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之回響

這兩種社會你更喜歡哪一個: 一個社會由自私而寬容的自由交換者組成, 另一個由相互幫助的鬥士組成. 如果你認為利他主義和寬容更有價值, 那麽它們都不完美. 在Choi 和 Bowles用計算機模擬的世界裏, 寬容且利他的社會是少見的 (1). 相反, 利他主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這個遊戲不要玩

(2014-12-20 20:37:56) 下一個

有個傳統的逗小孩的遊戲,如果你帶孩子去看幾個親戚朋友,應該能經曆到。我希望你不要和你的小孩玩,也不要讓別人給你的小孩玩。遊戲通常是和幾歲的孩子玩的,正規的玩法是這樣的, 你的小孩子在吃東西,一個熟人過來伸過手去,“寶貝,把那東西給阿姨嚐一嚐,好嗎?”在你的鼓勵下,你的孩子把東西放在她的手上。“你真是個好孩子。”說著,這位阿姨把東西還給了你的孩子。經過幾次以後,你的孩子會很大方的把他的東西給人。如果有個別的人,真的把東西收了不還回去,孩子多半大哭一場,然後物歸原主。遊戲也可能變化為,孩子的父母要求孩子給客人孩子的東西為開始。我經曆過幾次這後麵的一種,多以孩子哭啼而結束,因為我常常違反規矩而真得把東西吃了。有人說這個遊戲的真正目的是要讓小孩子學會分享。我看可能事與願違,這個遊戲有以下幾個不好的方麵 。

首先,試探孩子是不妥當的教育方式。那個熟人一開始就不想要那小孩的東西,而是想看孩子的反應。她的那個“想要”其實是個局。那麽一個無瑕孩子為什麽要用假話去試探他呢。 人們大多不喜歡被試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更不能施予一個無力招架的孩子。

其次,是不尊重孩子的所有權。一個人分享的首要條件是要擁有,這個所有權是受保護的,不受別人的威脅。那東西不管是那來的,在那個時候是孩子的, 任何一個人都可以來要,久而久之孩子對主權的概念會淡薄。 分享本來應是自願的,別人來要孩子的東西,這同時也減少了分享的自主性。

再者,給孩子輕浮的表揚是不可取的。孩子經過試探就得到“好孩子”的名聲,而不能通過的多會被譏笑一番,“你真小氣。”這些簡單,粗糙,而廉價的判斷(“好”的表揚或壞的譏諷)會在孩子的心裏留下久遠 而難以清洗的汙垢,讓孩子對別人的評價過度敏感,可能會為了虛榮而討好別人。對孩子不要表揚,而要鼓勵,關於這兩種做法的不同,可以看看《正麵管教》(Jane Nelsen著)。許多人認為小孩子聽不懂大人說的話,不要緊,其實孩子對大人說話時的表情,肢體行為是非常敏感。

最後,遊戲最可能教給孩子的是如何虛偽,而不是分享。 按照正規玩法,孩子不久就會意識到,要東西的人其實不想要他手裏的東西,而要的是孩子把東西給那個人的意願,他自己不會失去那東西,反而會得到讚許。(這或許是走向麵子文化的第一步,或最初的幾步之一)等孩子的預期成為得到讚許和物歸原主的時候,真正的分享就不可能了。一旦有人不返還他的東西的時候,他的虛偽的一麵就露出來了。

為了避免你的孩子成為這個遊戲的主角,你要和家人,尤其祖父母討論這個事情,讓大家都明白其中的利害。如果有其他人突然和你的孩子玩起了這個遊戲,可以溫和的製止:“某某,我們孩子還不懂得分享,我們還沒有準備教他這些,有時間我想給你請教這個事情。”然後你把這篇短文發給他。多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噢顏顏 回複 悄悄話 讚同,:)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