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之回響

這兩種社會你更喜歡哪一個: 一個社會由自私而寬容的自由交換者組成, 另一個由相互幫助的鬥士組成. 如果你認為利他主義和寬容更有價值, 那麽它們都不完美. 在Choi 和 Bowles用計算機模擬的世界裏, 寬容且利他的社會是少見的 (1). 相反, 利他主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家庭裏的人權

(2014-02-24 20:35:58) 下一個


人們在講人權的時候,多講的是一個社會的人權,其實家裏的人權是社會人權的基礎。一個人如果在家裏不給其他的成員應有的權利,很難講出了門會給不相識的人以權利。人權說到底是被他人(包括政府)承認並尊重的權利。有了相互承認並尊重對方的權利的人,才會有承認並尊重人權的政府和社會。我這裏不是要否認政府在促進人權中的作用。而是講以尊重人權的家庭為基礎的社會,才能成為自然的、徹底的尊重人權的社會。許久以來,我覺得許多的家庭裏多講愛與包容,而各自權利講得較少。在講家裏的人權以前我們應該了解什麽是人權。聯合國人權宣言的有三十款,第一款是人權的基礎 (http://www.un.org/en/documents/udhr/),其他各款都是對此款的引伸:

“所有的人、生而自由,有平等的尊嚴和權利。他們賦有理性和良心,並應以兄弟關係的精神相處。”

這一款裏有兩部分,前一部分定義了人的基本權利,後一部分講如何實現人的權利。
家裏的人權也應該以此為基礎,如果把家庭與國家相比,父母就是家裏的政府。家裏有人權的首要是父母接受孩子生來是自由的,與父母有平等的尊嚴與權利。父母有責任撫養,教育孩子,但是孩子不是他們的所有財產。養兒防老,望子成龍不是平等的關係。父母在撫養孩子時, 不能侵犯孩子的尊嚴與權利。反過來也一樣,孩子也不可以侵犯父母的尊嚴與權利。這樣講了,可能很抽象,我下麵說些例子,來看通常的做法如何改進得更符合自由與平等的精神。

把尿
孩子生來沒有太多的能力,他們這種沒有能力的狀態應當是被接受和尊重的,教養的過程是根據孩子們的能力給與適當的教育。每個孩子的能力的發展快慢不一樣,了解孩子有沒有接受某種技能訓練的能力比較困難。一個簡單的尺度是在訓練的過程中,大人和孩子是不是都有愉悅的感受。如果有一方不耐煩,發怒,這個訓練就應該停止,過一些時候再說。把尿是國人的老傳統,很多從幾個月大的時候開始,每次孩子大哭,挺直了身子不從,但是那小小身體怎麽能是對手,他們就被折服了。把尿是典型的拔苗助長,孩子一般要到一歲半到兩歲時才能形成有意識地控製排便的能力,把尿建立的是低級腦的條件反射─從聽到口哨到尿道括約肌鬆弛,正如經過一隻老鼠經過長期的訓練,可以按一個開關得到事物一樣。這一做法的最大受益者是大人,免了父母洗許多的尿布或省了些買尿不濕的錢,對於孩子沒有平等,也沒有尊重,大人利用的是他們可以形成條件反射的低級能力。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是人有了大腦新皮層,新腦能力的發展是人類發展,文明進步的基礎。所以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更好地發展新腦的能力,而相對控製低級腦的自主反應,如怒氣,性欲和食欲。相對於把尿的另一種做法是等待,等到孩子可以有控製排便的意識時,再訓練他們。在那之前,父母可以多買些尿布,想一想怎麽樣能把尿布洗得又快又好又省水。

咬奶

母乳是嬰兒最好的食品。母乳喂養可以到一兩歲,當然輔食應該在幾個月的時候添加,以補償母乳中不足的營養。母乳喂養不需要嚴格的時間表,如果孩子哭了,母親覺得他是餓了,就要喂他。同樣,如果他吃飽了,就該讓他離開奶頭,以便讓他感覺到,奶是讓他吃的,不是玩的。如果出現咬奶的情況,應當及時糾正,多數情況下是因為喂奶的方法不對,比如奶頭內陷不易吸允,應找有經驗的指導一下。對與咬奶,母親不該忍受,每次他咬奶的時候,都要停止喂他,應讓他知道奶頭是不可以咬的。與此類似,其他無意識的傷害他人或自己的行為都要防止,比如掐奶或其他部位。糾正的方法要溫和,不應有任何體罰。

