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精彩轉帖,這裏博士應該不少,承認我也是一個在EE

(2014-03-05 12:24:22) 下一個

交大博士血淚自述:不是讀博的料,別上博士這條船。作者詳談了自己讀博的經曆,分享了各種經驗建議,所有有意讀博的同學,都應該看看這篇文章。讀博要謹慎謹慎再謹慎,別一不小心就成了作者口中的“失足青年”了。
 

索引:


一、前言


二、讀完博士能夠幹什麽?


三、怎樣的人適合讀博士?


四、怎樣讀博士?


五、在美國讀博士


六、結語——關於事業


正文:


這篇文章說明了男怕入錯行。


一、前言


原先我是準備等到畢業的那一天,痛痛快快地哭過了之後,一口氣寫掉這篇文章的。其實一直在零散時間打腹稿,差不多已經煲熟了。剛才有同樣讀博士讀得淒淒慘 慘切切的師兄表示期待,於是一橫心決定現在就寫了。何況,早點讓更多還沒上博士這條船的弟妹們看到,提醒他們讀博要謹慎謹慎再謹慎,能多挽救一個像我們哥 倆這樣不是讀博的料的孩子,也好。


文章原先是分八篇發表的,現整理為一整篇,每一部分加上原先的標題。


有幾點要說明的:


1、不要在文理科之間站錯隊


或許有人嫌太長了不想看,或許我的觀點片麵甚至偏激,或許我的經曆太特殊而不具備代表性。但是無論如何,請點進來看的每一位想要讀博士的朋友,還包括尚未 高考的小朋友和他們的爸媽們,切記,在做出選擇之前做一下人格測試/職業傾向測試等等,至少沒有壞處。職業傾向測試會給出比較細致的職業類型建議,會大大 減少選擇專業的盲目性。至少,對於有明顯偏科傾向的孩子來說,不要在文理科之間站錯隊。


為什麽從讀博士扯到高考選專業呢?因為對於有些專業來說,不讀到博士幾乎就等於沒讀,比如我們生物專業,如果讀到碩士畢業,隻能每天背個包挨個實驗室敲門 推銷試劑,或者在流水線上做質檢,在可口可樂之類勉強與生物擦個邊的公司給博士打下手。要想做研發,土博士都沒人理你,海龜博士鋪天蓋地的。所以選擇有些 專業就意味著除非轉行,否則一定要從一而終,讀到博士才能在本專業內做點有意義的事情。


要特別強調的一點是“隱性偏科”。像我這種在高中階段已經表現出偏科傾向的孩子,其實從成績來看並不算明顯偏科。但那是我基本不花時間在語文和英語上,而咬著牙狠命拚數學的結果。


另外得益於上海的高考政策,我高二已經放棄物理了,選了半文半理的化學。背點東西什麽的,對我來說從來就是輕鬆愉快的事情,而邏輯推理是要了命的。這種孩 子其實內心很明白,自己到底是屬於文科還是理科世界的,至少能清楚地感受到自己,到底是對史地生,還是數理化更有興趣,學起來更輕鬆。


簡單說下我上錯理科這條船,繼而又上了博士這條小艇,沉浮於學術苦海這一故事的起因:高中的時候,家長和老師都希望我選理科,理由是男生嘛,理科拚一拚還是很不錯的(確實高考數學被我拚到了138),不要學文科,以後沒飯吃。


我高考前還是上個世紀末,網絡剛剛進入人們的生活,那時候高中生上哪裏去找幾個走過大學的人去聽聽他們的故事呢,又怎麽知道還有各種測試性格、思維方式和職業傾向的科學測試呢?現在的孩子們要利用好你們拿起手機就能擁有的這些寶貴資源啊!


而我的性格真的決定了我的命運,我不夠有魄力,缺乏那種豁出去了一定要執著於自己的夢想的氣概。其實如果我從知道,音樂學院作曲指揮係需要考鋼琴那一刻開始,兩年時間內狠命練鋼琴,同時湊活著讀點書,鋼琴肯定可以過關,高考分數絕對也能達到音樂學院那點分數線了。


雖然說在這個現實的社會中,吃飽飯確實是第一要務,吃飽了飯才能做好自己熱愛的事情。而搞純正的文科或藝術類專業,除非成為同行中的佼佼者,確實很難掙大 錢。但我就不信一個人如果能夠從事自己真正熱愛而且擅長的事情,因此不僅僅為了一家人能吃飽飯去工作,而是為了讓自己的靈魂不至於枯死、為了讓自己和其他 人的生命持續發光、為了讓周圍的人擁有shinningeyes(請搜索ClassicalMusicandShinningEyes,美國一位指揮家一 段20分鍾的講座視頻,其中提到他所認為的成功便是如此),那麽,不管他讀什麽專業,我就不信他會找不到工作,我就不信他會餓死!


盡管可能太天真,太理想主義,我還是覺得,比掙大錢更重要的是發揮出一個人天賜的價值,遵從其內心深處的理想,能夠從事一份不存在上下班概念,不給加班工 資也樂意繼續工作而不以之為“加班”的事業。而隻有這樣的事業,才真正稱得上是事業,而不僅僅是職業。他或許會因此而活得不那麽光鮮,或許買不起豪宅開不 起豪車,但他會是世界上最幸福的那一小群人——人生理想和職業理想能夠重合——之一。


而世界上最大的悲劇,除了“你未來的丈母娘站在你麵前而你隻能喊阿姨”,便是,不得不把上帝賜予自己的天賦打包藏起來,把夢想掩埋起來,用自己的短處去跟一群強者爭一口飯吃。然後隻能在業餘時間偷偷拿出自己的夢想來把玩一下,以免自己的靈魂凋零。


樓主便不幸是這麽個悲劇人物。並且已經一把年紀了,不再有年輕的資本,能豪邁地呐喊,去你的permanentheaddamage,老子不幹了,老子要 實現自己的理想。都而立之年了,棱角磨平了,夢想的光芒也穿不透打包盒了,生存的壓力和對安穩的渴求已經壓倒了一切。認命了。


2、公認地,化學和生物是所有專業中讀博士最苦逼的專業


所以一個生物學博士生的血淚史,尤其還包括一段在大洋彼岸一個指鹿為馬偷梁換柱暗度陳倉裝腔作勢無中生有咆哮如雷噴吐唾沫諸項技能無所不精的極品手下做學 術民工的生涯,已經達到苦逼的極致了。我所能有把握說到位的,也僅限於生物專業。何況行文之中無論如何不可能完全排除個人的情感因素,一定會有誇張的成 分,隻是絕不會無中生有。


