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判斷與中國對外經濟戰略選擇(ZT)

(2015-09-09 14:40:16) 下一個

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判斷與中國對外經濟戰略選擇

 

2014-03-19 19:56:57

標簽:中國發展戰略研究提綱(1)  分類:

 

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判斷與

中國對外經濟戰略選擇

黃誌淩

隨著經濟國際化、全球化發展,國際經濟對任何一個國家都非常重要,需要深入研究和觀察。美國次貸危機及其後的歐洲債務危機對包括中國經濟在內的全球經濟帶來了嚴重影響。實際上,這場危機至今尚未真正結束,整個世界經濟和過去相比更加複雜,一些傳統的理論和方法,很難解釋當前麵臨的經濟問題。世界經濟正處於特殊時期,對形勢做出客觀清晰判斷,將有助於把握機遇、應對挑戰。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越來越融合到一起,未來的發展將更多地受到國際經濟環境影響,需要積極順應國際經濟形勢變化,調整對外經濟戰略,以期在新的經濟周期中謀得更大發展。

一、危機陰影猶在是當前世界經濟的主要背景

新世紀的這次金融危機以及債務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方式和程度與以往相比,有很大不同。過去發生的金融危機,有很多發生在局部地區,一個國家或某個、某些地區,沒有擴散,屬於局地自生自滅型危機;也有一種能量橫向傳播但不斷衰減的傳導型危機,比較典型的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而這次危機有點類似“多米諾骨牌”,從美國爆發之後擴展到歐洲,進而擴散到新興經濟體,全球任何角落都受到嚴重衝擊,曆史上前所未有。本輪危機具有如下特點:

特點一:危機傳導呈現時間序列特征,持續周期超長,以致於覆蓋範圍空前廣泛,不斷傳播、傳導的威力強大。本次危機呈現先美國後歐洲,先主要發達經濟體後新興經濟體,最後幾乎波及全球任何角落。至今,危機發源地經濟開始恢複,而危機開始時受到影響較小的地區和國家,或是采取措施暫時免受危機衝擊的地方,目前的經濟卻出現停滯甚至下滑。

特點二:危機傳染性很強,而且應對危機的措施也給其他國家帶來嚴重影響,這種嚴重程度是過去所沒有的。不僅美國、歐洲、中國等世界主要經濟體出現問題會傳染給其他國家,即使是“歐豬五國”、新興市場國家等經濟金融出問題,同樣會影響世界。每個國家出台的經濟政策都會對別國產生影響。美國推出QE,不僅對美國的經濟恢複產生積極作用,也間接讓全球受益;但當QE退出預期出現,全球市場都受到影響。美國的QE、日本的超寬鬆貨幣政策、中國的四萬億刺激政策既影響自己也影響著全世界。

特點三:危機初期迅速達成的全球性共識,隨著危機在不同地區的傳播而被逐漸淡化或拋棄,多國和地區出現很多非共識、非常規政策取向。美國次債危機爆發之後,全球主要經濟體迅速達成廣泛的政策共識,但隨後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很快出現分化或差異化,以致於近兩年廣泛使用了非常規政策手段。在各國政策非常規化、個性化過程中,世界經濟格局發生很大變化,麵臨一係列前所未有的新問題,簡單套用過去的理論、規律、經驗,很難得出被廣泛認可的分析結論。

觀察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總體上仍然籠罩在金融危機餘波影響之中,美、歐、日分別實現或高或低的內生性複蘇、周期性恢複以及外部政策拉動型複蘇,發達經濟體重新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基礎不穩,方向不明;而新興經濟體或因外部政策溢出效應、或因自身周期性放緩、或因內部經濟結構問題,經濟增速普遍下滑。各國經濟周期的不同步,凸顯了當前世界經濟格局的分化,世界經濟真正擺脫危機陰影可能還需要一段時日。