咬奶僅是一個例子,來說明父母的權利是不可以被侵犯的,不管是有意的或是無意的。

冷暖饑飽
冷暖饑飽是一個人的感覺。如果我說,人應該有自己感覺的權力,你是不是覺得可笑。其實許多的孩子還真的沒有自己感覺的權力, 你有沒有說過或聽過這樣的話:“怎麽不冷!你看刮了多大的風!”“怎麽可能不餓!都半天沒吃東西了!”“怎麽就飽了!才吃那麽一點!”當大人說這些話的時候,小孩的感覺就被否定了。感覺的權力都被剝奪了,是不是很過分。孩子說那些話的時候,不妨承認他的感覺,同時說出你自己的感覺:“你覺得不冷,但我覺得有點冷。”“是嗎。早晨吃的那點東西很禁餓嗎。”“吃飽了。你今天胃口挺小的。”

記得還聽過:“腰疼?小孩子那來的腰!”(你認為小孩子有沒有腰?)大人用如此的口氣給孩子講話,談不上半點平等與尊重的。那你覺得怎麽講會好一點?

童言童語

孩子一歲開始學說話,到三歲的時候,那些童言童語會給大人帶來許多的快樂。許多三四歲的孩子注意力有限,說話的能力超過他們感知與思考的能力。在那些充滿天真幻想的稚語裏麵是真實與虛假的混合。這些看似虛假的內容有些是他們的想象,有些是他們與大人不同的視角產生的─正如《小馬過河》所講的道理。如不能正確地把握這些,可能會認為小孩子從小就會撒謊。其實有意識地撒謊要到許久以後,在大人的逼迫之下才會產生。記得有一個人講過她為什麽撒謊,她小時候被寄養在一個親戚家,那還是比較貧乏的年代,堂屋的梁上有一些餅幹,她有一次偸吃了些,大人發現少了,就問她,“你有沒有偷吃餅幹?說了沒事。”“我吃了。”話音未落,一記耳光重重地打在她的臉上。從那以後,她就學會了有意識地撒謊。

對於五歲前孩子的話,我們要多多地欣賞,少加判斷,如果覺得太不合事實,可以說:“你真會想象。”如果大的孩子真的說了荒。父母先要冷靜,然後應該想一想,“我在何處過於嚴厲?沒能接受他那一方麵的真實?”然後找機會,與孩子一起討論解決的辦法。輕易地判斷孩子是高高在上的表現,有遜於平等的原則。

怒氣

發怒是人的正常情感,它的原始的功用是動員一切去消除或逃避危險。 在社會上,能促進正義的彰顯。然而怒氣應在理智的控製之下,否則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惡果。在現代,危及生命的危險越來越少,怒氣原始的功用越來越不需要。然而人生氣的潛能一點也沒有減少,而是生氣的原因成了越來越微不足道的,想象中被冒犯的事情。怒氣要麽向外表現出來攻擊他人,要麽向內表現攻擊自己。發怒的雙方不僅是不平等,而是要徹底否定對方,這絕對不符合“兄弟關係的精神,”所以大人小孩都不該向對方發怒。學習控製自己的怒氣是孩子成長的重要的部分。當孩子或大人發怒的時候,任何事情都不可應允,要讓他自己、獨處、冷靜下來,然後再商討。

錯誤

人生的許多事情都有不同的選擇,其中一些選擇產生了意料之外不希望的結果,我們就說犯了錯誤。其實,本不必如此定義,因為,另外一些不在正確選項之中的決定,可能有了意外地驚喜。人生是一個不斷學習做更好的決定的過程。不論結果如何,都應該回頭看一看,是不是有另外的選擇會更好。小孩子更是如此,應給他們做決定的機會,在錯誤中學習選擇。孩子的環境相對簡單,即使犯些錯誤,往往不至於嚴重的結果。另外,允許他犯錯誤,更能體會生命的主權是他自己的。那麽一個事情上,允許犯多少次錯誤?一直到他不再犯為止或者一方沒有耐心了,就停止介入。

