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 中國新一代全超導核聚變實驗裝置世界領先(組圖)

(2007-03-21 13:05:31) 下一個



  • 中國新一代全超導核聚變實驗裝置世界領先(組圖)

    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果。本月初,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EAST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在安徽省合肥市中科院等離子體研究所通過了國家發改委組織的驗收。

      如果說起這套裝置的科學意義,那就是在探索人類最終解決能源問題的征途上,中國人又邁出了一大步;或者說中國人向著“產生等離子體最長時間達1000秒、溫度超過1億攝氏度”的科學目標又前進了一步。

      有關專家指出,這標誌著我國在全超導核聚變實驗裝置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我們成了國際聚變會議的VIP”

      2006年10月。國際原子能機構在我國四川省成都市舉行了第21屆國際聚變能大會,EAST項目總經理萬元熙作了大會的第一個邀請報告。報告結束時,與會的600多名聚變專家和會議代表全體起立,熱烈鼓掌。此刻的萬元熙體會到了作為一名中國科學家的自豪。

      以前,參加聚變科學的國際會議,等離子體所的人主要是扮演聽客的角色。為了彰顯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們曾在會場上張貼過研究報告,也進行過口頭交流。如今,在重要的國際聚變會議上,等離子體所的科學家都要被邀請做報告,“我們成了這種會議的VIP(貴賓)。因為我們研製的EAST走在了這個領域的前沿。”





    技術人員在安裝EAST全超導非圓截麵核聚變實驗裝置 新華社 劉兵生 攝





    技術人員在安裝EAST全超導非圓截麵托卡馬克實驗裝置 新華社 劉兵生 攝


      1998年7月,EAST被國家計委正式批準為國家“九五”重大科學工程立項建設。項目總投資為1.65億元人民幣。同樣的項目,韓國拿出了3 億美元,在美國需要5.7億美元。“經費緊張,再加上國際上誰也沒做過這種裝置,許多關鍵技術全世界都沒有成功的經驗可借鑒。這就逼著我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從設計、關鍵技術與工藝的預研入手,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幹。”萬元熙道出了實情。

      “我做不出來,換人吧”

      潘皖江博士參加EAST工程建設時31歲,主要負責裝置低溫絕緣複合材料的研究工作。

      絕緣子是EAST主機中一個核心部件,整個裝置中大小不同有500多件。隻要其中一個出現故障都是毀滅性的破壞。小潘帶領幾個人承擔了絕緣子的結構設計及工藝研究工作。

      難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青年,承擔了一項國際上實行技術封鎖、國內從來無人做過的重要研究。沒有任何經驗可借鑒,全憑自己摸索。

      試驗,失敗,再試驗,再失敗……一次次的打擊讓小潘難以承受。他找到領導:“我做不出來,你們換人吧!”

      項目領導相信小潘的能力,鼓勵他繼續幹。小潘又回到了實驗室,還是在黑暗中摸索。最終,小潘掌握了關鍵技術,拿出了合格的絕緣子。

      EAST是世界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麵核聚變實驗裝置。在它的母體裏,嵌入了太多的中國科學家的自主創新。“整個項目的自研率在90%以上,取得了65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成果。”等離子體所所長李建剛如數家珍。

      2003年10月,有25位外國人到合肥對EAST進行了評估,其中包括英、德、美、俄、日、法等國著名聚變研究所的所長和國際聚變研究組織的負責人,也包括“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計劃的負責人,又都是EAST工程建設的國際顧問委員會成員。他們寫下的評議意見是:“EAST將是一個對世界聚變研究產生重要影響的先進科學設備;它將是世界上第一個同時具有全超導磁體和主動冷卻結構的托卡馬克,能實現穩態運行;EAST是中國聚變研究向前邁出的一大步,是中國新一代聚變人才培養的巨大成功。”

      “病人拒絕住院”

      2002年12月,合肥的冬天格外的冷。等離子體所副所長武鬆濤的嗓子疼得厲害,說話沙啞。但他一天到晚還在不停地工作,因為他是EAST主機的總體設計負責人。幾天後,武鬆濤“啞巴”了,連喝水都困難了。大夫診斷他患了急性扁桃體炎,要求立即住院動手術,並且開好了住院單。

      那時,EAST正處於建設的關鍵期。武鬆濤堅決不住院,隻是每天到醫院打一會兒點滴,之後照常上班。醫生三次要求他住院,都被他拒絕了。無奈的醫生特別在武鬆濤的病曆上作了記錄:“病人拒絕住院”。

      EAST建設了8年,等離子體所不僅收獲了世界上第一個具有非圓截麵的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而且也煉就了一支具有拚搏精神的戰鬥隊伍。

      項目總經理萬元熙經常加班加點,工作在實驗第一線。然而他卻是一個胃切除4/5,並患過心髒病,至今還留有心肌梗塞病灶的人。

      所長李建剛坦言,我們的團隊裏,沒有一名院士,都是普通的科技人員做工程。這個團隊創造了奇跡:經過8年努力,EAST裝置一次調試成功。“這種大科學工程,如果有一個人的工作不合格,就會影響整個工程的進展。”

      自主創新、愛國精神、團隊精神、拚搏奉獻,一項EAST工程,使我國聚變科技界有了眾多收獲。

      2006年11月21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計劃(ITER)正式啟動,該計劃被稱為人類最終解決能源問題的最大希望。作為參與國,我國將承擔10%的責任。在這樣的國際合作的大科學工程中,中國人能夠占有一席之地,這與EAST的成功有著巨大的關聯。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