2014年,複蘇與鞏固將成為發達經濟體的特征,分化則是新興經濟體的特征。預期美國經濟會保持持續溫和增長,歐洲則需繼續鞏固複蘇,而日本經濟也有望暫時擺脫通縮。在政策取向上,除繼續維持低利率外,美聯儲將更加謹慎地根據經濟複蘇情況逐步削減量化寬鬆的規模,歐洲和日本則可能分別實施加大資產購買與財政刺激政策。2014年新興經濟體增速仍將繼續高於發達經濟體,亞太市場仍是其中翹楚。而“高通脹”、“雙赤字”等結構性問題突出的新興國家,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空間受到限製。

進一步深入分析,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整體趨勢依然複雜多變,並不樂觀。發達經濟體的複蘇數據雖然在逐漸改善,但深層次問題依然嚴峻,至少2014年還不能過分樂觀。當然,新興經濟體增長緩慢甚至下行的趨勢亦不容輕視。同時,一旦發達國家央行快速退出經濟刺激措施,或將導致流入新興市場的國際資本大幅萎縮(據有關測算最高萎縮80%)甚至大量淨流出,進而造成重大經濟動蕩,並引發部分經濟實力較弱的國家陷入新的危機。

IMF最新《世界經濟展望》下調了包括美國在內的部分經濟體2014 和2015年經濟增長預期,其中對某些經濟體的增長預測下調,突出表明全球經濟持續複蘇存在的脆弱性,經濟嚴重失衡、通縮與通脹並存和金融行業係統性風險仍然是當前麵臨的突出矛盾。在主要的發達經濟體,為降低杠杆率而實施的財政整頓,將使經濟恢複前景更加不確定。主要新興市場國家目前麵臨著投資與消費轉換的結構風險,政策陣痛期較長。雖然一些經濟體仍有提供貨幣政策支持的空間,但普遍存在的增長乏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結構性因素或周期性降溫,經濟持續恢複的主要政策思路必然是推進結構性改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經濟體需要應對信貸質量下降和資本外流增加帶來的潛在危機。

美國方麵:雖然經濟持續溫和複蘇,一係列經濟數據得到改善,但實際上還沒有步入完全意義上的上升周期。美國就業數據從失業率和初次申請失業金人數角度看有所改善,但這兩個指標下降並不意味著美國經濟形勢的徹底好轉,美國勞動參與率(見圖1)依然在不斷下滑,2013年底的新增非農就業人數也大幅低於預期。如果經濟真正走好,美聯儲放棄QE不會像現在這樣艱難。雖然美國能源戰略變化、製造業回流、住房市場回升等等對經濟的內生性恢複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目前並未看到新的產業革命雛形並形成新經濟增長方式。

1: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勞動參與率不斷走低(%)

<!--[if !vml]--><!--[endif]-->

數據來源:美國勞工部

歐洲方麵:經濟複蘇依然十分艱難,數字上僅僅是由負增長變為弱勢正增長,與此同時,政府債務上升、失業率仍處高位(見圖2)、產能利用率低於長期平均水平、通貨緊縮問題仍然構成嚴重威脅,銀行信貸增速不斷下降,希臘等問題嚴重的外圍國家,尚未看到根本好轉,目前歐洲經濟複蘇仍然較為脆弱。歐洲經濟問題的解決不完全取決於貨幣政策,更多地是受製於財政政策。歐洲央行雖然可以實行寬鬆貨幣政策,但相關國家被迫采取的財政緊縮將導致通縮並拖累經濟增長。也就是說,歐洲麵臨兩難困境,緊縮財政將導致經濟、社會和政治問題接連出現,而不緊縮財政,則無法推進改革,減輕財務負擔,未來問題會更大。由於歐洲問題複雜,弱勢的經濟增長數據還不能充分說明歐洲經濟已走上健康複蘇之路。

2:歐元區失業率居高不下(%)

