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就想寫這麽一帖,起因是一網友無意聊到小時候看過<<飛向人馬座>>。那是我印象中最好看的一本書之一,自然特有共鳴,結果一叫喚,又呼拉拉出來幾位知音,都把它做為少年時對愛情和理想的啟蒙書。後來,我去網上找來了電子版,很有興致地去看,才發現它的政治色彩好濃,而我小時候好象都沒注意過。這回再讀它,我是跳了好多頁,大多地方是匆匆掃過,隻是在找當年印象最深刻的幾處,好好地看了,算是重溫了下舊夢。同一本書,此時彼時看的心情差了好多,感覺也相差很大。最近,在讀林語堂的書,他有幾篇在講讀書,讓我明白了一些讀書的奧妙。想想我們每個人在學校被迫讀了多少文章,跟著老師分析了再分析,背了一段又一段,結果感覺讀書是受罪。同時,又有很多的書,是在躲過家長和老師的眼睛,偷偷地讀的,有的是藏在書桌裏看,有的是在被窩裏打著電筒讀的,可能還有人象我爸小時候那樣,藏在空棺材裏看的。。。如果在學校和家裏,可以讓我們看自己想看的書,讀得下去就讀,讀不下去就放下,過會兒,或過幾年,幾十年在看,那讀書可能就是件趣事了。 本著這種精神,我好好想了想自己一路上來自覺讀的書,特地寫下其中印象最深的幾本. 看了我列的條,有點不好意思,這也是一直遲遲沒發此帖的原因,今天看諸位談讀書,我也舍臉麵湊個數。
我印象讀的第一本成冊的書(不是畫書)是<<小布頭奇遇記>>。那也是媽媽給我買的唯一,二的一本書。等我看完了,自己好驕傲,覺得是讀書人了,可以讀下那麽一本很厚很厚的書。在我記憶中,這本書留下的最主要印象就是很厚,好象比外婆書架上的<<辭海>>還厚。當然許多年後偶然看到它,都忘記了是不是有100頁。
當年我爸爸有個理論,那就是書應該借來讀,而不用買了看,包括他自己的專業書。我運氣很好,父母好友極其喜歡給女兒買書,而她又與我幾乎同歲,所以,我小學時就常由媽媽帶領下去她們家借書。她有很多的書,我每次借上十幾本,借了好幾年都沒全看完過。媽媽大概很放心她們買書的選擇,所以從沒指手劃腳地限製我借她們的書。象我最喜歡的<<飛向人馬座>>,及一係列葉永烈的科幻,偵探小說都是那時候看的。還有一本是希臘神話故事,也印象極深。那本書估計媽媽要是先翻眼肯定不會讓我拿走。印象中除了很多名字很長的神之間的複雜的故事外,就記住好象很黃很黃。後來好朋友給我看<<紅樓夢>>前還很神秘地說小孩子不該看,等我翻了翻,心想這跟那個希臘神話比可差遠了。
父母倒不是沒給我介紹過書去讀,象<<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卓婭和舒拉的故事>>,<<西遊記>>,<<三國演義>>,<<隋堂演義>>,<<東周列國故事>>, <<動腦筋爺爺和小問號>>等等一係列書都是他們推薦給我的,這點出名的是我最喜歡的幾本。特別是前兩本,記得看完後還難過了好久。這也是我最早開始對二戰題材的東西感興趣。<<西遊記>>開始的章節很喜歡,但到了七八十難時我就打不起興致來了,又是跳過不知道多少頁去看結局了。三國是我幾大古典名著中唯一喜歡的,就喜歡看他們運籌幃幄,勾心鬥角的那些章節,真是刀槍劍戟的一上來,我就翻片了。外婆那時常年訂<<小說月報>>和<<光明日報>>之類的,我就跟她後麵看連載和小說。後來有很多出名的作家我當年都是從<<小說月報>>上看到他們最早的作品,可惜出了名的我大都不太喜歡他們當年的小說,而我喜歡的一兩位倒沒怎麽出名,我現在也記不住了。
上了中學,學校就有了自己的圖書館。有一陣我很想做好孩子,就把課本上學到的外國名家的名著一本接一本的借來看。巴爾紮克,莫泊桑 , 托爾斯泰等等的作品好象都是那時候讀的。感覺是除了澀就是澀,真是要懸梁刺骨才能讀下去了。可能這麽堅持了一兩年,我就放棄了,自認水平比較低,還是找喜歡的書去讀了。那時候我就發現我能讀下去的就是探險,科幻,加上偵探類的。這類書中印象深的是一本去西雙版納進行探險的書,好象叫<<尋找白頭葉猴>>,另一本是<<魯濱孫漂流記>>。第一本我好象是買來的書,反複看了幾遍,然後就開始作夢,長大了去西雙版納探險,到現在一提起西雙版納我還有深厚的感情,隻可惜一直沒機會去。好象那個時代,中國的這幾類書並不多,那幾本外國名著看完了,我幹脆開始借美國中篇科幻小說集這類書來看,隻是看著看著就傷了,等看到幾篇把牛頭裝在人身上時,我就又放棄了。
