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期 2016年8月31日
網址:
http://groups.wenxuecity.com/groupview.php?gid=799
〖人生百味〗表伯母 *****樂翁
〖鄉居小記〗家的故事 ****** 吳瓊
〖讀書筆記〗外交部的陳年往事 **** 木愉
##########################################################
轉眼,夏天就過去了,秋天已經來到,不過天氣卻依舊在夏天的酷熱裏。日曆跟天氣背離著,我們沒有走出夏天。有了空調,酷熱不再讓人生畏。即使在戶外行走,穿著簡略的夏裝,看著藍天白雲,綠色成為背景,也成為前景,心情由不得不暢快。夏天裏的布魯明頓,性感十足,魅力四射。
###########################################################
***************************************************************
表伯母
-樂翁-
內人的「表伯母」,姓「陳」名「金石」,祖籍福建,是緬甸華僑。夫家姓許,故稱之為「許表伯母」。老人家今年五月十七日仙逝於台灣高雄,享年九十有六。
許、張(內人的尊親大人)兩家是表親,按「一表三千裏」的說法,姻親關係原不甚密切。但我們與「表伯母」之間很投緣,有許多共同的話題,是長輩中深受我們敬重的,且樂與之遊。
表伯母嫁入許府,育有四男一女,除兩男在台(都已先她而去)之外,其餘均長住海外(美、加、法、各一)。許表伯是台灣的外交人員,早年任駐南洋、越南、高棉(柬埔寨)等地參事、領事、 等職。後出任總領事,駐非洲諸友國多年。所以,表伯母也有「大使夫人」的尊號。
表伯母深好畫藝,早年曾拜溥心畬為師,是大師的入室弟子,深受老師器重,壁上懸掛著溥氏當年贈送的「放鶴圖」名畫(依宋人蘇東坡之「放鶴亭記」而作),及她自已的一幅山水畫。
表伯母最津津樂道的一件大事,是她在中非碴德(Chad) 任「大使夫人」期間,曾舉辦過一次「百畫大展」。從「作畫」、「裝裱」、「製框」、到「上墻」,全一人一手包辦,為許總領事的外交戰贏得「轟轟烈烈」一場 勝利,獲得友邦人士極高的讚譽與尊敬。百幅之中,有一幅「百蝶圖」,畫了一百隻蝴蝶,栩栩如生,翩翩飛舞,與會人士看得目瞪口呆,讚不絕口。
另一件她也津津樂道的往事,是早年如何與表伯認識的。據她講,那一年,她就讀的緬甸僑校慶祝校慶,舉行籃球比賽,表伯與幾位外交人 員前去參觀助興。在熱鬧滾滾的球場上,他看到一位身形姣健、球技高超、美妙絕倫的女將,不禁心為之動矣!事後,立即託人去說媒,不久,兩人便千裏姻緣一線 牽了。
後來,許總領事任滿歸國,於一九七五年病逝。表伯母從一九七九年起,獨居台北近郊深坑「翠穀山莊」,大隱穀中,前後長達三十餘年。
她熱愛生活,深好藝術,一人獨居,把依山傍溪的三樓公寓整理得井井有序。屋前寬敞的陽台上,設有假山、流泉、大理石桌石凳、盆景花卉,清麗可喜。朋友來訪,圍桌而坐,飲茶賞景,近山蒼蒼翠微,遠山雲霧飄渺,最是賞心悅目。
入屋,是大客廳,牆上掛的是溥老師的「放鶴圖」。其旁則是她自己的一幅山水畫,群山矗立,島浮水中,柳葉飄飄,魚舟搖搖,一幅江南水鄉澤國的景緻呈現眼前。茶幾案頭,盡是她多年來蒐集的玉器、古玩、象牙雕刻、等等。一張長沙發,則是她觀賞電視藝術節目的寶座。
向左,是畫室。案上文房四寶,羅列有序。牆邊有平台鋼琴一座,愛樂之意在焉。另一邊則是玻璃大書櫃,亮麗雅緻,櫃裏盡是大冊書畫,並展示著許多她與表伯當年的合照,郎才女貌,相得益彰。
向右,是臥室。最裏麵,是廚房及飯廳。都清爽亮麗,乾淨宜人。
