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晚上隨意旋轉電視頻道,無意中看了一個電影 "The Next Three Days" (2011), 國內中文譯作“危情三日”。看後感覺與以前看過的電影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 (肖申克的救贖) 有異曲同工之妙。後者講的是希望中的意誌,前者則是意誌中的希望。
記得很久以前和朋友聊天,說到關於1969年美國阿波羅登月是否造假的傳聞,朋友的一個觀點或者說視角很有啟發,記得他說不管美國是不是真的有造假,但從當年美蘇冷戰對峙的客觀現實,即前蘇聯的宇宙飛船搶先上天的情況下,已經對美國構成了足夠的壓力,所以從理論上說,美國登月造假已經有了理論上的可能。
回過頭來再說這個電影,由於司法不公,主人公在從所有正常渠道所做努力失敗的情況下,鋌而走險,讓人們看到不公正的現實是怎樣使一個老實勤奮的教師變成了“劫匪”。影片敘述遲緩相間,絲絲入扣,扣人心弦。其間愛情,信任,冷漠,縝密,意誌統統都在影片中不露痕跡地表現出來,有一股無形的力量,使人產生許多聯想。
尤其是影片中主人公思想轉變的邏輯,想想都會使人不寒而栗。因為這邏輯的力量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這才是它的可怕之處。沒有人天生就蔑視法律,司法不公或踐踏司法無形中會造就多少新的“劫匪”和“殺人犯”。接下來就是主人公的意誌了。意誌是一種非智力品性,然而在某些情況下,成功與失敗的天平,甚至稍縱即逝的機會都會悄悄地傾斜於那無形的卻具有無比堅強意誌力的一方。肖申克如此,此片主人公也如此。
也許有人會說這種社會和司法不公僅是小概率事件,千萬不要這麽說。一旦不幸輪到你的頭上,就是百分之百的概率。古今中外,在命運的捉弄下,多少人驚恐惶惑,怨天尤人,心灰意冷;又有多少人魯莽渾噩,武斷凶殘,報複社會;卻極少有人擦幹眼淚,意誌如山,走向信念的刀鋒。
夜深了。影片落幕,捫心自問,假如有一天 ...... 想到此,不禁驚出一身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