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這麽多喜歡我們祖宗的文化,那就接著秀煮夫的寶貝古董 (圖)

(2009-04-12 08:07:28) 下一個



名稱:明宣德紅釉長頸花口橄欖瓶

鑒定欣賞要點:器高21厘米、口徑5厘米、腹徑10厘米、足徑5厘米。
器外及內口施紅釉,釉肥厚如脂、色暗紅間有漂亮的暗色花紋;包漿漂亮、鏡下可見冰片紋和散在針尖狀氣泡;胎厚、胎質細膩;釉稠厚、流動性小、在口內見積釉;“燈草口”、足部凝釉整齊不過足;底施淺綠色青白釉、無款、可見縮釉;“鯽魚背”圈足、無釉,胎釉交界處都呈現自然均勻的年代風化幹燥狀和火石紅圈線。

這是煮夫我最喜歡的一件!收藏最誘人的部分有時並不在某種實物的表麵,而是通過這個物件所能傳達給您的文化內涵!!那就讓煮夫我講一講宣德紅釉的故事吧:


紅釉俗稱“銅紅”,紅釉瓷器是以銅為發色劑的紅色單色釉瓷器的統稱,包括祭紅(鮮紅、寶石紅、霽紅、積紅、醉紅、雞紅)、郎窯紅、豇豆紅等品種。

曆史上,我國的紅釉器最早出現在宋代著名的鈞窯窯變瓷器上。但由於當時的燒製技術所限,紅的呈色不夠穩定,器物都是紅中泛紫或泛青,尚不能燒出純正的紅色;到了元代,聰明的窯工經過反複的摸索、實驗,創燒出著名的釉裏紅瓷器,並開始試燒單色鮮紅器。“銅紅”單色釉就是元代江西景德鎮創新燒製的一個新品種。其製作工序是將一定含量的銅物質作為著色劑摻入釉中,然後把釉施在器物的胎體上,入窯在還原焰中燒製而成。由於“銅紅”的燒製技術難度相當大,銅的正常呈色不僅與銅的含量和釉的成份有關,而且對窯內溫度、氣氛變化和窯外天氣、季節的影響也十分敏感,哪怕是配方和燒製條件的微小變化都有可能導致色調的不正常,甚至同一配方,在同窯同樣的條件下燒製,隻因擺放位置不同,也會出現不同的色調。由於“銅紅”釉瓷器的燒製技術不易掌握,因此器型少,產量低,這種高難度的顏色“紅釉器”也就顯得異常名貴了。從瓷諺“千窯難燒一器”和“祭紅”的得名典故(明永宣時,因“紅釉器”十分難燒,屢屢試驗都沒有成功,時間一天天逼近,眼看無法完成官府下達的燒製“紅釉器”指令,這在當時依律連同監工及所有窯工都要被處死,在這危急關頭,窯工工頭之女縱身躍入窯中活祭窯神,這種舍身救大家的精神終於感動上蒼,從而燒出“祭紅”瓷器。如果這個傳說是真的話,“祭紅”真是一個充滿血腥和悲壯的名詞),我們可以知道“銅紅”釉的燒製難度有多高。由於技術原因,元代的“銅紅”單色釉色調都呈現出暗紅色,器型有:碗、盤、小執壺、高足杯、俑等器物。

曆史的車輪不斷前進。轉眼間到了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經過曆代無數窯工試驗研製的“純色鮮紅器”終於正式燒製成功!這是中國陶瓷史上具曆史裏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
大家知道,紅色是明皇朝至高無上的顏色,朝廷為了燒製出高質量的紅釉器物,指令皇家禦窯不計成本、不惜代價(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和大量當時十分寶貴的紅寶石配入釉中)。這樣的物質條件和燒製工藝,民間窯場根本無法達到。

明清二代,“銅紅”釉瓷器的燒製都是由朝廷專設的禦窯進行作業,是皇室專門用來祭天的禦用祭器,十分珍貴,連皇室平時也不輕易使用;更由於燒成極其困難,因此呈色好的器物彌足珍罕。據古籍記載,在永宣二朝短短30年間生產的呈色好的器物數量不多,當時就萬分珍貴,有書為證:明代《窺天外剩》作者王世懋:“……我朝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其時以棕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藍浦所撰《景德鎮陶錄》是一本綜合前人研究成果的陶瓷專著,在概括宣德窯的特點時,也重複了這“以鮮紅為寶”這句話:“宣(德)窯……以甜白、棕眼為常,以鮮紅為寶,器皆膩實,不易矛蔑。”明代田藝衡所撰《留留青》記載:“……宣德(紅器)之貴,今與汝(器)敵,而永樂、成化亦以次重矣!

經過幾百年的歲月滄桑,現在存世的明代宣德“銅紅”釉瓷器屈指可數,其完整的呈色好的器物存世量甚至比至正型元青花和宋代汝窯器、官窯器還少!明代宣德“銅紅”釉瓷器之所以萬分寶貴,除了難燒這個原因外,還有一個緣故,就是“西紅寶石”碾末入釉,這個古代文獻中也有記載:清初程哲著《窯器說》曰:“宣(德)窯之祭紅杯、盤有通體紅者,有紅魚者,有百果者,有西寶石堊塗燒者,其寶光凸起,紫黑者火候失也。清乾隆唐衡銓《唐氏肆考》記載:“宣(德)窯造祭紅紅魚靶杯,以西紅寶石為末入釉,魚形自骨內燒出,凸起寶光,汁水瑩厚。……幾與官汝窯敵。”

宣德以後,成化、正德年間雖有燒製,但是成功的更少,勉強燒出幾件,顏色與宣德不可同日而語,鮮紅器的技術自此更是江河日下,到了嘉靖,高溫“銅紅”釉瓷器幾乎都燒成暗紅中帶黑,皇帝不得不下令停止燒製鮮紅器,改用礬紅器、低溫鐵紅器代替。鮮紅器漸漸失傳矣!


時間悄悄溜走了一百多年後,康乾盛世——中國陶瓷史的又一個高峰期到來了!在康熙皇帝的直接幹預下,江西巡撫郎延拯親自督辦,不知經過多少次的失敗,紅釉器終於複活!郎君功不可沒,史稱“郎窯紅”。“郎窯紅”雖然也是瓷器珍品,但與明代宣德鮮紅器卻不能相提並論,正如清代名人許之衡所著《引流齋說瓷》評說的“宣德祭紅則為紅釉之極軌”。宣德紅釉器呈色均勻自然,莊重肅穆,鮮明溫潤,釉層晶瑩,真正體現紅寶石的韻味。而“郎窯紅”的呈色不大均勻,色淺的太明亮,紅色漂浮;色深的太暗,紅色死氣沉沉且帶給人一種帶黑的感覺。俗語雲:“不怕不識貨,隻怕貨比貨”,隻要一比較就一目了然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物以稀為貴”,“郎窯紅”存世量較多,從康熙到宣統清代各朝均有生產(甚至流傳至今)。當然,“郎窯紅”畢竟是“銅紅”釉瓷器的一種,“銅紅”釉瓷器的燒製難度很大,以至今日景德鎮還流傳一句順口溜:“要窮,燒郎紅”,可見“銅紅”釉瓷器的燒製有多難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