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好律詩對仗
一、 什麽叫對仗?
對仗亦名對偶,即出句和對句形成對偶、聯語,如古之儀仗隊,故名對仗。它是古代詩歌語言中很重要的一種修辭格式。原則上說,對仗就是結構相同,字數相等,意義相關的兩個詞組或句子並列在一起的一種修辭格式。為什麽說“原則上”?因為從發展角度來看,早期的對偶形式和晚期的對偶形式是很不相同的,這裏的定義,主要是從晚期的對偶形式來考慮的。
二、 對仗的來源
對仗,作為一種形式美,自然是來源於生活。劉勰說:“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在我國古代社會裏,人們早就發現了在自然界存在著種種對稱現象,如據科學家說,中國早在漢代,人們就已經知道雪晶體的基本形狀是六角形了。當然,對稱不等於對仗,但是對仗是對稱的一種形式,對稱性,起初隻是人們根據自己的知覺而產生的一種概念,後來才逐浙把這種認識應用到美術、音樂、建築和文學等許多領域中去。在詩歌語言中,除對仗外,其他如回文等等也都是對稱美的表現形式。
三、 為什麽要用對仗?
對仗是格律詩的一個重要要求。也是我國詩歌獨有的最有魅力的格律元素。它會聚了結構形式美和聲韻音樂美,使表現的內容鮮明精美,富有張力。對仗,通常是律詩的閃光部分。詩人的藝術功底,文學才氣,在對仗中能充分地顯示出來。一首律詩的優劣成敗,主要看對仗。
在古代詩歌語言裏,對仗具有很高的修辭效果。產生對仗辭格的心理基礎是聯想。對仗通過勻齊的形式,表達了凝練的內容,使讀者讀後易於感知、聯想、記誦,和諧的節奏更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如:
山從人麵起,雲傍馬頭生。(李白《送友人入蜀》) “山”、“雲”相對,“從”、“傍”相對,“人麵”、“馬頭”相對,“起”、“生”相對,整個句式是主狀謂對主狀謂。
又如: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浮雲”、“落日”相對,“遊子意”、“故人情”相對,整個句式也是主(謂)賓對主(謂)賓。 “浮雲”、“落日”之後,等於各省去一個。“如”字,所以每句實際是主謂賓結構。
再如: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係故園心。——杜甫《秋興》
“江間”對“塞上”,其中“間”、“上”都是方位詞相對:“叢菊兩開”對“孤舟一係”,又含數詞相對,而且這些相對的詞和詞組,在聲律上都是平仄相對的。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代詩歌語言的對仗句,首先必須以結構上的對偶為基本前提的。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結構上的平衡,其他一切都無從談起。
對仗是一種積極的修辭格式,它通過詞語兩兩相對的結構形式把內容不同的意象組合在一起,增大了詩歌語言所反映的時間或空間的跨度,從不同角度向讀者提供了多種鏡頭,使讀者在豐富的聯想中進入一個更加美好的意境。如: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山居秋暝》)
這是王維 “詩中有畫”的代表作。該詩選擇了“明月”、“青鬆”、“清泉”、“山石”、“翠竹”、“浣女”、“荷蓮”、“漁舟”等八種典型事物,借助嚴整的對仗形式,組成了優美的畫圖。四個詩句,兩兩對仗,組成四幅畫麵,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造就了一個極美的藝術境界。這種場景的變換,讀者讀來並不覺得突然,這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對仗這種格式。
嚴整的對仗形式便於人們感情的過渡和聯想,關於這一點,袁行霈先生有過很好的論述。他說:“對偶是連接意象的一座很好橋梁,有了它,意象之間雖有跳躍,而讀者心理上並不感到跳躍,隻覺得是自然順暢的過渡。中國古代的詩人常常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在廣闊的背景上自由地抒發自己的感情。而對偶便是把不同時間和空間的意象連接起來的一種很好的方法。”(《中國詩歌藝術研究》,第73麵,1987年,北京大學出版社)。
