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的布局,主要有以下八法:
一、起承轉合法
它是按照事物的發展順序,感情波瀾的自然起伏或事理的內在邏輯往下寫的。此法往往表現為起、承、轉、合在一首詩的四句的具體應用。為了寫好絕句,在采用此法時,要求:起要扣題、突兀;接要連貫、自然;轉要新穎、巧妙,多為結句做準備;結要含蓄、深邃或鏗鏘有力,醒明本旨,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李白的《客中作》:“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此詩用的就是起、承、轉、合布局法。起句“蘭陵美酒鬱金香”,即貼題,又突兀;第二句“玉碗盛來琥珀光”,緊承上一句“美酒”說來,連貫,自然。這兩句說明了朋友盛情款待,李白歡飲美酒的情景,這才使第三句轉到抒情,第四句表明看法:“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第三句用“但”字明轉,且為第四句作了引線;而第四句表達了詩人昂揚振奮的精神狀態和豪放不羈的個性,一掃古人作客時懷鄉的淒楚情緒。
二、並列法
一首絕句中的四句,分別寫四個事物或分別寫一個事物的四個方麵,這樣的布局叫“並列法”。
用並列法時,兼用對仗,以示工整、優美。
杜甫的《絕句四首》(其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第一句寫“黃鸝”,第二句寫“白鷺”,第三句寫“雪”,第四句寫“船”以及與它們有關的事情,全詩看來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畫,而使其構成一個統一意境的,是詩人避亂梓州後又回到成都草堂的陶然心情。詩人把這種喜悅的心情加到這些景物上去,使這些景物“皆著我之色彩”,構成緣情造景。因而成雙成對的黃鸝在歡鳴,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西嶺上千秋雪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門前江邊停泊從東吳來的船隻,可以“青春作伴好還鄉”了。這樣的四句景語完全表現了詩人的陶然心情,也就成了情語。
三、承接並列合用法
一首絕句的前兩句用承接法,後兩句用並列法;或前兩句用並列法,後兩句用承接法,這樣的布局法叫“承接並列合用法”。用承接法時,有的在時間上有先後關係,有的在邏輯上有因果關係等;用並列法時,一般要用一組對仗句。
韋應物的《登樓寄王卿》:“踏閣攀林恨不同,楚雲滄海思無窮。數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其第一句,說現在不能一起登樓而恨,第二句說因為兩地相隔之遠,這用的是承接法;末兩句寫登樓之所見,用的是並列法。全詩采用了先承接,後並列的布局法。
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別》:“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雲。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此詩的前兩句,從江山兩個方麵寫來,用的是對仗句:“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雲。”這也是並列法。從眼前見到的想到的寫來,感情激越,氣勢闊大。第三句寫離別的地點與時間:“津亭秋月夜”;第四句寫離別時之悲泣:“誰見泣離群?”這後兩句用的是承接法,寫的是惜別之情。全詩采用了先並列,後承接的布局法。
四、對比法
把性質相反的兩件事或情況迥異的兩種景,寫在一首絕句中,以進行對比,這樣的布局法叫“對比法”。常用的有悲喜對比、貧富對比、盛衰對比、貴賤對比、勞逸對比等。
對比,能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增強說服力和表現力。在正反兩方麵的對比中,妍媸立見,善惡分明,詩人雖不著議論而旨意自明。
詩人作今昔對比時。第一句中往往用“憶昔”、“去歲”、“別時”、“舊”等詞語開頭,第三句中往往用“今日”、“如今”、“祗今”、“而今”等詞語,來點名時間之不同。
劉禹錫的《楊柳枝詞》:“花萼樓前初種時,美人樓上鬥腰肢。如今拋擲長街裏,露葉如啼欲恨誰。”其第一句中有“初種時”三字,這說明此事發生於往時,第三句中“如今”兩字,則說明後兩句所說的事發生於今時了。這樣點名了時間,再作今昔對比,就可一目了然。