表伯母特別喜歡她的表姪女,相互惜愛之情多年不減。也許是「愛屋及烏」的原因吧,她對我這個表姪女婿,也是另眼看待,關愛有加,尤 其知道我想學國畫時,主動願意收我為徒,高齡八十餘,仍奮力揮毫,為我作示範。知道我想學裝裱,親自下山,領我去拜見師傅。老人家彎著腰,一拐一拐向前走 著,精神抖擻,令人感動。
或許,她認為這個表姪女婿是「孺子可教」吧!視我為藝友同好、忘年之交,先後贈送了我兩方大硯、一隻龍型筆架、及一隻巨型竹雕圓筆筩,現在都保留案頭,睹物思人,作為永久的記念。
每年我們返台小居,都要去深坑看望她。年復一年,老人精神爽朗依舊,哈哈大笑,嗓門還是不小,談笑風生。之後,便一車下山,去吃 「深坑豆腐」,味口仍然很好。餐後,再一車送她返舍。繼續聊呀聊,直到夜幕低垂,華燈初上,才悻悻然告辭而別。臨走,她立在階前,揮著手說:「別忘了過幾 天再來!」
返美後,彼此常有魚雁往還,互道近況與懸念。一次,與她通越洋電話,說著說著,她忽然咳嗽起來,咳個不停,接著是一片啞然,寂然無聲,把內人嚇壞了,以為表伯母在那邊突然昏倒了。趕快另打電話給臺北的親戚,促請快些飛車去營救。幸好隻是一場虛驚。
不論如何,九十多歲的老人,還一人獨居,隨時都怕會有狀況,令人憂心忡忡。
去年四月中旬,不幸之事終於發生了。他一人在家,摔倒中風。幸好搶救即時,生命保存下來,但言語和行動都大受損傷,亟需人照顧。幸有她高雄的孫兒立仁一家,把她接去同住,盡心盡力照料。
去年底,我們返台,特地南下高雄去拜望。
老人家從床上慢慢爬起,坐上輪椅,到客廳與我們見麵,眼裏含著歡喜的淚水,口中訥訥不能暢所欲言,相對而視,欲說又止,一切都盡在不言中 。
環顧左右,老人家有孫兒(立仁)、孫媳(淑敏)盡心照顧,又有兩個可愛的曾孫(宏、安)繞膝相伴,人生至此,夫復何求?
次日,大家在餐館再小聚一次,大快朵頤,互道珍重而別。
沒想到,那竟是相見的最後一麵,天人永隔,悲痛不已。
表伯母,您老人家請安息吧!
***************************************************************
家的故事
-吳瓊-
今年夏天雨水多,天氣悶熱得像江南水鄉。桃子梨子成熟了,顧不上摘,爛掉很多。自我安慰說,為了幾個水果,熱得中暑,或從梯子上掉 下來,有點劃不來,新鮮的時令水果,吃到了,就可以了,不用費盡心機去加工,冷藏。以往做過,到後來加工過的不少還是浪費了的,所以幹脆省點心力,留點時 間看看書或經典電影。所謂退休,就是要過得從容一點,休閑一點。我過去一直習慣了忙碌,分秒必爭,要學會放鬆,悠閑,還不那麽容易。即使在室內,也會去織 毛線或踩縫紉機,也許真的是勞碌命。不過,碰巧看到了一兩部老電影,引發了好奇心,跑了幾趟圖書館,真的還是讓自己少幹了不少體力活。
一部電影是“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 由Orson Welles導演的,裏麵有他的旁白,故事發生地是Indianapolis。小說原型是1918年獲Pulitzer獎的作品,也算是100篇最佳小說之一。內容介紹了城市和家庭隨著工業化,汽車的出現而發生的變化。大戶人家Amberson的兒子George傲慢專橫,阻撓其母親在父親死後與年輕時就深愛她的男人結合,後來母親憂鬱而死,家庭破落, 公子也得打工謀生,最後是George被汽車撞倒。Orson Welles的"Citizen Kane"確實為他打出名氣,但這部電影沒有能全部按他的意圖完成。
另一部是英國連續劇"Upstairs,Downstairs", 我 還隻看了一部分,全劇太長。講的也是大戶人家樓上主人和樓下仆人的故事,若拿國內的故事類比,有點像“紅樓夢”或巴金“家”的味道。不過西方人的作法與東 方文化差異較大。父子,夫妻,主仆之間比較禮讓,包容。故事編排得也挺有趣。在消遣娛樂的同時,也可以學一點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常識和方法。