對仗還能產生十分鮮明的對比效果。如: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李白《贈孟浩然》
“紅顏”與“白首”相對,“棄軒冕”與“臥鬆雲”相對,產生了強烈的對比效果,而這種效果的取得,不能不說是對仗辭格起了很大的作用。
由此種種,寫詩者要學好對仗。
四、對仗的基本要求
律詩對仗有五項基本要求:
1.平仄聲相對。即平聲對仄聲,仄聲對平聲。
2.詞性對應相同。上下句對應的詞一般是同類詞相對,即名詞對名詞,代詞對代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動詞對動詞,數量詞對數量詞等。但僅了解這一點還不夠,有的詞類,主要是名詞還分若幹小類,往往需要按照這些小類對仗。其小類有:
(1)天文(日月風雨等) (2)時令(年節朝夕等) (3)地理(山水江河等) (4)宮室(樓台門戶等) (5)器物(刀劍杯盤等) (6)衣飾(衣冠巾帶等) (7)飲食(茶酒餐飯等) (8)文具(筆墨紙硯等) (9)文學(詩賦書畫等) (10)草木(草木桃李等) (11)鳥獸(麟鳳魚蟲等)(12)形體(身心手足等) (13)人事(道德才情等) (14)人倫(父子兄弟等)
3.語法句式相對。即上下句主語對主語,謂語對謂語,賓語對賓語,定語對定語,狀語對狀語等,句子結構和節奏形式兩句相同。如“樹色隨關迥,河聲入海遙”,上下句均為“主——謂——賓——補”,主語“樹色”、“河聲”又都是偏正結構,前一名詞修飾後一名詞,上下句節奏形式均為“二二一”式。
4.詞義相關或相反(忌相同)。如:
斷橋無複板,臥柳自生枝。 ——杜甫《過故斛斯校書莊二首》之二 落者自落,廢者自廢;而春來水發,臥柳生枝,總見生生不息。此相關也,又如:
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 “折”“肥”相反也。
5.字數相等。如: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杜甫《絕句》 七字對七字。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杜甫《春夜喜雨》 五字對五字。
五、 什麽地方用對仗?
(一)頷聯,頸聯必須對仗
頷聯(第三、四句)和頸聯(第五、六句)必須由對仗句組成,這是律詩格律的一個 基本規定。凡是頷聯,頸聯運用對仗的屬於正格,不符合這個規定的都叫變格。
正格如: 雲物淒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紫豔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趙嘏《長安秋望》
此詩寫深秋拂曉的長安景色。頷聯寫仰觀,“殘星幾點”是目見,“長笛一聲”是耳聞;“雁橫塞”取動勢,“人倚樓”取靜態,詞性及詞組結構兩兩相對。頸聯寫俯察之景,“紫豔半開”對“紅衣落盡”,“籬菊”對“渚蓮”,“靜”對“愁”,對仗亦相當工整。
(二)首聯運用對仗
按照格律,首聯用不用對仗沒有硬性的規定,如果用對仗,也並不因此減少中間兩聯的對仗,故凡是首聯對仗的律詩,往往一首詩用了三聯對仗。從曆代律詩創作的實際情況來看,五律首聯運用對仗的比較多,七律較少。個中原因主要是五律首句多不入韻,容易構成對仗。七律首句多入韻,故用對仗的較少。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在首句入韻的情況下,首聯也存在著運用對仗的情況。
首句不入韻而首聯對仗的五律如許諢的《送韓校書》:
恨與前歡隔,愁因此會同。 跡高芸閣吏,名散雪樓翁。 城閉三秋雨,帆飛一夜風。 酒醒鱸膾美,應在竟陵東。 七律如杜甫《詠懷古跡》
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三峽樓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雲山。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首句入韻而首聯對仗的五律如陳子昂《春夜別友人》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 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悠悠洛陽去,此會在何年。 七律師如白居易《杭州春望》;