<!--[if !vml]--><!--[endif]-->

數據來源:歐盟統計局

日本方麵:安倍經濟學雖已見到效果,但該政策持續有效的前提是日本保持製造和出口大國地位。一年來,日元貶值(見圖3)刺激出口並拉動經濟增長,效果十分顯著,但是否可持續仍存在不確定性。日元是否貶值不取決於日本,而是取決於美國。按照經驗,如果美國經濟能夠迅速回到正常軌道,經濟增速保持在2.5~3.5%之間,就不會對日本施加過大壓力,但如果美國經濟長期低增速,將會阻止日元進一步貶值。如果日元升值,日本經濟情況就會逆轉。同時,日本債務問題和老齡化壓力很大,這將對經濟造成長期拖累。

3:日元不斷貶值(1美元兌日元,中間匯率)

<!--[if !vml]--><!--[endif]-->

 

數據來源:日本銀行

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方麵:(1)亞洲:雖然亞洲經濟增長在全球範圍仍將處於高位,但受增長方式、經濟結構、國家關係問題以及美國重返亞太帶來的衝擊和影響,亞洲經濟很難回到過去那種超高速增長的黃金時期,亞洲經濟邊際增長將趨緩。2)非洲:非洲經濟問題主要受製於政治,政治穩定,經濟就會出現快速發展勢頭。近兩年非洲部分國家經濟增長很快,有其特殊原因。歐美自身出現問題,對非洲的幹預和影響降低,非洲出現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時期。危機後的幾年,全球在非洲投資增加一倍,新興經濟體對非洲投資年平均增長速度也在20%左右。但如果歐美重返非洲,將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3)中東:近幾年,中東在國際上的整體地位不斷下降,且政局不穩,這與美國能源戰略和世界能源結構變化有著密切關係,這種趨勢不會在短時期內結束。美國逐漸轉變為世界上重要的能源生產國,而中國是最大的能源消費國。過去美國受能源需求利益驅動,強勢控製中東政局,而目前中國雖然在能源需求上替代美國,但無法在地緣政治方麵填補美國留下的空缺。中東地區本身也缺乏地緣政治主導力量,導致像利比亞、突尼斯、埃及、伊拉克這些國家政局動蕩。4)拉美:拉美各方麵基礎相對較好且資源豐富,但很多國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目前尚未找到擺脫方法,因此經濟增長受到長期困擾(見圖4)。

4:新興經濟體經濟邊際增長趨緩(%)

<!--[if !vml]--><!--[endif]-->

數據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4、2015年為預測

二、全球經濟麵臨諸多經濟難題

此次危機的持續發酵,不僅形成了新的世界經濟格局,更留下了諸多經濟難題,這些難題如不能有效破解,將為全球經濟發展帶來長期的不確定性,威脅經濟持續複蘇。

難題一:發達國家的通貨緊縮問題。以往,西方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目標多為保持幣值穩定和對付通貨膨脹。但近年來,部分發達經濟體陷入嚴重通貨緊縮(見圖5),未來仍有進一步惡化的可能,尚未找到有效應對辦法。實際上,通縮對經濟影響不亞於通脹。解決通縮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否則日本不會出現“失去的二十年”。美國多輪QE也沒有解決通縮問題,歐元區特別是核心區,通縮更是嚴重問題。如果發達經濟體通縮問題不解決,全球經濟很難步入新一輪上行期。

5:主要發達經濟體通脹率低位運行(%)

<!--[if !vml]--><!--[endif]-->

數據來源:美國勞工部、歐盟統計局、日本總務省統計局

難題二:新興經濟體的通脹問題。目前新興經濟體普遍麵臨很大通脹壓力(見圖6),這是長期困擾新興經濟體發展的問題。通脹將大幅壓縮新興經濟體運用寬鬆貨幣政策推動經濟發展的操作空間,社會與政治也將隨之出現一係列複雜問題。迄今為止,新興經濟體還沒有找到既能擺脫高通脹循環的壓力、又能夠保持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平衡辦法。