如果你認為孩子犯了錯,比如忘記了作業,丟了外套,起床晚了,沒認真做事,玩了太多的遊戲,父母都不應發怒,指責,羞辱,體罰。歸根結底,孩子的生命是他自己的,孩子的錯不是父母的恥辱,孩子的成功也不是父母的榮耀,但是父母有責任幫助他們做對自己和社會都有益的選擇。最好的辦法,冷靜下來,說:“相對與父母希望的事情,你有權選擇你的事情,讓我們看看我們是否有共同可以接受的選擇。”

提問
在教育孩子的許多方法中,沒有比提問更能促進孩子的思考,智力,和個性的。提問能促進孩子的IQ和EQ。適當的提問是尊重人的很好的方式 。即使你認為那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你也要問他要不要並尊重他的選擇。按照聖經,這世上最好的禮物是 耶穌基督,然而神還是要人同意了才給他。對人的意願的尊重是最大的尊重。記得一個參加了幼兒輔導培訓的朋友講,對於孩子的問題,不必直接回答,可以變個法問回去。網絡上有許多好的論述 (http://www.igrow.cn/article/15006,http://www.ci123.com/article.php/7514,http://read.pclady.com.cn/103/1034857.html )。簡單說,提問應注意幾點。一是以平等的心態去問,不能自以為高高在上,以監管,師長,不可侵犯的態度去問。二是不要為了問問題而提問,卻要把平日的命令、請求,轉換為問題。比如:不要說:“把你的外套穿上!”(我是你上司,聽命令。)而是說:“今天很冷,你要不要穿外套?你要不要到外麵感覺一下?”不要說:“這是特意為你準備的你愛吃的,多吃點。”(不吃,你有沒有感覺到愧疚。)而是說:“你要吃蘋果還是香蕉?”三是問題盡可能是開放性的,不能用是或否回答的問題。

約法

約:商議確定;法:法律。一家幾個人在一起,總有些事情要協調,這些事要通過商議的方式來確定。與小孩子有關的事應詢問他們,盡可能減少命令式的管理。最好的方式是定期舉行家庭會議(http://baby.sina.com.cn/edu/06/3009/135019024.shtml,http://www.yaolan.com/book/article2007_200872720442346.shtml),比如每周一次。可以有個記事簿,平時把要討論的事記下來。討論的結果也可以記下來。家庭會議應是一個平等的平台,大人孩子可以輪換作主席,形成一個平等、民主的氣氛。

興趣愛好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項活動的意識傾向。它表現為人們對某件事物、某項活動的選擇性態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既然興趣是一種情緒,他就是不能強求產生。 努力培養興趣是不太合乎實際的提法,正如不能說:“你必須高興。”父母可以提供孩子盡量多的機會,去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而不是說:你一點要發展對鋼琴的興趣。那種以“我是對你的將來好”“你將來會感激我的”理論,去迫使孩子學音樂,繪畫,體育或其他技能的父母,是為了滿足他們自己心中的欲望而剝奪了孩子的權利。這些父母的欲望很多的確是要做一個好父母,隻是不知道對孩子的尊重,對孩子個性的發展比掌握一種技能更重要。

考學與職業
孩子到了這個年齡,如果父母還沒有放手的話,就趕緊放手給孩子自己決定的機會。當然你可以給他參考的意見,僅是參考而已。

父母的權利與孩子的義務

平等的權利是相互的,上麵說了許多父母要給孩子的權利,同樣,孩子也要尊重父母的權利。比如孩子不可以對父母發怒,父母要自己出去,孩子不能講:“你不能去!”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首要的責任和義務是照顧好自己,從吃飯、穿衣、洗漱、學習、到整理房間,也可以通過協商,分擔適當的家務。

現今的父母如果注意到家裏人權的重要,並有意識地,給與孩子以平等的權利和尊重,幾代人以後,我們的社會自然會成為一個自由,平等的社會。如果你是個人權人士,希望你繼續努力,並以“兄弟關係的精神”與政府,各種組織和個人共同協商、努力。我也希望你在外講了人權後,回到家裏對丈夫,兒女平等友愛,“以兄弟關係的精神”善待周圍的人。祝各位家庭和睦,馬年順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不聊天 回複 悄悄話 寫得太好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