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謝鬆齡牧師-深刻理解信眾,以同理心傳道[轉載]

(2009-10-29 13:01:50) 下一個



多維記者王怡棻/ 法拉盛的聖公會聖佐治堂,位在熙攘的商業大街,街上車輛川流,人聲嘈雜。然而踏進教堂,高聳的拱頂與闃靜的堂廊,能讓煩躁的心立即寧靜下來。與中文堂牧師謝鬆齡會談,他明晰透徹的見解,也能讓迷惑的心迅速獲得理解後的平靜。(chinesenewsnet.com)

身穿黑色牧師服,麵貌清臞的謝鬆齡,是聖公會在美國案立的第一位中國大陸牧師,也是長島教區案立的第一位中國聖品人。曾任醫科大學副教授,四十多歲才轉念神學的謝鬆齡,自2002年開始在聖公會聖佐治堂傳道,七年內,參與中文堂周三與周日聚會的信眾規模,由四五十人成長到上百人。58歲的謝鬆齡謙虛表示,信眾增加“是神的帶領”,然而無可否認,對大陸文化理解深刻,以同理心牧養信眾,也是吸引慕道者前來的一大要因。(chinesenewsnet.com)


謝鬆齡牧師。(資料圖片)
(chinesenewsnet.com)

不是生長在典型的基督教家庭,但謝鬆齡很早就有接觸基督教的機會。他的母親自教會學校長大,熟習許多聖經的讚美詩,時常教導孩子唱頌。當時年紀尚小的謝鬆齡對詩中內容並不理解,但覺得曲調優美,聽起來很悅耳。“小時候我很會唱聖歌,讚美詩,一學就會,幾乎每首都會唱,”回憶過往,謝鬆齡對於自己唱詩的天賦仍有些自得。(chinesenewsnet.com)

對於聖經,他也不陌生。“我十幾歲就開始讀聖經了,”謝鬆齡表示,家裏有幾本聖經,父母會以之為教材,他自己也會主動閱讀。然而,他的閱讀不是基於信仰,而是基於對知識的興趣。”我把聖經當曆史書來讀,”謝鬆齡說,聖經中耶穌受難,基督徒受迫害的故事讓他印象很深,當他身受共產黨迫害,下放農村勞改,受盡苦難時,也常以聖經故事自我勸勉。(chinesenewsnet.com)

然而,這些境遇尚未啟動他內心信仰的樞紐。在他眼中,耶穌基督是個偉大的人,但不是神之子。”我欣賞他(耶穌)的為人,敬佩他的作為,但並不信仰他,”謝鬆齡直率表示,他那時覺得耶穌是個“了不起的征服者,他比凱薩,屋大維還偉大,凱薩是用武力征服領地,耶穌是用信仰征服人心,而且是全世界的人心!”他比喻。至於聖經中跛者得行,盲者得見的神跡記載,謝鬆齡覺得純粹是“心理治療”所致,他在醫科大學任教時,甚至發表了一篇關於耶穌如何用心理治療治愈病患的研究文章。





聖公會聖佐治堂兒童主日學(Photo by Tianyi Xie)


青年時代,謝鬆齡的興趣廣泛,從人文學,心理學,到醫學都曾涉獵。他寫過《天人象:陰陽五行學說史導論》、《陰陽五行和中醫學》、《殘疾與性:殘疾人的性康複》等書,並擔任南京醫科大學副教授。但這些學科之於他,卻像簡單的玩具般,沒多久就讓他失去興趣。“我的專科改了好幾次,很多學了三五年,寫出幾本書,就覺得到頭了,沒什麽意思了”,謝鬆齡笑著表示,太太常說他“什麽都懂,但什麽都不精”。此外,長久接受無神論教育,與科學思考的訓練,讓謝鬆齡雖然認識基督教,但從未打心底信服。聖經記載的一些基本信仰,如童女懷孕,死人複生,在他當時看來是“不科學”的事。他覺得,隻有軟弱無用的人,才會倚靠信仰過活。

從醫學轉念神學,起初也是基於學術研究興趣,與信仰無關。謝鬆齡坦言一開始受洗是基於非常“實際”原因---必須是基督徒,才能讀神學院。”當時我就是想研究宗教,如果不是收到神學院錄取通知,我可能會去念佛學研究所”他說。甚至到出國前,謝鬆齡直言,自己都還不是一個有“堅定信仰”的基督徒。然而,在俄亥俄州阿詩蘭(Ashland)神學院的求學期間,在全校隻有不到二十個華人的環境,已屆中年的他經過掙紮與思考,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基督教信仰。原本對聖經疑惑甚至懷疑的部分,也在信仰成熟時獲得解答。“人類無法用有限的理性,思考上帝的無限,”他雙手一攤表示,上帝既能創造世間萬物,當然能讓童女懷孕,死人複生,“對於上帝,我們不能思考,隻能相信。”

回首前塵,謝鬆齡覺得上帝一直在默默引領著他的人生方向。他說,自從申請進入神學院,他一路都拿到全額獎學金,從未為了金錢發愁,甚至還沒畢業,就有了工作的消息。當時法拉盛聖公會聖佐治堂,為因應當地人口變遷,需要一位在中國大陸受過高等教育的牧師,服務日益增多的大陸人。該堂的牧師輾轉知道謝鬆齡,於是主動聯係他,詢問他的任職意願。謝鬆齡於是順應上帝的旨意,接下這個重責大任。從工作中他發現,除了語言一致,同為新移民,來自相同的土地,讓他與信眾溝通特別有效。“有時人說是一回事,想是一回事,中國大陸特殊的文化背景,讓我能理解走進教堂的人,真正的想法與需要。”

聖公會聖佐治堂敬拜讚美樂隊(Photo by Jonathan Henry)

在聖公會聖佐治堂服侍轉眼即將邁入第八年,謝鬆齡笑稱這是個“關懷他人,造就自己”的工作。因為教堂不比大學講堂,來的人形形色色,懷抱不同的目的與需求,做牧師不隻要講道,更要具備關懷與傾聽的能耐。謝鬆齡曾在半夜接到教友電話,呼天搶地哭著說丈夫去世了,要他和來收屍的消防隊員解釋,他也接觸不少憂鬱症患者,受家暴,身體病痛者,甚至走進教堂來“借錢”的人。“牧師是個奉獻的工作,一定要有堅定的信仰與愛心,”謝鬆齡表示,自己過去是個“想到什麽說什麽”的好辯之人,當了牧師後,他學會在開口前耐心聆聽。他學會凡事感恩,一掃過去愛抱怨,喜好論斷他人的習性。而信仰賦予的確定感,也讓他從過去壓抑憂慮的桎梏中掙脫,重獲平安喜樂。謝鬆齡清楚記得,以前在念神學院,每次他抱著一疊課本走進圖書館時,館員阿姨都會對著他喊“Paul(謝鬆齡的英文名),smile(笑)!”現在,謝鬆齡不需要人提醒,臉上就有發自內心的微笑。

DWNEWS.COM-- 2009102912:18:19(京港台時間) --多維新聞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