其他專業的朋友們,不要把本文太當真,參考參考就行,還是多聽聽自己專業前輩們的說法。但從另一個方麵來說,不管什麽專業的博士,有一些要求是相通的。下文中會詳細展開。


3、對於真正適合讀博士做科研並且真心熱愛科研的人,什麽都攔不住的


本文能夠攔住的,一定是相當不適合上這條船的人。


其實你們像我一樣,會在其他領域發揮自己的才能,沒必要硬著頭皮上船,走進下船前流著熱淚勸弟妹的曆史循環。對介於此兩極之間的中間派,讀博無妨,不過別 想著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做研究了。現實點,去企業做研發吧,或者像我這樣,有文字和英語方麵特長的,打個擦邊球,在本專業範圍內從事文字工作。


做理論研究是投入產出比最低的工作,在相當一部分專業是如此。因為中間派的人生理想並不是扔下家庭沒日沒夜地泡實驗室,所以,在有年收益率將近5%的債券 什麽的可供選擇的情況下,何必把錢存銀行呢?所以,在不誤讀我的文章的前提下,我不擔心亂寫一氣會給弟妹們帶來不利的影響。至少至少,給大家打打預防針, 上船前多做點切合實際的準備,總沒錯呢。


二、讀完博士能夠幹什麽


實際上這個問題問出來,有點褻瀆“博士”這個詞的本真涵義。Philosophydegree的本意應當是授予擁有相當智慧(注意,知識和技能都隻是“智慧”的子集)的人的最高學位,因為philo和sophy這兩個來源於希臘語的詞根本意分別是“愛”和“智慧”。


在西方國家,花白頭發的博士生並不罕見,而這類無止境地追求自身更高精神境界的勇士,才最配被授予榮耀的博士學位。或者說,讀博士的目的應當不僅僅局限於為了找份更有技術含量報酬更高的工作。


實際上如果我真的如願去音樂學院讀博士,我不會僅僅問“博士畢業之後能做什麽”,我更看重的是學習的過程,會為我這如同空氣和水一樣重要的愛好(實在不僅 僅是一種愛好)帶來什麽樣的benefit,會讓我的一生擁有怎樣一個精神境界和視野,會給我的後代,給整個人類社會留下點什麽無價的財富。


可惜的是,在大學無異於職業技能培訓所的中國,絕大部分博士生,包括現在上了生物學博士這條船的我,對於博士學業的意義,隻能問出這樣一個問題:畢業之後我能幹什麽?


畢竟我們的國情不同於西方發達國家,生存的壓力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壓倒一切的。生存問題得不到一個足夠強有力的保證,誰都不會去考慮更高層次的需 求,包括對什麽事物的熱愛。我有個在美國讀過碩士的朋友告訴我,他的室友有個絕對強大的老爸,財產足夠他坐吃一輩子而不空,但是他就是不讀大學,而是做了 一個快樂的廚師。


而我在美國做學術民工時所見到的美國學生,包括來自一些發達國家的學生,基本上家境都比較殷實,另外一方麵,在美國博士畢業之後的收入,通常來說並不比碩 士乃至本科畢業的高太多。所以那些歐美國家的學生,基本都是在一種不著急畢業了掙錢的情況下,懷揣著對學術由衷的熱愛,把科研當成愛好來做的。


既然是愛好,就不大可能以犧牲睡眠,必要的recreationandsocialtime,以及最重要的健康,這樣的代價,去謀求更上一層樓。所以通常 來說天黑之後老外實驗室基本都關燈了,如果沒關燈的話在裏麵埋頭苦幹的基本上是來自中國、印度等第三世界國家的學生,再就是晚上在黑燈瞎火的地方隻要不張 嘴絕對隱形的那種老黑——美國本土並不出產黑到這種程度的老黑……


而也隻有把科研當成愛好而不隻是任務或者通向未來的一個台階,才有可能真正做得好科研。做任何一件有挑戰性的事情,由衷的熱愛都是絕對必須的先決條件。否則,普通人絕無可能麵對無窮無盡的困難,而依然保持足夠強大的動力。


所以我們來回答當前我們國家國情下的這個問題吧:博士畢業之後能幹什麽?


其實大家都知道,無非以下這麽幾條路。其中涉及到的詳情,我隻能說生物醫藥領域的,其它領域的,請各個領域的朋友們補充。


1、出國做博士後。


作為學位,博士到頂了,可是之後還有聖鬥士,壯士,烈士。博士畢業之後還有不少人去企業,而做完博士後的人留在基礎研究領域的可能性則更高一些。基礎研究 領域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也不排除一些特別強大的醫藥和生命科學類企業中的上遊研究。但這種研究在西方國家比較常見,在國內還是鳳毛麟角——國內能夠做點 像樣研究的企業都不多,從數量上說占多數的都是些倒買倒賣試劑的皮包公司,大家都知道的……


所以做完博士後,基本上就要把整個人生獻給科學事業了。當然也有少數不得誌的,一輩子做博士後,那點工資也夠養家糊口……這條路適合真心熱愛做科研,生命 中沒有什麽愛好能夠壓倒科研,為了科研可以犧牲很多東西乃至包括家庭的那些人。正是這些人為全人類的進步提供了最大的動力,他們的自我犧牲值得崇敬。隻 是,絕大部分人是達不到這一境界的。


2、直接留在高校和科研院所。


因為沒有博士後經曆,即使是國外名校博士畢業回到國內,也得爬幾年才有可能爬到副教授職位(二三流大學不用提了,那是養老和玩女學生的所在,讀博士就是為了去二三流大學玩女學生的,可以不用看下去了)。


國內博士畢業的,即使是名校比如咱交大,要想直接留在一流大學或者去一流科研院所,那對不起,隻能從食物鏈的最底層開始爬。我們實驗室幾位近幾年博士畢業 的青椒,包括兩位交大畢業的,隻能從講師開始幹起。跟我們學生做幾乎同樣強度的實驗,晚上和周末經常加班幹活(對學生來說是常態,生物實驗不像寫電腦程 序,有些實驗扔下來休息一天可能就報廢了,得從頭開始重新做起),還要負責實驗室瑣碎的事情,還要給本科生上課。就這樣累死累活,每個月到手才4000。


當我知道這一事實的時候我簡直忍不住要爆粗口了,要知道現在上海的公交司機每個月到手都能有4000!交大本科畢業起薪都能有三四千,工作到正常博士畢業 的歲數七八千總有了。吭哧吭哧讀到博士畢業,在高校裏做了個聽起來很不錯的老師,收入隻能跟開公交的持平?去二三流大學收入會高很多,因為人家求賢若渴, 而一流大學根本不怕沒人來。


即使爬到食物鏈的上層(需要有國外訪學經曆、領導過一定級別以上的課題、發表過一定數量和質量的論文,才有資格去競爭晉升的名額),做了教授,據說在咱生 物學領域做基礎研究的(也就是沒有很多來自企業的橫向課題,而是主要靠國家的經費生存的),算上正常額度的灰色收入(不能說太細了,但這種“正常額度”內 的還算是很厚道的了,而且對低到令人發指的工資來說簡直是必須的),每月收入也就剛過萬。


這就是悲慘的現實。諸君莫怪很多教授搞三產,撈“超過正常額度”的外快,這實在並不是道德敗壞到潰爛,而是為生存壓力所迫——教授的尊嚴何在,應有的體麵生活何在?