五、先景(事)後議法
在一首絕句中,前兩句寫風景或事實,後兩句寫議論,即屬此法。風景或事實是議論的根據,觸景生情,就事生議,那就不是無稽之談了。詩中的議論應觀點新穎,見解高超,成為全詩的畫龍點睛之筆,以收警策動人之效。
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一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景,寫得景象壯闊,氣勢雄渾;其後兩句“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是發表議論,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前兩句寫所見,後兩句寫所感,銜接自然、緊密,達到了景入理勢,理抒景情的妙境。
先景(事)後議法同承接並列合用法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的後兩句議論性質明顯,後者多寫景或敘事。
六、先議後景(事)法
這種布局法與先景(事)後議法在內容上排列的次序上正相反,它是先發表議論,而後寫景或敘事來證明其論點的。議論與寫景、敘事,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白居易的《後宮詞》:“雨露由來一點恩,爭能遍布及千門。三千宮女胭脂麵,幾個春來無淚痕?”其前兩句是議論,說明皇帝隻是一人,怎能把他的寵愛施及宮廷中數千宮女呢?其後兩句舉出三千宮女雖然是紅粉佳人,但一年到頭得不到皇帝的寵幸而時時哭泣的事實,來證明他的論點,這就言之有據了。
七、末句的寓情於景法
一首絕句的前兩句,或敘事,或寫景,而第三句多寫人的心理活動與心理狀態,其第四句不繼續抒情,卻以景作結,這樣的布局就叫“末句寓情於景法”。
這種布局法的好處是:既能補充前麵寫景敘事之不足,又能把難言難狀之情藏於景中,以收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元稹的《聞樂天授江州司馬》:“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此詩是詩人在病中得知好友白居易貶江州的消息後,極為難過的時候寫的。其第三句中的“驚”字,是心理狀態,其第四句如寫成“無言獨自望寒窗”或“淚流不盡望寒窗”等句,雖也合乎格律,但這隻是實寫,狀其外形,內涵淺淡,遠不如“暗風吹雨入寒窗”這第四句以景結情。這樣景語作情語,哀景抒哀情,就能使詩人對白氏被貶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憤懣,還是悲痛,均蘊含於景語之中,留給讀者去領悟,去想象,去補充;這就使末句詩味雋永,耐人咀嚼了。
八、倒敘突出重點法
一般說,絕句的重點在後兩句。在詩中,如果把後發生的事情放在前麵,把先發生的事情放在後麵,就是為了圖出先發生的事情而安排的。這種方法叫“倒敘突出重點法”。
例如宋僧梵崇的《春晚》:“春光過眼隻須臾,榆莢揚花掃地無。卻憶菩提湖上寺,綠荷擎雨看跳珠。”
以上八法是絕句的主要布局法。當然,以上八法,還不能包括無遺。例如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隻今惟有鷓鴣飛。”此詩前三句一意順承而下,末句陡轉而結,就超出以上八法了。又如竇鞏的《難遊感興》:“傷心欲問前朝事,唯見江流去不回。日暮東風春草綠,鷓鴣飛上越王台。”此詩首句起,次句既承又轉,三四句一氣直下,以顯出作意。可見,詩的布局法不是死的,要靈活運用。深入生活的有功力的詩人,由於平時多吟詩,多寫詩,多揣摩詩,日就月將,靈感來時,緣情構思,緣思措辭,佳句飛至,下筆如有神,開闔呼應,自稱章法,此所謂“天才出於勤奮”,“功到自然成”也。
......
我看了好幾組拆字詩,覺得很好玩。在老李絮語的BLOG上又看了絕句的布局,很有意思。便練習一下——
飄(白梅怨,起承轉合)
西苑冰梅寂寞開,示人素麵待君來。風流總被無情誤,飄雪紛紛淚冷腮。
絮(梅苞,起承轉合)
女紅未巧繡花芽,口綻櫻桃欲語斜。絲雨敲窗愁結萼,絮思亂惱扣菱花。
梅(梅寂,並列、先議後景)
木落蕭蕭唱冷愁,人言絮絮擾清修。母音不改拈花笑,梅寂搖風佇畫樓。
花(七女思凡,末句的寓情於景)
草亭辭別古槐情,人世瑤台苦念暝。七女思凡天帝怒,花摧葉落月空庭。
落(絳珠淚,並列、先景後議)
草色青青映眼柔,水音嫋嫋淨塵謀。各人緣法各人渡,落露凝珠絳草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