6:新興經濟體國家通脹率維持高位(%)

<!--[if !vml]--><!--[endif]-->

 

數據來源:各國統計局、勞工部、央行

難題三:能源革命與地緣政治。美國能源革命已對未來全球地緣政治產生重大影響,地緣政治變化將為世界經濟增長帶來很多不穩定因素。美國的注意力如果從中東移至別處,中東將麵臨新的地緣政治再平衡風險。過去全球能源秩序由美國主導,隨著美國能源供給結構改變,以原油為主體的世界能源秩序將會被打破,由此產生一係列問題,並將對全球經濟增長產生不確定影響。

難題四:全球貿易規則的作用弱化。全球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時期必然也是全球貿易活躍時期,反之如果貿易不活躍,全球經濟必陷困難。當前,全球貿易摩擦加劇,貿易保護主義盛行。新的全球性貿易規則難以達成,本次世界貿易組織“多哈回合”談判困難重重,陷入僵局,雖然耗時13年並於2013年12月初達成了部長級初步協議,但是美國卻另起爐灶,啟動了兩個重要貿易談判。而多邊貿易安排盛行,必將降低全球貿易活力並對全球經濟增長產生一定負麵影響。

發達經濟體通縮與新興經濟體通脹並存、美國外交和能源政策變化、全球貿易規則體係的變化等問題的存在,將對全球經濟複蘇進程帶來嚴重的滯後影響和風險,且在短時間內難以徹底消除。由於中國在新興經濟體中處於龍頭位置,這也就意味著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麵臨的問題,都是中國未來的既定環境,更應未雨綢繆。

三、全球主要地區的經濟政策走勢趨於分化

在經濟危機爆發和高傳染時期,世界經濟關聯度顯著上升,主要國家的經濟周期和行為呈同步化特征。一方麵,各國政府為應對危機共同推出寬鬆貨幣政策,全球利率水平保持曆史低位,帶來充裕的流動性;另一方麵,危機的不確定性上升,使得避險情緒成為主導市場投資行為的重要因素,低風險資產往往成為所有投資者追捧的對象。但到了當前特殊時期,全球經濟周期的同步性下降,並帶動各國政策走向分化。

美國方麵:未來一段時間,有幾個可以預見的基本政策取向:首先,美聯儲還將繼續保持寬鬆的貨幣政策。目前美國雖已開始縮減QE,但美聯儲一直強調其並沒有退出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並在處理縮減購債額度上非常謹慎。美國還將會有其他措施來緩衝QE縮減的影響,以保持經濟持續有效增長。因此,美聯儲依然會維持相當一段時間的寬鬆貨幣政策。其次,美國很可能繼續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上發揮領頭羊作用。在科技革命、創新補貼等方麵的多項財政政策,是美國保持長期競爭優勢的核心所在。美國不會放棄這種優勢,未來將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第三,美國將通過能源政策的調整,擺脫受製於俄羅斯和中東等的被動局麵。為擺脫這種被動局麵,美國加大了對新能源的開發,在頁岩氣等新能源開發方麵出台了一係列支持政策,這些政策將持續並不斷深化。第四,美國外交具有明顯的商務外交政策特點,其在全球所有活動的核心都是圍繞商業利益展開的,這種政策仍將持續並強化。

歐洲方麵:歐洲的經濟政策將發生較大變化:歐洲將持續寬鬆貨幣政策,財政整頓會出現適度的放鬆。歐洲一直在試圖主導世界貿易規則的談判,在全球金融、貿易和環保等規則製定上發揮著積極作用,具有很大話語權。未來歐盟的擴張步伐雖會放緩,但其影響力擴散將會持續,尤其是在非洲和亞洲。歐洲還會通過對貿易規則的理解和改變來保持優勢,同時也會為其自身利益製造更多的貿易摩擦。