3、去企業。


國內目前一般的生物醫藥行業企業,刨去那些倒買倒賣試劑的皮包公司,給博士的待遇都要比高校講師高得多。起薪就翻個倍達到8000左右,很快可以過萬。至於皮包公司,小廟也容不下胖和尚,總不能讓博士去推銷試劑咯。


但生物學博士去企業的這個收入,跟其它很多專業的比起來,實在是太寒磣了。做實驗最辛苦,畢業難度名列前茅,畢業後收入在博士中幾乎墊底(可以跟文科博士 抱團痛哭了),這就是生物學博士被稱為失足青年的原因。不過好歹月收入萬把塊,如果配偶收入也還可以,在上海是勉強可以生存下去了。就整個博士群體而言, 在國內工作的待遇也還是偏低的。


4、其它零碎的出路。


比如我今後的去向,做本專業英文SCI雜誌的編輯,或者去果殼網之類的科普網站/雜誌寫科普文章。後者倒是我的興趣和長處之所在,據說待遇也還可以。或者創業。


不過本專業創業的難度是極大的。比如做藥的話,要知道一個藥從實驗室開始研究到最後能獲準上市至少十年,而且在實驗室或臨床實驗的某個階段被砍掉的概率至少在七八成。沒有哪個創業者能夠承擔這樣的成本和風險。


做試劑的話稍微好點,但要搞出自己擁有專利的試劑談何容易,大部分還是落得個倒買倒賣的下場,走入同質化低價競爭的死胡同。所以除非博士階段做出過驚天地泣鬼神的原創性成果,而且很快就可以產業化,自己在生物醫藥領域創業幾乎是無法生存下去的。

5、轉行。


好吧,可是如果畢業之後轉行的話,為啥要讀博士?不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走這條路總比餓死好點吧。


三、怎樣的人適合讀博士?


回答這個非常寬泛的問題前,請允許我講個我自己的故事。


記得2005年初,我在選擇本科畢業論文導師(通常也就是研究生階段的導師)時,從我大三起帶我做PRP的老教授向李老師推薦我,說這孩子對科學有非常純真的熱情和興趣,思路活躍有靈感,就收了他吧。李老師剛歸國,原本不想招太多人,但在德高望重的老教授麵前還是答應了。


讀研前兩年,我也確實沒辜負老教授的期望,甚至李老師送我出國交流前,還表示希望把我培養成他的接班人。後來發生的轉折,我的老朋友們都知道,先按下不表。我要說的便是那“熱情,興趣和靈感”。確實,在我剛涉足科研領域時,這三個詞放在我身上,我是不用謙虛的。


大二暑假裏我就從“鴿子每胎生兩個一定是一雌一雄”的傳言中,結合專業課上學到的皮毛知識,萌生了自己立項做PRP(participateinresearchprogram)的想法。於是我扣開老教授的辦公室門說明想法,他同意給我指導,但項目由我自己申請。


獲批三千塊經費後,我跑上圖去查文獻,拉攏了幾個同學,靠在我寢室的床上把整個宏偉的藍圖描繪得天花亂墜(就跟現在那些創業公司騙風險基金似的)。然後在老生物樓(現在的本科生物理實驗樓)一間實驗室堆放廢舊儀器的角落裏,打掃幹淨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


瓶瓶罐罐和基本的儀器設備是從各個實驗室化緣而來的,要用稍微高端點的儀器就要跑上跑下借用。鴿子呢,正好學校裏就有,用經費換了超市購物券打點好管鴿子的大爺,就可以去抓幾隻鴿子,拿幾隻鴿子蛋。再買了點最便宜的試劑,幾個人就開始幹活了。


2006年交大110周年校慶征文,我以此段經曆為材料寫的《老生物樓309,我的科研之夢開始的地方》獲得一等獎。特等獎獲得者全是老者,而我是一等獎 中唯一的學生。那篇文章確實是我飽含熱淚寫出來的,因為寫作的時候老生物樓已經在施工改造了,那親手拚湊起來的小角落,已經與那隻從我們手中逃脫而弄得滿 屋子“鴿”飛蛋打的鴿子一樣,成為了永遠的回憶。


當時我是學院曆史上第一個自己申請PRP課題的,跟絕大部分做PRP的同學不同——他們基本上是去為師兄師姐們刷瓶子裝槍頭混報告的。後來我自己也帶過 PRP本科生,試著讓他做實驗,才知道為什麽會這樣:教他做比自己做更累,而關鍵是他做出來的數據不敢用啊,用了能發論文能畢業嗎?生物學實驗是門手藝 活……


PRP那兩年中,我們自己動手把論文上的文字變成手藝活,艱難也可想而知。不過我們都樂在其中。這其實是最本真的科研——完全由純真的好奇心驅動,不受任 何諸如考核、畢業等要求和標準的汙染,沒有任何功利性目的。每個周末我們當中的上海人不回家,泡在實驗室,是自覺自願的。當時我跟我媽說,我覺得就算在實 驗室裏掃地的時候也很開心。


可惜的是,這種純真的狀態在我去美國做學術民工之後就一去不複返了。然而,當年我的熱情,興趣,靈感,莫非是虛假的?絕不是!現在我恍然大悟,破滅的並不 是我的興趣、靈感和熱情,而是科研本應有的純真的,不帶功利性目的的環境。當然,如果沒有那段血淚民工史,我的這些財富還不至於這麽快這麽徹底地化為泡 影。


長長的故事講完了……就是希望那些覺得自己對科研很有興趣或者被老師這樣誇讚的,對科研殿堂充滿美好憧憬的弟妹們,要多長一個心眼,要看看自己是不是擁有 我接下來要說的這些資質。這些才是科研工作者真正必需的。我把讀博士等同於做科研了,因為不管畢業之後怎樣,讀的過程中每個人必然要自己做科研。當然我隻 能描述生物醫藥類(或許可以旁通到化學化工類)研究的情況,其它學科的,作作參考就好。


1、極強的自製力。


因為極少有人會從骨子裏熱愛做科研,勝過喜愛花前月下饕餮大餐環遊世界以及一覺睡到中午……所以沒日沒夜沒周末缺假期(實驗學科的博士生暑假能有一兩周假 期就不錯了,還得看老鼠的臉色),在實驗室埋頭苦幹,必須有極強的自我約束力。靠老板管是沒用的,如果處於老板不在就樂翻天的狀態,基本上也就隻能混畢業 了。


