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偶然的機緣有幸讀了 «Tuesday with Morrie» 英文版小書。原本沒有期待,隻是茶餘飯後不經意間讀上一小節。因平時最煩所謂人生導師,這類人等十之八九,裝腔作勢,裝模作樣,頤指氣使,貌似閱盡人生,實則多為苟且勢利小人。且對這類人所謂指點迷津的人生格言,從小到大聽了何止幾籮筐,早就不想再多聽一句。可沒有想到這本小書居然如此平易近人,隻有分享,沒有說教。盡管躁動的青春早已隨風遠去,但書中字裏行間流動著的豁達與睿智,隻言片語,信手拈來,浸透人生哲理,仍能使人有所觸動,啟迪心智,悠然見南山。
美國專欄作家Mitch Albom寫的 «Tuesday with Morrie» ,中文譯作 «相約星期二» ,記錄了作者一段難忘的經曆。 Mitch在離開大學校園十幾年後,偶然得知大學時他十分尊敬的老師,社會學教授Morrie身染重疾,生命無多,遂專程探望。連Mitch也沒有想到,交談中,瀕臨生命終點的老人對人生如此淡然,寬容,幽默,豁達。自此,Mitch與Morrie相約,以後每星期二一起討論人生的意義,疾病,衰老,死亡,內容涉及人生不同階段一定會麵對的不同困惑,包括婚姻與家庭,欲望與恐懼,社會與原諒 … 十四周後,Morrie安然離去,可他給予Mitch的這人生最後一課,卻久久縈繞在Mitch的腦海中, 於是便有了這本感動世界的小書。
幾句書摘,1, 每個人都知道將來會死的,但沒人相信這真的會發生。(Everyone knows they are going to die, but nobody believes it. ) 2, 超脫並不是說不投入到生活中去,相反,應該完完全全地投入進去,然後你才走得出來。(Detachment doesn't mean you don't let the experience penetrate you. On the contrary, you let it penetrate you fully. That's how you are able to leave it.) 3, 我屬於任何一個年齡,直到現在的我。我不會羨慕你的人生階段--因為我也有過這個人生階段。(I am every age, up to my own. How can I be envious of where you are-when I've been there myself?) 4, 如果你總是糾結變老,那你就永遠不會高興,因為衰老終究是要發生的。(If you are always battling against getting older, you are always going to be unhappy, because it will happen anyhow.)
Morrie 早已遠行,然而其討論的人生課題卻永遠沒有終極的答案。細讀 Morrie 的教誨,也許並無語出驚人,振聾發聵的效果,其表述的觀點也並未超出前人的境界,反倒是其對人生的豁達態度,認為人生是自然一部分的闡述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使人欣賞有加。
其實人生最大的羈絆是自身的狹隘。猶如“衣敗絮行荊棘中,步步牽掛”。剪掉捆綁我們觀念的無形繩索,也許是人生永恒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