看來,圍繞家庭敘述的故事還是比較引人關注,不管是古今中外,家庭都是社會的細胞。一家人在社會變動中的悲歡離合,反映出那個時代 的特色,曆史事實,不知不覺就了解了一些從正規教科書那裏學不到的知識,通過那些故事了解曆史和社會,對年輕人來說,有助於自強自立。對老年人來說,有助 於總結思考。我收集了不少經典小說,準備退休時閱讀。唯一遺憾的是有的書字太小,現在讀起來有點費勁。那天看了一本專為老年人印刷的large print的書,發現要輕鬆多了!以後去圖書館,可能要多多光顧那些書架,感謝那些出版社,想得那麽周到。
家裏廚房的水池需要更新,算起來也該是到了退休的年齡。過去幾年陸陸續續已經換了不少零部件,如門窗,取暖設備,空調,冰箱,爐 子,洗碗機等等。一棟房子,再簡陋,總得有那些基本組成部分,經常使用的也就是容易損壞的部件,慢慢開始老化,隻要基本骨架還在,房子再老,仍然能提供一 個溫暖和睦的家。房子裏如果沒有人住,也許老化得更快。有人住的房子,就從House變成了Home。住房裏麵的人給房子帶來了生氣,留下許許多多與家庭有關的故事。 無 論這房子是在城市還是鄉村,亞洲還是歐洲,家裏人是富還是窮,經曆的是太平還是動亂,房子真的是最好的見證,紀錄了裏麵發生的一切,目睹周圍的各種變化。 細心的作家就把房子所觀察到的故事娓娓道來,給讀者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大家庭有大家庭的相似之處,從興旺到衰落,或從衰落到興旺,故事也會更加錯綜複 雜,曲折離奇,風俗習慣,服裝語言會隨時間地點而變,但人性的基本規律則差異不大。
天氣還是很熱,今晚曇花又開了,我把那兩朵花連同它們共同擁有的葉子摘下來,放在家裏的花瓶裏。一股清香伴隨著,家就更加溫馨了。
2016年8月26日
********************************************************************************
外交部的陳年往事
-木愉-
一個美國朋友送了我一本《The man on mao’s right》。作者是冀朝鑄。冀朝鑄這個名字早就熟悉,還在電視上某個采訪節目中看過他幾眼。這就莫名其妙覺得這本書是熟人寫的,平添了一點興趣。把書翻開,看了前麵幾頁,發現該書是自傳,還發現作者童年到了美國,一直讀到哈佛,卻半途輟學,回到紅色中國幫祖國…..我的神經立時被撥動了,就把書放在床頭櫃上,計劃慢慢讀下去。
說是慢慢讀下去,就這樣讀了很多日子。有時沒有讀,有時讀幾頁。如此這般懈怠,卻還是最終讀完了這本書。可見愚公移山的寓言是有實證意義的。
冀朝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迫不及待地要回國,主要是受了他大哥的影響。他大哥叫冀朝鼎,早就是中共地下黨員,跟周恩來單線聯 係。抗戰一開始,冀朝鼎就被周恩來指派,帶領父母和兩個弟弟一個妹妹到了美國紐約。他們的父親叫冀貢泉,早年留日,後來做過山西教育廳長和司法廳長。冀朝 鼎是父親的驕傲,屢屢在一家人麵前得到父親激賞。大哥也就成了冀朝鑄的偶像。冀朝鼎在1949年 後先期回國,對冀朝鑄形成了遙遠的精神召喚。乃父到美國後,在唐人街跟唐明照(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個聯合國副秘書長)一起辦報(如今《僑報》的前 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他們的父親也告別妻子和子女,一個人回到了北京,為新政府做事。父兄前後回到祖國懷抱,冀朝鑄也拿定主意,回到祖國。相 映成趣的是,他的小哥哥卻對家國毫無感覺,沒有追隨父兄的足跡,也沒有受弟弟的影響,就一直在美國呆了下去。
