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之回響

這兩種社會你更喜歡哪一個: 一個社會由自私而寬容的自由交換者組成, 另一個由相互幫助的鬥士組成. 如果你認為利他主義和寬容更有價值, 那麽它們都不完美. 在Choi 和 Bowles用計算機模擬的世界裏, 寬容且利他的社會是少見的 (1). 相反, 利他主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愛要溫柔

(2010-12-24 17:23:18) 下一個
昨天下班後,騎車剛剛進了門,老婆就是當頭一棒:
“你得瑟(東北話,大意是“逞能”)。”
“你說什麽呢!”我有點暈。
“騎車來的吧。 也不帶頭盔!搞什麽你!”
“帶了。”
“頭盔在車裏,你帶了。”頭盔我是自己早晨拿走的,她大概沒有注意。

到此總算明白了,自己得到的是中國式的關懷,我且叫它“惡狠狠”的愛。

記得許多年前,我也曾經從母親那裏得到“當頭一棒”。那時,我在外讀書,有點大齡困難戶的味道,夏天的時候回家度假,有一天,從外進了家院的前門,母親氣衝衝地過來,“你還回來幹什麽!”話來的同時頭上得到一掌。我心裏有點的火。媽媽發火的原因是我晚了一個相親的約會。先前給我說過,我可能是忘了,也可能是有意遲了,現在已經記不清。不知為什麽,這事常常回到記憶中,體會到母親殷切關心的同時,也還能看到她狠狠的樣子。

愛是個無上美好的東西,把她“狠狠”地給出來,有點象送人一個精美的禮品,卻用一塊有了餿味的抹布包裹著。接的人要皺著眉頭,捂著鼻子才能揭開那個包裝,看到裏麵的東西時,想必它的精美已經減遜了許多。大多的時候,人們誤會了,不接受那禮物的,要等到日日年年後,包裝爛了,臭味消了,才知道裏麵是什麽。

生活在這種愛與狠交織的矛盾中是一種很大的浪費,“愛”與“狠”相互消減。人們之間的友善難以積累,淡漠卻會滋生。更為危險的是當人們以恨的方式取代愛的方式。誰沒有聽說過“打是親,罵是愛”,“恨鐵不成鋼”。你有沒有看到新聞說一個又一個的小孩子因為不能“成鋼”而被打死、被罵得自殺。我不知道在這中情況下,愛還有幾分。除了那個無限擴張的自我,那個借以達到自己目的或願望的工具(可憐的小孩),我不能看到半點的愛戀。雖然當事人過後也會痛苦,也會流淚,但是他們仍然會說,“我實在是為他(她)好,要知道會···”如此大的悲劇反反複複地演,我們還不能悟道愛是什麽,或者我們應該如何去愛人。

“惡狠狠”不是愛的正確的方式。其實每多一分“狠”,就多一點自我,就多一點對人的傷害,就少一分愛,少一分為對方的考量。愛的方式應該是以減少對方的負麵情感(渴望,恐懼,悲痛)和增加正麵的情感(意願,謹慎,平安)為基礎。聖經裏對愛是這樣描述的: “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隻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林前13:4-8)”



這樣講是容易,作起來真難,尤其以個人的意誌來做難,以外在的約束來做就更難。在幾大宗教中,佛教企圖以個人身心的修煉成善,近似前者;而伊斯蘭教,猶太教則主要以律法來約束人的行為,近似後者。其效果皆甚微。而基督教則以“換心”的方式,用而去年的時間,使西方社會脫胎換骨。《新約》中幾處的教導可見一斑。

“(弗 4:21-24) 如果你們聽過他的道,領了他的教,學了他的真理,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欲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又要將你們的心誌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 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

“(西 3:10) 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

基督徒信了主當然也不是馬上就成了“新人”,要有一個很長的成長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新人長大,舊人死去的過程。新人有基督的形象。基督最大的特征是愛─對人的無任何附加條件的愛。耶穌在最後的時刻在十字架上為傷害他的人的禱告: “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 對校園槍手的饒恕 (《中國青年報》4月27日) 就是這種愛的一點體現。這個新人長大的過程也是信心壯大的過程。對耶穌基督的信心是得到他的愛的唯一途徑。當我們說:“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的時候,“信”就離我們也就奔馳而去了,秋風掃落葉樣的冷酷就會到來。

所以,我們要讓社會風氣有點好轉嗎?你希望你的家裏有真的愛嗎?唯有以耶穌基督的愛為源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