是這樣。基於以上因素,美國決定繼續向三八線以北進軍。可惜,美國對蘇聯的判斷對了,卻低估了毛澤東的決心和中國軍隊的實力。悲劇往往就是是這樣釀成的。
4、美國沒有侵犯中國的意圖?
打過三八線,是不是意味著要進犯中國?這是被爭論的關鍵問題。很遺憾的說,從目前已經解密的美國外交文件來看,沒有發現要侵犯中國的證據。基於美國的決策機製和文件解密製度,這基本可以定論了。如果有人不以為然的話,或許我們從外圍可以來解釋這個問題。中美之間當時沒有直接的外交關係,出現誤判也很正常,當時中美雙方觀點都是通過第三國如巴基斯坦的外交關係或者電台播出的政府聲明等間接渠道來傳遞的,應該說中國的意見美國很清楚,但基於前麵的判斷還是決定向北朝鮮進軍。但是不是越過三八線就證明了會侵犯中國呢?這顯然不能這樣說斷定。事實上,美國通過很多渠道告訴中國美國沒有侵犯中國領土的意思,它甚至提出戰爭結束後可以保留中朝邊界上水電站的中國所有權和安全。但美國人的思維太簡單了,中國關注的不是簡單的電力問題,而是不能有敵對勢力和我接壤。有人說,你說美國不會侵犯中國領土,為什麽美國飛機向中國邊界投炸彈?不錯,是有這樣的事情,這主要是出於軍事角度考慮,因為當時已經有中國的援助物質向朝鮮運送,美國這樣做是為了切斷這個供應。但注意一下,這隻是出於軍事角度的考慮,而且是在邊界地區,大不必草木皆兵,並不能作為美國將要向中國大舉進軍的證據。
反過來說,美國決定要侵犯中國,那他為什麽一定要選擇從朝鮮進軍?以美國的實力,他就算不大舉進攻中國大陸,隨便騷擾一下中國東南沿海就可以達到震懾的目的。很明顯,作為軍事目標,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更有價值也更容易打擊。那為什麽美國不做?是實力不夠嗎?顯然不是。比較合理的解釋是,美國不想把戰爭擴大化,道理很簡單,美國的戰略重點不在遠東,而是在歐洲。從戰略的角度來說,不應該在次要的地區放置主要的力量,美國根本沒必要在遠東擴大戰爭,因為這和它的戰略利益是不相符的。從這個角度來說,美國根本就沒有要侵犯中國的意思,如果侵犯中國變成全麵戰爭的話,遠東的戰爭將變成第三次世界打戰,這不符合美國利益,甚至不符合蘇聯的利益。毛澤東後來才領會到這個意思,後來打打停停,道理就在這。
有人認為,美國派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就是侵犯中國的意思。話在外交上可以這麽說,但軍事角度卻不是,因為就當時而言,大陸海軍根本沒實力去進攻台灣。那為什麽第七艦隊要橫在台灣海峽?美國的意思是把大陸台灣隔開,防止這裏戰爭爆發,如果這裏戰爭爆發的話,結果就可能遠東戰爭擴大化。美國就是看準了大陸沒這個實力,所以大膽的開進來,一來鼓舞親美勢力包括蔣政權,表明美國沒有拋棄他們的打算,二來防止國共戰爭(對雙方的防止,當時蔣就提出要派精銳部隊去朝鮮助戰,並聲稱自己軍隊熟悉共的軍隊,一定能發揮作用,但被美國拒絕了,原因還是不想刺激大陸一方,避免誤解增加而導致戰爭擴大化)
5、中國為什麽一定要參戰? 對於剛建國才一年的新中國來說,出兵朝鮮存在著極大的風險,毛澤東不可能不考慮到這點。但美軍越過38線後,正如周恩來指出的,“不是我們要不要打的問題,而是敵人逼我們非打不可,現在朝鮮一再要求我們出兵援助,我們怎能見死不救呢?”除了道義上的原因外,後來學者還總結了其他出兵的理由:
-1、出於保護東北工業基地,在朝鮮建立緩衝區的考慮
-2、承擔社會主義陣營分工的責任
-3、因台灣問題引發的要和美國在陸戰中較量並可能獲勝的考慮,這樣有利樹立國威,打擊美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
-4、出於維護中蘇同盟的考慮。
如果美國奪取朝鮮半島導致東北局勢緊張的話,蘇聯有可能根據同盟條約重新進入東北,與其這樣,不如在朝鮮遏止美國的進攻。事實上蘇聯也一再督促中國出兵,如不出兵,中蘇同盟關係能否保持就很難預料了。如果中蘇關係走向破裂的話,新政權是否能夠維持、新中國的安全和發展都將大打折扣。
從諸多方麵考慮,已經不是一個朝鮮的問題了,事實上是關係到當時中蘇結盟時考慮的最核心利益的問題。最後,毛澤東得出結論,“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6、誰是朝鮮戰爭的最大贏家? 毫無疑問,南北朝鮮是最大的受害者,到今天都沒解決這個問題。
美國達到了最初的目的,維護了它的威信,打退了它所認為的“共產主義進攻”,防止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從而維護了整個遠東由其支配的地位。雖然付出了血的代價,但是,基本可以說是打了個平手。有所失,有所得。
蘇聯,由於這個過程基本在它的操縱之下,所以基本是漁翁得利。蘇聯基本沒有派出正規的軍隊參戰,避免了損失(有少量蘇聯空軍參戰,但是沒有著蘇聯軍隊服裝,美國人後來發現了他們的飛行員使用俄語,但也怕戰爭擴大,加上蘇聯比較克製,所以也大家裝不知道,從這點來說,美蘇還是很默契的)。蘇聯成功的利用中國牽製了美國的力量(並把中國捆綁在自己一邊),從而在歐洲的壓力減輕(但美國實力太強,也沒給蘇聯多大的讓步,如果沒有朝鮮戰爭的話,蘇聯可能會更加被動)。
斯大林的誤判,最終卻要北朝鮮和中國來買單,斯大林不愧是戰略高手。
中國的所得所失較難厘清的。從原來的地緣政治來說,美國萬一控製朝鮮將對中國構成威脅,將影響中國東北工業基地的安全。從曆史上來看,日本侵略中國就借道朝鮮更堅定了很多人的這個看法,所以說,“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深入人心,“唇亡齒寒”頭頭是道。看起來非常的有道理,不過地緣政治的觀點可能有點僵化,曆史上日本借道朝鮮侵略中國,就可以證明凡是進攻朝鮮的就一定會做同樣的事情嗎?如果說威脅,美國控製朝鮮並不比美國控製衝繩的威脅更大,那為什麽能接受美國駐軍衝繩而不能接受美國控製朝鮮呢?
中國通過血戰贏得了蘇聯的信任,斯大林很清楚中國同誌的犧牲(也很感動),在戰爭中基本對中國的要求有求必應,特別在武器裝備方麵,中國軍隊基本是靠蘇聯完成了武器的現代化,這就是後來戰事並不吃緊的時候,毛還不是不斷向蘇聯要整師整師的武器裝備(大約有60個師由蘇聯武器武裝),斯大林能給基本都給了。戰後蘇聯給中國的無私援助,應該算在朝鮮戰爭的所得上,這些援助幫助中國建立了主要的工業體係,實事求是的說,這都是上百萬誌願軍用自己的血肉和寶貴的生命換來的。
(文中引用的美國外交文件,可參考陶文釗、牛軍主編的《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第一、二卷),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沈誌華先生的觀點可參考其著作《毛澤東、斯大林和朝鮮戰爭》,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其他參考文獻恕不一一列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