2、狹窄的興趣和有限的社會活動。


經常要進城看音樂會?每天晚上要陪女朋友?得了吧。在實驗學科讀博士,過的絕不可能是正常人過的日子。除非你稟賦驚人又運氣好到爆,否則想天一黑就離開實驗室該幹嘛幹嘛,在中國是行不通的。


因為這裏有博士畢業必在SCI雜誌發表一定數量和質量論文的規定。也就是說,雖然科學研究的本質就是探索未知世界,未知世界的麵目不可能在幾年前就確定,但一個博士生在四到六年的時間內,必須把未知世界探索到一定的廣度和深度,並且取得一定質和量的成果。


翻譯一下,就是必須做到一定量的實驗,以保證去掉必然會存在的“此路不通”之後剩下的都還夠。再說得形象點,就好比把一個獵人趕進從沒人進去過的原始森林,規定他幾天後出來必須帶多少大小以上的禽畜,至少總共多少公斤。


現在知道為什麽中國人論文造假層出不窮了吧?知道為什麽紐約大學動物房的耗子們被淹死之後,自然科學界的博士們紛紛轉帖向這些要延期畢業了的同行們默哀了 吧?所以,如果不願冒造假被抓的風險,又沒有驚人的稟賦和好到爆的運氣可以用idea擊敗審稿人(這樣也還是必須做實驗的),那就用工作量堆唄。


3、說得不好聽點,要有點geek。


比如什麽呢?比如我做學術民工時的那個老板,每天午飯就用微波爐熱份冷凍垃圾食品,拿在手裏滿實驗室轉悠,逮著誰做實驗不夠好就罵;每天半夜兩三點回家早 上八九點來實驗室,周末晚一兩個小時來同樣時間走;一坐在實驗台前就快樂得哼小曲兒,回到家除了睡覺吃飯就是偶爾看電視(自己告訴我們的,還很驕傲地說他 老婆非常好把所有的事都包了)。


這個太極品了?那說說我現在的老板吧,他說他就是覺得坐在辦公室裏才安心了,幸福了,回到家就無聊得要死,呆不住。他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是不是跟大部分人“老婆孩子熱炕頭,神馬來著就老酒”(是這樣說的嗎,記不起“神馬來著”是神馬了……)這麽點追求不一樣?


為全人類作出巨大貢獻的正是這樣一些geek,然而實在是奇怪了點。而但凡科研做得非常出色的博士生,除了剛才提到過兩次的特殊情況,多少也有點geek味。或者,至少能在這段時間內看起來像geek。


4、家裏有一定的財力,女朋友不很物質(或男朋友是大款),沒被催著結婚。


第一條是保證博士生熬白了頭發終於畢業開始掙錢時,爸媽還不等著他供養,最好還已經準備好了房子,免得博士生還得工作好幾年到快要四十歲了才能結婚。後兩條是保證博士生能有比較穩定的感情,因為有時候被耗子虐得想跳樓,心愛的人會是最溫暖的慰藉。或者,幹脆搞基得了……


5、臉皮要厚,心髒要堅強。


被老板罵得狗血噴頭實屬正常,實驗一次成功可以馬上去買彩票了。漫漫五年左右的歲月,沒這兩條屬性怎麽行?沒有也得練出來!


6、不要往上比,要往下比。


高中同學聚會,當年考試分數被自己永遠秒殺的傻不拉幾隻會踢球的哥們,帶著嬌妻抱著寶寶開著寶馬,飯桌上充斥著育兒經,股票基金,年終獎,IPO等等話 題。此時,兜裏隻有幾百塊錢孓然一身來赴宴的博士生,須秉持“不該看的不看,不該聽的不聽,不該吃的趕緊多撈幾口”的原則,在心中默念“我畢竟比華聯生活 中心賣雞蛋灌餅的幸福多了”……


前幾天遇到一個人,是交大一位學霸的親戚,聊了一會,對這一段又有了新的思路。


先說這個學霸的故事:82還是83年生人,交大航空航天還是機動學院(那個親戚說不清楚)碩博連讀畢業,就在交大留下,拿到副教授待遇,去了美國做博後。 父母都隻有初中文化水平,但孩子從小讀書不用父母管,總是自覺完成所有作業,成績始終拔尖,初高中經常數學滿分(初中在區重點學校一會處於班級中遊一會流 竄到前幾名一會又跌回中遊的掩麵路過)。


從本科到博士年年拿很牛的獎學金,論文發到手軟。出國前導師給他二十萬讓他寫本書,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寫完了。到博士畢業也沒談過戀愛,一畢業人家給介紹了個某省高考狀元,在海外博士畢業的妹子(一般男人聽到這樣的妹子都腿軟,不敢要啊),很快結婚一起去美國了。


故事講完了。仰視得脖子已經骨折,慚愧得已經挖地洞挖到地下十八層了。


這樣天資聰穎而意誌力極強的人,天生就是漢白玉,當然是極其罕見,屬於最適合讀博士搞科研的極小一部分人。而比較適合讀博士搞科研的那一大類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他身上的可貴品質。除了上篇中寫到的,還有以下幾點:


1、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


那位學霸數學經常拿滿分,不光是靠拚命用功就能做到的。一些拚命到不要命,但邏輯思維能力畢竟沒有出類拔萃的女生,數學經常考得到95分,但很難拿到滿分。物理也一樣。學霸的邏輯思維能力,是他學到這個境界的必要條件之一。


像我這種高等數學課從不拉下一節,作業從來都自己試圖完成,但幾乎什麽都沒搞懂過然後毫無懸念地掛在高樹上了的人,就是吃了神藥每天24小時學習,在他這 個專業都未必能博士畢業。換過來,要他像我這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地準備了兩個禮拜就拿到GRE作文5.5,估計讓他去英語係每天24小時學習幾年他也做不 到。我當時看到題目想了一分鍾就開始不停地寫,一小時寫了幾屏幕大約兩千多英文詞。


因為根據我常年觀察,除非是極品天才,人的語言文字能力(與形象思維關係不小)和邏輯思維能力極難兩全。人的天賦一部分是由大腦結構決定的,這裏麵又有一部分是由基因決定的,扔不掉,也拿不來。


當然也有後天因素,但像我這樣一直努力學數學卻從來沒學好過,從未感受到過數理學科任何一丁點美的,讀理工科博士可以,但從入學起就扔掉以後搞科研的念頭 吧!幹脆地、徹底地,啪地一下把那個氣球戳破掉。別像我似的,兩年前(讀博士的第三年)還跟導師說我想畢業後去美國做博後,他莞爾一笑,你生活在火星上 嗎?


人對自己有個清醒的,準確的,客觀的認識,由此規劃自己的人生道路,揚長避短,是很關鍵的。


那麽,對所有的專業來說邏輯思維能力都很重要嗎?