望海樓明照曙霞,護江堤白踏晴沙。 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 紅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犁花。 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 首聯對仗的律詩還有所謂“偷春體”,即首聯對仗,頷聯不對,頸聯又相對,一首詩中仍保持兩句對仗,隻不過改變了其中一聯的對仗位置。例如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
無家對寒食,有淚如金波。 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 仳離放紅蕊,想像嚬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猶渡河。 又杜甫《月三首》之二:
並點巫山出,新窺楚水清。羈棲愁裏見,二十四回明。必驗升沉體,如知進退情。不逢銀漢落,亦伴玉繩橫。 宋沈括《夢溪筆談》論此詩:“次聯不拘對偶,疑非律詩,然起二句明係對舉,謂之偷春格,如梅花偷春色而先開也。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偷春體》也說:“其法頷聯雖不拘對偶,疑非聲律,然破題已的對矣!謂之“偷春格”,言如梅花偷春而先開也。”其實初唐時期已有此體。 (三)尾聯運用對仗
尾聯運用對仗在律詩中非常少見,這裏僅舉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例: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結尾兩句采用流水對的形式,一氣嗬成。“即從”對“便下”是偏下詞組相對,“巴峽”對“襄陽”、“巫峽”對“洛陽”是地理名詞組相對,“穿”對“向”是動詞相對,如此工整的對仗在律詩的尾聯非常難得。
這種一、二聯不對仗,三、四聯才對仗的人稱藏春格。又如杜甫《早花》:
西京安穩未?不見一人來。臘日巴江曲,山花已自開。盈盈當雪杏,豔豔待春梅。直苦風塵暗,誰憂客鬢催。
仇兆鰲說:“此詩上四散行,下四整對,亦“藏春格”也”(《詳注》) (四)頸聯單獨運用對仗
這是律詩對仗的一種特殊變格,前人稱為蜂腰體,通常見於五言律詩。宋魏慶之《詩人玉屑》雲:“(其格)頷聯亦無對偶,然是十字敘一事,而意貫二句,及頸聯方對偶分明,謂之蜂腰格,言若已斷而複續也。”如:
聞道花門破,和親事即非。人憐漢公主,生得渡河歸。秋思拋雲鬢,腰支剩寶衣。群凶猶索戰,回首意多違。 ——杜甫《即事》 蜂腰格,全詩隻有一聯對仗,所以又叫貧對仗。象這樣的蜂腰格的貧對仗,前人做過很多。王維、李白、梁鍠、高適、儲光羲、王昌齡等都做過。王力在《近體詩格律學》中說:“律詩的對仗可以少到隻用於一聯,多到四聯都用,如果隻用於一聯,就是用於頸聯,這時頷聯不用對仗。”現今,我們提倡改革創新,王力的話和杜甫等人的對仗實例,是值得我們參考的。 (五)全首皆用對仗
全首四聯都用對仗,這種情況在古代律詩中極為少見。如杜甫《禹廟》:
禹廟空山裏,秋風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畫龍蛇。雲氣生虛壁,江聲走白沙。早知乘四載,疏鑿控三巴。
律詩四聯有三聯以上對仗的,叫做“富對仗”。這些富對仗,由於對法多變,故不覺板滯,不過初學者宜慎之。 (六)排律的對仗
排律的對仗與律詩相同,首聯和尾聯可以不用對仗,中間諸聯不論篇幅多長,一律須用對仗,而且必須一韻到底,不能換韻,例如杜甫《釋悶》:
四海十年不解兵,太戎也複臨鹹京。失道非關出襄野,揚鞭忽是過湖城。豺狼塞路人斷絕,烽火照夜屍縱橫。天子亦應厭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但恐誅求不改轍,聞道嬖孽能全生。江邊老翁錯料事,眼暗不見風塵清。
這是一首七言排律,首聯與尾聯都不用對仗。其他如高適的《送柴司戶充劉卿判官之嶺外》,首聯對仗,尾聯不對,而王維的《三月三日勤政樓侍宴應製》,則首尾兩聯皆用對仗。茲不一一列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