韓戰開打,冀朝鑄心急如焚,決定立刻回國,報效祖國。這個時候,他已經讀到了哈佛二年級。他找到校方,要求退學。接待他的一個女士 聽他把理由陳述了,大為驚異,也大為抱憾,勸他再讀兩年,拿到學位再作計議。怎奈冀朝鑄決心已定,一定要回國。這個女士隻好作罷,為他開了學曆證明,還把 一部分獎學金也退還給他,好讓他有盤纏回國。
冀朝鑄回到祖國,立即要求上前線,不過負責接待歸國留學生的有關方麵卻沒有應允,而是讓他到清華大學學習。冀朝鑄選擇了化學專業, 立誌要為中國的化工作出貢獻。不久,朝鮮停戰談判開始,外交部找到他,要他立即到板門店為談判服務。多年以後,他在美國,麵對聽眾,這樣表白在此期間的工 作:“我沒有射出過一粒子彈,做的隻是速記工作。”
凱旋後,他獲得一枚勳章,父親為之驕傲。他本來還計劃回到清華,卻再被召喚,到日內瓦、到萬隆……外交生涯一發不可收。後來參加了中美密談,並赴任駐美聯絡處。再後來,擔任駐斐濟大使和駐英國大使,在聯合國副秘書長任上退休。
書裏關於他人生的這些篇章固然引人入勝,但最不同凡響的是他對外交部人事的披露。在中共高官們的回憶錄中,有個潛規則,提到人事糾葛,如果對方的政治生命尚存,往往用XXX指代。而冀朝鑄卻難得的直率,在書中無所顧忌,對王海容、唐聞生和韓敘多有微詞。
要說起來,唐聞生跟冀朝鑄是世交,唐聞生的父親跟冀朝鑄的父親在美國曾經是肩並肩的戰友。唐聞生的英文名叫南希,小時候跟冀朝鑄一 家來往甚密,冀朝鑄回國後,受周恩來的指派,到北外找翻譯人才,就找了南希。後來,南希如日中天,跟王海容一起成了文革中外交部炙手可熱的實權派。唐聞生 後來還當了中共中央候補委員,這個頭銜乃外交部女性中第一。唐聞生在政治上相當激進,在外交部得罪了好多人。她跟冀朝鑄有過幾次爭辯,並漸行漸遠,終成水 火。文革後,唐聞生失勢,在五七幹校勞動了好久。有一次,她在地裏正好跟冀朝鑄相遇,主動對冀朝鑄示好,說:“我們可以談一下嗎?”冀朝鑄一邊走開,一邊 說:“有什麽好談的?”
王海容和唐聞生在冀朝鑄筆下,被稱為“那兩個年輕女人。”這兩個女人在外交部一手遮天,連外交部長喬冠華都懼她們幾分。大約1975年 的光景,喬冠華和章含之還把冀朝鑄秘密找來,商議如何整掉這兩個女人。喬冠華的計劃是把冀朝鑄派給毛澤東當翻譯,接近江青,通過江青把兩個女人拿掉。在喬 冠華看來,江青和這兩個女人勢不兩立,他親眼見過她們爭吵。冀朝鑄不同意,認為江青沒有人氣,此計很危險。喬冠華說,他這招是以毒攻毒。後來,冀朝鑄果然 被派去給毛澤東當翻譯,隻是通過江青鬥王唐的事卻不了了之。
冀朝鑄跟這兩個女人之所以結下梁子,主要還是因為了一樁事。冀朝鑄到駐美國聯絡處工作前,周恩來決定幾個外交官都可以帶家眷。但冀朝鑄到美國後,他的妻子卻一直不能前來。冀朝鑄後來終於明白,他妻子因為父親在台灣這一層關係,被兩個女人扣在了國內。
如王海容和唐聞生這樣的人其實是打下那個時代特征的典型人物,她們的性格已經沒有了個性,隻具有時代烙下的政治印記。這類人在那個 時代數不勝數,他們遍布在各個角落。比如我就讀的川大哲學係的黨總支書記吳紹希也是其中一個。這些人隻有鮮明的所謂黨性,而常人身上所具有的溫情都泯滅得 幹幹淨淨。
韓敘在書中也是一個醜角。他不如長征老戰士黃鎮開明,在任何外交場合,總是對冀朝鑄貼身盯防,生怕冀朝鑄幹了什麽壞事。韓敘後來回 國當外交部副部長,再後來,被派往美國接替章文晉做大使。冀朝鑄也認為是章的同夥,也被召回,改派彈丸小國斐濟做大使。冀朝鑄要求多呆一個月,處理一些家 事,也被拒絕。韓敘聲言:他到美國後,不願再看到冀朝鑄。
按照冀朝鑄夫人的說話,他和她是幸存者;在我看來,他和她還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