文科我不敢說,但聽說也需要相當程度的邏輯思維能力。當然不是狹義地指數理方麵那種線性的思維能力,具體也說不太清楚,請文科的朋友來補充。理工科方麵, 大家知道,生物學是最偏文科的一門。尤其本科時候學的那些東西,生物化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發育生物學等等,沒有一門需要用到比四則運算更加 複雜的數學。對不起,四則運算隻是算術,還不是數學。算術之外說穿了都是文科那種要背的東西,在背的基礎上再去融會貫通。


即使到了碩博士搞科研階段,如果不是搞生物信息學、生物工程等少數分支,就算在Nature上發文章,最高級的數學也隻是用到方差計算等一些最基礎的概率 與統計而已。而且我相信至少在近幾十年內,生命科學不可能發展成一門以數學為主要工具的,模型化的,線性的自然科學。因為生命現象和活動的隨機性、複雜性 和動態特性太強,數學工具用來描述這些現象和活動,至少以目前數學的發展水平來看,是達不到足夠的準確度的。


就是這樣一門不能再“文科”一點的理工科,搞研究缺乏邏輯思維能力還是不行。比如,我每次組會上拿出來的ppt,老板的評語總是“像散文”,在美國時的導師的評語是“像小說”,那已經是我盡量簡潔表達的產物了。我絞盡腦汁學人家的樣弄出來的圖表,總是連我自己都看不下去。


但對於邏輯思維能力強的人來說,表達實驗結果天然地就是用圖表比較爽,要他們用文字描述清楚反而得費不少功夫。所以大家都覺得寫論文比做實驗痛苦,寫完中 文還得翻譯成英文更痛苦。唯有我覺得直接用英文寫論文好輕鬆,不開夜車兩天足夠搞定一篇SC。隻是我寫出來的論文還是像文學作品,現場感描述得很生動而缺 少邏輯性。


我更主要的問題是,得費好大的功夫折騰出一些勉強算是實驗結果的東西,才夠我寫一次文章。可是對於理工科研究生來說,沒有做出質和量都在一定檔次以上的實驗結果,你寫個啥?寫文章再輕鬆有個啥用?


再比如,設計實驗思路,我覺得自己一步步走得已經很邏輯了,老板的評語是“順序都不對,你不知道做這個實驗之前必須先做哪幾個實驗,出現了問題應該按照什麽樣的順序去找問題”,而這種正確的順序我怎麽都學不到位,因為我根本就不擅長那種一步步推導的線性思維。


設計實驗不行,troubleshooting不行,表述結果也不行,光會寫文學作品那還讀個啥理工科博士?即使動手能力強做得好實驗有什麽用?生物學實驗本身都是民工也能做得好的,隻要培訓足夠長的時間。


而博士的價值在於把握研究方向,設計實驗思路,troubleshooting,以及銷售自己的成果。除非導師每一個實驗步驟都給你設計好,每一個結果會 給你檢查,你隻需要像機器人一樣幹活,否則邏輯思維能力差的人即使再努力也絕對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理工科博士生,繼而在科研領域做出大的成就。邏輯思維 能力特別差的,像我這種,甚至可能遭遇生存危機,絕非危言聳聽。


好在我畢業後還有本專業文字工作的飯碗可以端端,可以讓我揚眉吐氣地實現自己的價值,否則簡直是絕望了。我都不知道我高考的時候“理智地”報了理工科中最偏文科的生物學,到底是幸運還是不幸。


或許如果我報了數學、計算機、機械動力這一類我小宇宙爆發也還是理解不能的天書學科,大二的時候就會因為掛科太多而被勸退,或許我就橫下一條心去學音樂 了,整個人生道路就完全不同了。禍兮,福兮?現在想這些也沒用了,到了一定的歲數漸漸就信命了,就淡定地接受上帝的安排了。


就是希望讓盡可能多的人知道,隻要你學理科,邏輯思維能力一定要好,否則就現實一點早點工作算了。已經讀博士了的能下船就下船,下不了的就早作畢業後盡快逃離學術圈的準備,別弄到太被動了。


2、有極清晰並且得到嚴格執行的(階段性)人生目標。


上文提到的學霸,快30歲了博士畢業才初戀然後很快結婚,是不是跟“正常人”不大一樣?如果不是取向異常,那就是階段性人生目標非常清晰而且得到嚴格執行。

 

 我媽有個同事的兒子也是這樣,讀博士階段堅決不談戀愛。追求他的姑娘其實不少,據說不乏非常優秀的。但他就是鐵了心這幾 年要過苦行僧一樣的生活。學業當然是完成得非常漂亮。等到畢業,就娶了一位苦苦等了他很多年的姑娘,幾乎都沒經過戀愛階段。在他讀博士期間這位姑娘多次表 白,他很簡單地回答,你願意等就等,不願意拉倒……我估計啊,有一些姑娘就此不再相信愛情了,或者就變成拉拉了……


這樣執行人生目標,或許有點殘忍。然而不得不承認,最能做得成大事情的恰恰有不少是這種理性得可怕的人。


讀博士最理想的狀態,確實是不要有愛好,不要有很多朋友,不要談戀愛,成天像個機器人泡在實驗室或者圖書館。某位教授的原話如此,而且我覺得他說得很到位:


這可不是為了考研幾個月不打DOTA那麽簡單,這可是在昔日同窗紛紛踏入婚姻殿堂的幾年中,一直要忍受孤苦伶仃的滋味啊。如果一位男博士的女朋友,能夠在 這樣一種情況下:大部分的晚上要等到男朋友幹完了活十點十一點甚至更晚才能見個麵抱一抱,大部分周末都沒法拉他出去逛一逛吃個飯買點衣服,最需要他的時候 他正戴著手套在虐待耗子(或者被耗子虐待)連電話都沒法聽短信都沒法及時回,又窮得連送她一根最便宜的施華洛世奇項鏈都要咬咬牙,就這樣陪他一起走過了這 麽多年的話……


那麽恭喜這位博士生,他要麽是找到了一位也是沒日沒夜泡實驗室的同行,一生中每天都可以回到家繼續討論學術問題;要麽是找到了一位打著燈籠也找不著的好姑娘,戀愛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都不離不棄,結了婚還有什麽能拆散這一對!


四、怎樣讀博士?


老規矩,我在這裏所能談論的隻能是生物醫藥領域的科研情況(還不包括生物信息學這種drywork,雙手不沾鮮血的孩紙們),頂多能夠延伸到化學化工這一 類同為勞動密集型學科的失足青年專業。但是這些勞動密集型專業博士的讀法,稀釋一下之後多少也能用於其它專業吧。


不管做什麽事情,如果你決心把它做好,做到自己的極致,把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極致,而不隻是走個過場踏個台階拿塊敲門磚,那你就必須從一百分的天賦、精力、熱情和毅力中拿出一百二十分來,不是麽?