我高中時一個好朋友介紹我去看<<傲慢與偏見>>。我借來翻了幾頁就給迷住了,其中的二女兒伊利紗白一直是我最喜歡的書中角色,而達西絕對是我認為最有性格的男人。這本書我反複借來看了好多次,以至於我後來回國時看到這位老友,她還聲明:"看你當年一遍遍地看<<傲慢與偏見>>,我就知道你一定會嫁外國人。"我反複告訴她我先生同達西性格完全不同,而且他還最不理解我怎麽會喜歡那本書,她還是告訴我那是潛意識裏的東西。高中和大學時(記不清是哪個時期了),還有個英國作家給我影響很大,那就是agatha christie。我好象是偶然看到她的一篇偵探小說收集在哪個選編了,然後就去發掘出她的很多作品,一本一本借來看。另一本看完很受影響的是<<戰爭風雲>>,我覺得是我看過最完整地把二戰經過融入小說故事情節的一本書。
當然我也沒能免於當時的瓊瑤,三毛,和武俠風。最早是上初中時,我當時的好朋友是絕對的梁雨聲迷,她一本一本地看,然後上學時就講給我聽,還塞給我看,可惜我是看到打就翻頁的人,結果把情節也都翻走了。所以之後不管是哪派武俠,我都懶得看了。三毛的書可能是我看過最多的,因為她四處漂流,很符合我的讀書愛好,隻是我不太喜歡她作品時而表現出來的悲哀或淒涼感,所以很多後來的書就沒再看了。瓊瑤可能就看過兩三本,臨出國前看了<<心有千千結>>,我喜歡裏麵的主人公不停地鬥嘴,成了我唯一看完而且喜歡的瓊瑤小說。
到了美國,第一本認認真真讀的書是<<聖經>>。以前沒地方看,也找不到,所以出來了就從中國教友處要了本,後來認識了一個美國朋友,喜歡傳教,又給了我本英文版。說實話,我喜歡英文版。我很認真地把它們都讀完了,還有好幾個人來親自給我解疑。想想自己當年真的很衝,不停地跟各位爭論。但不管如何,我還是覺得那本書看完很讓人受益。另外,我從世界書局買了<<京華煙雲>>,我一直覺得書中不光講了在特定曆史環境下家族興衰,還有很深的人生哲理。這本小說是我出國後很多年看的唯一一本中文書。在這之間,我去圖書館把agatha christie和jane austen所有的書以及<<伏爾摩斯探案集>>都借來看了一遍,隻有兩個字:痛快,來形容。
婚後有了孩子,買了兒童前三年那本書,一字一句,一頁一頁,反反複複地讀了N遍。我先生諷刺我,說從沒看我讀功課那麽認真過。
再往後好久基本上隻是看雜誌,偶爾渡假時從店裏買來幾本粉色小說,看過印象最好的是<<bridget jones diary>>係列。除了時間少的原因外,更主要是沒了小時候敢闖的勁頭,現在真的很怕看一本不喜歡的小說,好象人的心情更容易受書的影響,所以一切亞洲的言情片也是絕對不看。。
--------------------------
青柏我也很愛看書,可是大學之前我隻看過西遊記,三國,紅樓等圖書館有賣的古典小說,其他國產小說沒看幾本。家裏書架上有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百看不厭,可以說這本書和紅樓一起非常重要地啟蒙了我的理想和愛情,直到今天,我還是喜歡保爾那樣有理想有人生觀的人,還是欣賞黛玉式的單純不變的以命去愛的愛情。
15歲入大學之後我開始看了很多國外小說。看了很多,但試圖通過小說去理解人們和世界幾乎不可能。我記住了莫泊桑的一句話,人們既不是你想象的那麽好,但也不是你想象的那麽壞。冷眼看世界吧,隻要用一顆善解人意的心。
垂楊柳謝一休的好文。 這篇內容多,你碼著一定很累。
你生長的年代幸福,書多。 我們該讀書的時候書很少,要費很大勁到處淘換, 有的書很難搞到,要限時看。我讀簡愛一宿沒睡,等著還呢。
Agatha Christie的書我看過很多本,都是讀的英文原文。 幾本經典的很不錯,後來看多了,就覺得大同小異了。
戰爭風雲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中英文都看過。 看完了英文本,還把喜歡的章節複印下來留著以後再看。
小布頭奇遇記是我最早讀的書之一,最喜歡裏麵的插圖,小布娃娃很好玩。
我上小學四年級時我媽就鼓勵我看紅樓夢,我先後一共讀過差不多四遍,很多都是後來慢慢讀懂的。 實話說我從來不喜歡林黛玉,覺得她小心眼,老愛生氣。 覺得薛寶釵還不錯,挺懂事的。
別的你還寫了什麽想不起來了,先說這些。
丹草看來一休還有點俠女精神啊。
我也喜歡《傲慢與偏見》和書中的達西,喜歡書中的氣氛,最近又看了一遍。我的LG也不象達西。
她的《理智與情感》比前一本稍差,也不錯,電影中男主人公由Hugh Grant出演,再合適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