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前看過一部由英國著名偵探小說家阿加莎·克裏斯蒂(Agatha Christie)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尼羅河慘案”,影片中大偵探波羅的睿智幽默,尼羅河畔的旖旎風光,盧克索神廟縱貫千年的擎天石柱給當時的懵懂一代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以至多年以後當身臨其境,目睹曆經千年血雨風霜的斷壁殘垣,親身感受尼羅河的源遠流長,竟有點兒不敢相信自己的眼光。
盡管位於開羅城旁的胡夫金字塔(Khufu)和獅身人麵像(Sphinx)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但埃及人卻有自己的說法,沒有到過盧克索,就不算到過埃及。此言絕無半點兒誇張。
二十米高的門農巨像 (Colossi of Memnon) 孤零零地矗立在尼羅河西岸空曠的原野上,傳說修補前的石像還會隨風歌唱。而尼羅河東岸的卡納克神廟 (karnak temple) 和盧克索神廟 (luxor temple) 則是古埃及法老當年祭神的廟堂。
長久以來,人們對探尋曆史遺跡有著一種永恒的情結,但多年以來北上南下,東遊西闖, 尋尋覓覓,卻始終沒搞清內心真正的想望和靈魂為什麽四處遊蕩。當站在廢墟旁,環顧四周,巨石無語,寂寥惆悵。此時恰逢一縷斜陽灑在廢墟之上,就像一麵洞穿古今的銅鏡,直麵內心的彷徨,這一刻似乎驀然感受到了祖先那驕傲而又茫然的目光。廢墟上一半是耀眼的光芒,一半是暗淡的憂傷。耀眼的光芒使我們看不清石刻表麵的文字和圖案,而暗淡的憂傷卻已被千年的風沙深深地刻進我們的麵龐。
尼羅河畔夕陽殘照,千裏曠野黃沙飛揚,法老的靈魂似乎還在空中飄蕩。數千年來,昔日的輝煌早已鉛華落盡,唯有尼羅河水靜靜地流淌,訴說著千年的滄桑。
這是什麽時候拍的,這麽多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