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2)
2011 (81)
2012 (45)
七十年代中美建交後,北京街上的外國貨漸漸的多了起來。經常看到帶著蛤蟆鏡,穿著喇叭褲的小夥子們招搖過市。當時的進口喇叭褲中,LEE的牌子最為矚目,褲子本身就帶有LEE的標誌。但蛤蟆鏡沒有可見的牌子,於是趕時髦的人便把標簽留在鏡片上。美國製造的最酷,台灣製造的其次,中國製造的雖然比不上前二者,但臉上有了幾個洋文,人們走起路來,頭比別人揚的高,步子也比別人邁的大。
當時還不興假貨,人們用的外國貨,或是親友們從國外帶來的,或是在外匯商店裏買的。最初,外匯商店隻為在京的外國人和中國官服務,普通的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後來錢能通神,即使是普通的華人,手裏拿著外匯也能進去。隻是苦了沒錢的狗,始終不得入內。有一天親戚來串門,帶來一盒在外匯商店買的蘇格蘭黃油酥。盒子是紅色的,印著綠色的格子。打開盒子,黃油的香味便飄了出來。物以稀為貴,點心吃完了,盒子便用來裝寶貝,一拉開抽屜就能看見。
在美國第一次看到蘇格蘭黃油酥,馬上買了一盒,重溫當年與家裏人一起吃點心的溫馨時光。等到自己開始烤點心後,更是迫不及待地屢敗屢試。直到悟出來烤黃油酥的道理:用料越簡單的點心,烤製時的工藝越重要。
蘇格蘭黃油酥(Shortbread)的原料隻有三樣:黃油,糖,和麵粉。黃油將麵粉包起來,防止了蛋白質形成長鏈,因而又酥又脆。英文short一詞在這裏是用來形容點心口感的酥脆而不是點心形狀的長短,與用來烤點心的固體植物油叫做shortening同出一轍。所以蘇格蘭黃油酥的傳統做法黃油用的極多:一份白糖,兩份黃油,和三份麵粉,絕對的高糖高油,如何減料便成了難題之一。
然而,蘇格蘭黃油酥的前身是將吃剩下的白麵包放在火邊過夜,烤幹了撒上白糖而成。後來黃油取代了酵母,現做現吃,登上了大雅之堂。據說這一改變是十六世紀蘇格蘭女王瑪麗的功勞,由法國廚師反複改良而成。既然如此,我可以理直氣壯的接著改良,下麵這個方子糖和油的比例比傳統做法少了幾乎一半。關鍵是加了檸檬汁,口感依舊,還多了一份檸檬的清香。
提示:
1. 黃油不可取代。其作用有三:第一,黃油的香味是黃油酥的特點之一。第二,黃油有起酥的作用。第三,固態的黃油含有空氣,烤製時氣體膨脹,使點心質地變鬆。
2. 黃油從冰箱裏取出後,要在室溫放置三十分鍾。太涼了黃油和麵粉不易混勻,太熱了黃油在做點心的過程中融化,失去氣體膨脹的功能。
3. 和麵時,黃油和麵粉混勻即可,過度攪拌會加速蛋白鏈的形成,也會造成黃油融化。
4. 和好的麵要在烤盤裏壓緊壓平,手掌溫度高,或廚房溫度高時,在壓的過程中可放入冰箱冷卻一下,以免黃油融化。
5. 點心放涼之前極易碎裂。烤盤裏要墊一層防粘紙(Parchment Paper),或抹了黃油的鋁箔。以便取出。
用具
1. 防粘紙 (Parchment Paper)
2. 13-in x 9-in烤盤
材料:
1. 黃油一又二分之一杯,切小塊。(約蠶豆大小)。
2. 白糖一杯。麵粉四杯。鹽四分之一茶勺。
3. 現擠檸檬汁四分之一杯。檸檬皮屑一湯勺。(檸檬二個)
做法:
1. 烤箱預熱至華氏350度。
2. 將防粘紙墊入烤盤。
3. 白糖和麵粉混勻。
4. 檸檬汁和檸檬皮屑混勻。
5. 分三次,用攪拌器將麵粉和檸檬汁交替拌入黃油。至麵粉和黃油拌成玉米粒大小的顆粒。
6. 和好的麵倒入烤盤,鋪勻,用手掌將麵粉壓平。
7. 用叉子在麵團表麵捅出成排的小洞。
8. 烘至表麵微黃,約30 到40 分鍾,
9. 點心放涼,切條(0.75-in x 2-in)
防粘紙
和好的麵
黃油酥
《我編編,你看看,法律責任我不擔。你轉貼,我謝絕,©廢話多多擁版權。》
我的經驗是黃油暖至使勁一捏能捏出指印,或用力切下去可以切開的時候最好。
如果和好的麵太軟,先別加麵,把和好的麵放到冰箱冷卻一下試試。
我在做黃油點心時總是為黃油從冰箱中拿出後的時間苦惱,不是太短,就是太長。我發現夏天黃油太軟,要放比配方要求更多的麵粉,做出後口感自然差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