1、從入學那一刻起就牢記,你是SB,你是渣渣,你什麽都不是。


在短短幾個月內出色地完成了本科畢業論文,得到了“優”的評價,甚至發表在了SCI雜誌上,所以你很牛?是的,在本科生當中你很牛。可是當太陽又一次升起 之後,現在你是博士(碩士)生了。你的參照係底部從你家那幢樓的底層,上升到了金茂54層的凱悅大酒店大堂,並且住在87層行政層的那些頂級大牛也在同一 個參照係裏麵。並不因為你年輕,你缺乏經驗,你偶爾疏忽會犯錯,你就可以花光了口袋裏的資本而繼續賴在酒店裏,你會被直接從窗口扔出去。


學術研究的現狀,尤其在中國,就是這樣殘酷:做不好實驗,發不了論文,你就滾蛋,沒人會救你。你不再可以隻把自己跟你家隔壁的小明,乃至樓下那雙頰還泛著 紅暈的阿芳去美滋滋地比。不管你是誰,你有什麽曆史,你在有影響力的雜誌上發了論文,名字在第一位,才有人鳥你。否則你房間裏的被子還得自己疊,給錢都沒 服務生睬你。


當然這是指學術圈至少中上遊流域的情況。如果你希望畢業之後做一條下遊的魚,戴一頂教授的高帽子,成天拉一幫人吃吃喝喝搞一些名字很漂亮,其實就是一包草 的“課題”,養兩三個學生成天在實驗室打DOTA,發中文核心期刊綜述(不用做實驗,零打碎敲摘抄別人的論文就可以湊出一篇。據說有些二三流大學博士畢業 就真是不需要英文SCI,搞個中文核心就可以,或者隻要求發英文SCI而不限影響因子,那印出來隻能當草紙用的英文SCI雜誌也確實是有的),或者你就是 這樣一位教授的DOTA學生,那你就不必那麽謙虛了。可是,有點誌向的人們,你們願意做這樣一種腐爛得惡臭的魚?


你以為你在本科階段就已經有了滿腦袋的靈感,好像比老板的還多,所以你很了不起?等你讀到了博士,發現自己本科階段苦讀文獻堅持操練實驗技術,終於掌握了 的“複雜技能”,不過是博士們每天幹一直幹到要吐的routinejob,發現自己引以為傲地寫成了一本書那麽厚的畢業論文,裏麵沒有一個字可以發表到影 響因子10分以上的SCI雜誌上,你就知道,原來本科時候的自己就是SB,就是渣渣。站在一個小圓圈的邊界上,你不知道大圓圈可以有多大,所以現在我告訴 你,你的小圓圈什麽都不是。這要比你自己過幾年才終於發現這一事實,要好得多。


我本科做畢業論文之前帶一幫人做PRP的時候,自我感覺是最好的。我簡直就是一個導師。我在動手做第一個實驗之前,就靠在寢室床上把宏偉藍圖描繪得讓在下 麵聽的幾個同班同學一愣一愣的。那時候上個廁所都會產生新的靈感。我覺得自己牛逼到了迪拜塔頂了。


結果玩了一年多的鴿子和鴿子蛋,練就了以後當家下廚殺雞的本事,卻沒能把文章發到哪怕是中文核心期刊上。連個確定的結果都沒拿到,因為有個跑PCR的技術 “難關”,嚐試了各種方法,包括偷用我本科畢業論文導師買的頂級的羅氏Taq酶,跑一次PCR,8個樣品就花掉1000多塊,還是攻克不了。


幾年後我知道PCR,隻是比裝槍頭略微高級一點點的基礎技能,要用到的時候五十個樣品一字排開呼啦啦地跑,而且在生物公司裏為客戶做檢測的大專文化程度技術員,做PCR比我們這些博士生牛多了。


本科的時候這樣自認為牛X不要緊,成了博士生之後,尤其是頭一兩年中,還這樣那就慘了。以為老板的想法也沒什麽牛的,好像還是自己上廁所的時候迸發出來的 靈感更有可能做出大文章?你還不知道沒有足夠的文獻積累,沒有在這潭泥漿中摸爬滾打好幾年,你迸發出來的靈感確實有可能做成了大文章,而你導師的想法做到 一半就死了,但這種概率,我覺得不比我們全都要在幾天之後分解成遊離原子和分子狀態的概率來得大。


你吃個飯迸發出十個靈感,激動得要死,被老板嘲笑得無地自容,你很憤怒。但老板隻提出了一個想法,兩年後師兄把它發到了Nature上,而你的十個想法沒有一個能夠做下去的。你傻眼了?


所以,切記,當你開始學術生涯的時候,扔掉你本科時候熱得燙手的GPA和牛X閃閃的論文,從零開始,跟著你的導師慢慢學。前提是你的導師確實是有學術水平的。如果不幸撞上了一個不學無術隻會喝酒騙錢的,又沒法轉導師了,怎麽辦?


我的導師說得好,教科書和論文(當然不包括中文論文和印出來隻能當草紙用的英文SCI)是最好的老師,在他們麵前人人平等。如果有一篇論文一本教科書寫的 東西我自己也不懂,那我也是它的學生。所以隻有一類人可以不鳥我這一段長篇大論,那就是稟賦異於常人,並且敢於跟老板拍桌子說,我不鳥你的idea,但你 還是要給我經費做實驗的牛人。


2、你是木頭人,你是機器人。


讀了博士,誇張點講,你就不是人。人都有七情六欲,人都喜歡睡懶覺,人都喜歡吃好吃的,人都喜歡扔下工作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果你工作了,你抑製自己這些本能的動力或許來自於績效考評,來自於下個月的零花錢額度,來自於老板那雙賊溜溜的眼睛。


可是大部分博導並不會像企業老板那樣對你嚴加看管,或者即使管你,畢竟跟勞務聘用關係基礎上的約束力不是同一個等級的。那讀博士的時候你要強製自己盡量遠離這些本能,就隻能靠前麵兩篇文章所說的極強的自製力等品質。


不要抱著僥幸心理,覺得我就玩這幾天,耽誤幾天的實驗,沒事。讀博士最理想的狀態是你的腦袋裏始終充滿了學術那些事,從睜開眼睛到睡著都這樣,那你才能保持對學術最高程度的敏感性。


先不說有些實驗在有些步驟上一旦停下來就算徹底報廢了,所以你必須每天守在實驗室。就是有些可以在某個步驟停下來,然後過幾天重新啟動的實驗,你的敏感性 降低了,你做實驗的手感減弱了,你的腦袋裏還殘留著度假期間的歡愉,心時常從實驗室飄到那美麗的沙灘,那你不把實驗搞砸了就算撞大運了。所以讀博士期間, 能不回家就不回家,能不旅遊就不旅遊,能不腐敗就不腐敗,能不逛街就不逛街。