日本方麵:在目前格局下,日本將保持寬鬆貨幣政策,但要真正擺脫通貨緊縮實現經濟有效增長,路途仍很漫長。首先,通縮不易解決。實際上,QE最早就是日本發明的,多年來日本一直實行的是寬鬆貨幣政策,但一直沒有有效解決通縮問題。其次,日本的國際經濟貿易政策在其經濟政策體係中仍居於顯著地位。由於以國際投資為主的政策並沒有解決日本長期麵臨的根本問題,因此可能會在政策導向層麵適當弱化,並加強國際貿易政策,配合日元適度貶值,企望經濟再度增長。總體政策趨勢可能會從目前的以國際投資政策為主體重返過去的以國際貿易政策為主體。

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方麵:(1)亞洲:除中日以外的亞洲其他國家未來政策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不僅取決於中國、日本、美國和歐洲的經濟走勢和政策變化,而且各國自身情況千差萬別,很難自主把握政策走勢,麵臨較大的政策風險。但是,作為全球中低端製造業中心、勞動密集行業集中地區,貿易政策趨同與市場競爭加劇將帶有普遍性。2)非洲:未來的政策主要走勢將圍繞加快發展這條主線展開,特別是一些南部非洲國家,很大程度上將與20世紀80~90年代的亞洲國家發展經曆相似。為了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開發、迅速擺脫貧困以致躋身中等收入行列,非洲國家未來的發展政策將更加開放,以便吸引更多的國際資本。但是,如果歐美很快重返非洲,相關國家的發展政策也將麵臨巨大的不確定性。3)拉美:未來政策走勢和核心是圍繞著如何擺脫中等收入陷阱來進行,拉美國家將借力全球經濟恢複機遇,並依靠自身資源優勢擺脫中等收入陷阱。因此拉美國家貨幣和財政政策的設計和製定都將反映出這兩個方麵色彩。

麵對當前複雜多變的全球經濟格局,各國都在製定應對辦法,采取相應政策措施。發達經濟體之間、新興經濟體之間由於存在經濟實力、發展方式、內外環境等差異,未來政策走向將各有不同,透徹分析主要經濟體和國家經濟政策走向,對於中國未來的經濟轉型、對外經濟戰略製定乃至政治外交都至關重要。

四、在平衡國際關係中培養長期競爭優勢是當前中國國際經濟戰略的選擇

一個國家國際經濟戰略如何選擇,既取決於外部環境,也取決於自身實際,尤其是自身優勢。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已站在全新平台上,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對外貿易突飛猛進,已經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國之一;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匯率形成機製不斷完善,名義匯率更加接近實際均衡;很多行業產能和產品產量排名都位居世界前列,國際地位大大提高,話語權也大了許多。中國國際經濟地位變化決定了國際經濟戰略的高度重要性,我們越來越離不開國際市場,但任何舉措都會帶來連鎖反應,越來越難以承受戰略失誤帶來的風險。因此,如何平衡國際經濟關係、兼顧眼前利益與培養長期競爭優勢、處理好局部摩擦與全球布局的關係,是當前麵臨的迫切任務。

第一,要在全球市場上進行戰略平衡安排。中國不能單純關注美國。美國雖然仍是重要的國際貿易市場,但中國要注意建立全球市場平衡戰略。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貿易國,要進一步完善國際市場布局,進一步加強與非洲、拉美等新興經濟體的合作,尋求與大國、大區域集團(如美國、歐盟)合作的突破。要擴大在亞太、非洲、中東的市場份額,適當降低對美國和日本的依賴。

——降低對美國敏感技術的貿易訴求,實際上這種訴求往往適得其反;積極參與美國主導的貿易規則談判,最大限度地雙向開放非敏感市場,促進貿易與投資增長;將美國作為一個正常的重要貿易夥伴,改變目前存在的外匯儲備、商品出口與技術引進等方麵嚴重對美依賴症。