君不見我們實驗室漂亮的師妹們,幾年來買衣服都是利用實驗間隙上淘寶,進城逛個商場早已成了奢望。上海同學最好周末就別回去孝敬父母了,前幾年我經常就是 這樣的,三個禮拜一個月回一次家。不要覺得博士學製有四年,然後還可以延期兩年,好像時間非常寬裕。我很快就要進入第六個年頭了(扣除在美國交換的一 年),博士資格麵試的情境還恍如昨日呢。


博士畢業了做科研,如果能混到個PI的位置,不要以為自己爬到食物鏈頂端了就可以休閑養生了。高處不勝寒啊。你在跟全世界的同行競爭雜誌上那兩三頁紙的位置,那個位置就是你和你學生們的命根子。


在美國,係裏公用的共聚焦激光顯微鏡隻要10美元一小時,一個樓層就有兩台,所以幾乎任何時間都可以去用,你在國內是400人民幣一小時加200開機費;


人家隻要在晚上八點前把DNA樣品放到樓下一個窗口,貼上自己實驗室的條形碼,第二天一早就有測序結果發到你的郵箱,你在國內要打電話聯係皮包公司來取樣然後過幾天才拿到結果;


人家一幢樓裏從早到晚不間斷地有學術報告,諾貝爾獎獲得者來做個講座根本就是家常便飯,去聽報告經常還有免費的食物供應,你在國內來一個老外教授就像過節了似的;


人家憑一個學生ID可以想下什麽文獻就下什麽文獻,你在國內要下一些文獻隻能找在海外的師兄幫忙,隔了時差給你發過來;


人家跑完膠在凝膠成像儀上按個按鈕,直接在旁邊的打印機上把圖打印出來,看到好的文獻在電腦上按個按鈕,直接在大堂裏的打印機上免費彩色打印,人家的實驗 記錄本是活頁的,裝訂得像時尚雜誌一樣漂亮,而你在國內實驗室那台像蝸牛一樣慢的打印機,沒墨了還得打電話讓外地口音的大媽來換墨盒;


人家一個係十個實驗室就有四位秘書和一位主管秘書全職服務,大到申報和報銷經費小到個人要訂個機票都幫你辦了,實驗室訂工作午餐自己墊付了,把收據交給秘 書一小時之後就能拿回現金,你在國內一個課題結題要由一位青椒帶動幾乎全體博士生,像四大裏麵突擊搞審計那樣折騰,然後一天跑個四五趟財務處,去欣賞窗口 裏麵那張長滿麻子像鐵板一樣硬的臉,有時候還要長途跋涉到市區裏麵去欣賞另外一些麵孔。


以上這些“人家”都是我親眼所見,親手所做。可正如上文所說,你在金茂凱悅酒店裏,不因為任何理由而會有人對你施恩。所以你要在中國讀博士,要在中國做 PI,很多方麵要比在國外辛苦得多。但你是木頭人,是機器人,你不知道辛苦,不懂得艱難,不理解辛酸,不需要休息,你唯一的任務就是埋頭苦幹。


如果你的人生哲學並不是事業至上,並不是不計一切地投身於工作甚至連付出健康的代價都在所不惜,那就至少不要做科研夢了吧。博士還是可以讀,但委屈一下自 己,在這幾年中不要做自己了。或者,如果你覺得自己真正的事業並不在你的專業你的工作上,那也一樣。


實際上每個人人都會為了自己所認定的事業而付出他所能付出的全部心血、精力,時間和代價。比如我有時候會因為躺下去之後,突然閃現寫作靈感而半夜裏起來, 查找多資料來寫一篇關於音樂或者別的什麽的長文(雖然通常是又臭又長,事後自己也不要看)。但我現在不會為了做科研而這樣了。如果你的情況跟我相似,那就 不要硬逼著自己走學術道路了,你真心不適合。


事業並不僅僅包括那份供你養家糊口的工作,事實上僅僅以養家糊口,名利雙收,拓展人脈以及晉升職位為目的的工作根本談不上是事業(career),那隻是 職業(job)。事業必須是沒有上下班的界限,沒有退休的概念,少了它你的靈魂就會枯竭的那塊玉石。你的事業在別處,那就現實一點,盡量混個畢業找份工 作,去支持自己一輩子的事業吧!


要想讀好博士,光把自己當成渣渣,並且成功變身木頭人機器人,還不夠。那兩條我個人覺得最基礎,但還有一些Tips也很重要。


1、做實驗要高度專心。


我導師規定手機不得帶入實驗室,一開始我覺得過分,後來自己吃了苦頭,已經自覺養成習慣了。生物學實驗是細致到家的手藝活,一個半秒鍾的疏忽就可能讓幾十 甚至上百小時的勞動成果完全報廢。不像編程,打錯了字改正一下就行,哪怕全部寫完了再debug也能挽救。


而有些生物學實驗會僅僅因為一次走神就做砸了,必須重新來過,如果浪費了實驗動物,可能還要等很久才能訂得到下一批,代價會非常慘重。比如給一排ep管加 試劑,標準做法是加完一管就把管子往上移一格,以防一走神忘記自己加到哪一管了。尤其往大體積比如一兩百微升的溶液裏加一微升的酶,全都是無色透明溶液, 根本無從確認有沒有加過酶。加兩倍的酶可能就會影響實驗結果了,漏加當然不用說了。(忍不住吐槽勞動密集型實驗,這種機械的事情,不識字的農婦都做得來。 完全可以實現自動化,可是博士生比機器便宜得多啊)


如果一邊做實驗一邊聽音樂,像我這種隻要喜歡的音樂一響起來,可能連別人跟我說話都直接從同一個耳朵出去的人,那完了。心裏發一聲感歎“真好聽啊”,加完一排樣品,才意識到忘記把加完了的管子往上移一格,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漏加或重複加。


繼續做下去吧,要冒幾天之後結果出來才知道加錯了的風險。從這個步驟開始推倒重來吧,不甘心。最後基本上還是乖乖取出凍存的備份樣品(什麽東西都要留備 份,留後路,非常重要!),把耳機放回辦公桌,重新加樣。所以從幾年前開始,我就習慣了進實驗室不帶任何會導致自己分心的東西。可是腦袋裏儲存的音樂刪不 掉,有時候幾個小時坐下來受不了了,腦袋裏突然蹦出一句什麽旋律,完了……


文科做研究當然也需要專注,但假如必需臨時放下手頭的事離開,隻要把當前的想法簡單記下來回頭繼續,已經寫下來的東西總不會丟掉。總不至於像實驗那樣,一旦回不到原來的點就要把幾天幾周甚至幾個月的努力全部推倒重來吧。


2、底子不夠厚就老老實實照規矩來,別亂創新。


Protocol上的繁瑣步驟,老板的奇異規定,師兄師姐的古怪經驗,可能照著做很麻煩,但別輕易地扔了它們。手藝活靠的就是經驗,很多經驗可能看起來沒 道理甚至違反常理,但在你成熟到可以向別人係統地傳授經驗之前,別人的經驗就是王道,至少在你嚐試過,並與自己的想法係統地比較過之前。


科學研究需要質疑精神,需要創新,但是盲目質疑,就跟反右時我外公僅僅因為給員工分發福利就被打成右派一樣是犯罪,而缺乏根基隻靠拍腦袋的創新就跟鋼產量兩年趕英三年超美一樣是胡鬧。尤其在剛開始讀博士時,你是渣渣,渣渣還質疑啥,創新啥?