——調整出口戰略。取消勞動密集型產品、高耗能和高汙染產品出口扶植政策,既可以迫使中國相關企業提升技術競爭力,又可以避免與東盟和南亞國家在國際市場上的低水平貿易摩擦。隨著中國企業的技術升級,中國製造的機械電子產品和新材料不僅在新興市場很有競爭力,即使是在歐洲和大部分中等收入國家也有很強的競爭力,應該加大出口扶植力度,使之成為主要的出口支撐。

第二,將國內經濟建設優勢轉變成國際合作和市場競爭優勢。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高強度投資驅動,培育出領先全球的基本建設能力,如在隧道、橋梁、港口、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水利等領域裏的技術和建設能力均處於領先地位。目前,亞洲、非洲甚至歐洲都有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更新需求。我們有條件、更有必要把這種國內經濟建設積累的優勢轉變成國際競爭優勢。一旦這種國際競爭優勢樹立起來,國內的產能過剩就會得到有效的外部釋放。將中國國內的基建優勢轉變為國際經濟貿易優勢,應該成為中國國際經濟新戰略的又一個重要支撐。

第三,擴大雙邊經濟貿易合作,尤其是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雙邊貿易合作,實施差別化區域經濟戰略。堅持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尋找與相關國家、相關地區利益匯合點,以推進自由貿易區建設和人民幣國際化為戰略重心,深化國際經濟貿易關係。

——鞏固與亞洲周邊地區(如韓國、東盟)的經貿往來,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加強周邊國家的雙邊貿易合作,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步伐,增進雙邊貨幣與金融合作,對於區域經濟發展和地緣政治穩定,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深化與歐盟的財政金融合作,並以財政金融合作推動市場經濟地位談判,爭取盡早建成中歐自由貿易區。

——對資源貿易為主的國家和地區,經貿政策應更加靈活。立足於長期與互利的戰略合作思維,增加必要的財政金融援助,加大民間資本的並購投資力度,最大限度降低經濟周期循環和國際市場波動對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負麵影響,形成穩定、互信的經貿關係。

第四,積極推行商務外交戰略,變產能過剩的國內發展困境為全球競爭優勢。中國目前存在的產能過剩問題,對其分析認識和解決途徑,不能拘泥於國內市場的即期供給和需求,而是要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去平衡,從國家長遠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角度去安排。事實上,許多產能大國都曾經出現過和我們今天類似的問題,其出路都是國內結構調整與國際市場拓展相結合,並且依靠積極的國家商務外交戰略,變產能過剩的國內發展困境為全球競爭優勢。從實踐上來看,美國、歐洲一直都在推行積極的商務外交戰略。我國過去的外交戰略側重於政治外交,今後要增大商務外交的份量。此外,美國等發達國家正在通過TPP、TTIP等高水平的自貿協定重塑國際貿易規則。中國在商務外交談判過程中,不能滿足於簽訂貨物貿易自由化和服務與投資便利化等雙邊和多邊協定,應該更積極地參與全球經濟貿易規則的製定,加強與貿易夥伴的相關經濟金融政策協調。

注:

①IMF2014年1月更新經濟預測數據,其中2014年經濟增長預期被調降的經濟體和國家有東盟五國、中東歐、拉美、意大利、俄羅斯,2015年經濟增長被調降的經濟體和國家發達經濟體、中東歐、拉美、美國、俄羅斯。

②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定義,勞動力人口年齡為16歲或以上,且在過去四周裏有工作或正在積極尋求一份工作。勞動參與率為經濟活動人口(包括就業者和失業者)占適齡勞動人口的比率,是用來衡量人們參與經濟活動狀況的指標。

③以美國為主導的TPP和TTIP將各占世界經濟40%左右的份額。

④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並非美國首創。20世紀90年代日本為應對經濟衰退和通貨緊縮,就采用過量化寬鬆貨幣政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