3、讀文獻,讀文獻,讀更多的文獻!


二戰美國海軍名將“公牛”哈爾西被問到準備如何對日作戰時回答,殺日本鬼子,殺日本鬼子,殺更多的日本鬼子!讀文獻也一樣。誇張點說,讀多少好文獻決定了 畢業時能發多少好文章。沒有通讀幾百篇英文文獻,不要跟別人說你博士畢業了。文獻當然沒文學作品美麗,實際上簡直是醜陋,八股文字讀得讓人很反感。但這些 “日本鬼子”必須殺掉。


慚愧,雖然我讀英文文獻比大部分理工科學生輕鬆得多,地鐵上半小時足夠我把一篇四五頁的英文文章從頭看到尾還不用字典。但我沒讀過多少文獻,反正肯定沒有 我博士期間讀過的五線譜的頁數多。所以我做實驗有如盲人摸象。設計實驗不知道一條好的實驗思路是怎樣的,需要哪些理論和實驗基礎,到了每一個階段通常應當 怎樣走。具體的實驗方案方麵,也沒有足夠的文獻積累可供參考。


慢慢地我才懂得,因為偷懶而省下一個小時的文獻閱讀時間去玩,幾乎一定會付出幾十倍的時間去做徒勞無功的實驗。


另外補充一下,把文獻從頭讀到尾是很愚蠢的做法。除了必需精讀的幾篇頂級綜述,以及為了學習論文寫作而解剖的幾篇研究論文,大部分論文隻要讀通 abstract,掃一眼圖和表格,把自己用得到的實驗方法摘錄下來,再看看人家引用的參考文獻有哪幾篇可以為我所用,就夠了。能用一句話概括論文的核心 idea和結論就記在本子上,否則就劃出來留待日後翻閱。


4、重視實驗記錄。


做實驗的時候用到的試劑儀器和方法,當時可能早已司空見慣,懶得重複寫在記錄本上。但做完實驗寫論文時,要寫實驗材料和方法,就想不起一年前做實驗時候的 一些細節,當時所用的試劑早已用完了包裝扔掉了,當年的測序報告可能已經找不到了,這下傻眼了。


我就吃夠了自己散文式實驗記錄的苦頭,有時候偷懶沒把具體信息寫全,甚至先做了實驗回頭再寫,記憶已經有誤。實驗結果也要妥當有序地存放好,電子數據一定要備份,免得電腦失竊或壞了之後欲哭無淚。


5、重視presentationskill的鍛煉。


我在美國時第二個導師傳授了我很多經驗,包括:做presentation一定要是audienceoriented,文字要少圖表要多,嚴格控製在每張 slide一分鍾然後按總時間決定slides數量,slides之間要有承上啟下的銜接,演講前最好背出講稿盡量多看觀眾(我那次把整個半小時的講稿, 以PPT裏的一點圖表和文字為依托,硬是全部背出來的,所以跟聽眾交流比較多,係裏的師生反響特別好)。


她說,一個好的科研工作者除了做得一手好實驗,還要是一個優秀的salesman。能不能拿到足夠的經費,很大程度上看你能不能成功地把自己的成果賣出去,尤其在美國(在中國可能主要得靠酒量)。


但不管怎麽說,即使博士畢業之後不搞科研,在博士畢業答辯的現場作一次精彩的展示,畢竟是給自己好幾年的苦讀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而且工作中也難免作報告 之類的吧,利用博士期間每一次組會作報告的機會,鍛煉自己的presentationskill吧。最最起碼,把妹也用得著。


6、盡量多幫助實驗室裏的每一位成員。


生物醫藥行業不僅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而且非常接近流水線生產的形式。不是說日本那種每個研究生負責一項技術然後真的以流水線形式生產論文,而是說這個 領域內的技能種類實在是太多了,一個人不可能精通所有的技能,大家互幫互助是團隊存在之最重要的意義。


光說實驗領域,怎麽著也能數出至少一百種,比如分子克隆(這其中的倒平板、轉化、塗板、挑克隆、抽質粒、酶切、連接等步驟已經打包了,否則能數出上千種 吧),PCR,Western,Southern,CoIP,流式細胞,共聚焦顯微鏡,顯微注射,動物解剖,血塗片製作和血象觀察統計,實驗動物的各種注 射(尾靜脈,腹腔,皮下等等),各種生理指標的觀測,實在是太繁雜了。像瓊脂糖凝膠電泳,SDS-PAGE這種天天做的事情已經都不能列為技能了,這都成 本能了。


每個實驗室可能用得到的就得有幾十種,而每個人在博士階段可能用得到十幾種。如果想要在每一種技能上都成為專家,估計可以讀一輩子的博士了。所以大家互幫 互助,各自多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大家都做不了就求助於樓上樓下其他實驗室的兄弟姐妹們。


大家都是失足青年,抱起團來特別有愛。在實驗技能之外還有文字技能呢,比如我就經常幫人家修改論文,換取別人幫助我一起做實驗。一定要記住,試圖靠一己之 力完成勞動密集型專業的博士學業,除非你稟賦異於常人,否則幾乎是不可能的。


五、在美國讀博士


在這個係列的最後,我想就我在美國做學術民工的所見所聞,談談在國外生物醫藥領域讀博士的情況。我在那邊時間不長,也不是拿學位的性質,所以描述未必準 確,還請在美國讀博士的朋友們補充指正。另外,歐洲和澳洲的情況我不了解,請相應的朋友們幫忙補充,謝謝。


首先要岔開了說下目前在中國讀博士的現狀。


在中國讀博士,實在是不得已的下下策,除非能進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這類體製接近國外研究機構的異類,那還稍好一些。如果我本科時的數學物理等公共課能 不掛掉那麽多,憑專業課成績和GT分數早就出國讀博士了,也就不會有那麽多曲曲折折。


中國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對博士畢業條件的規定實在是荒唐。雖然在前文中我說過,因為國情不同,如果在我國也像美國那樣對博士畢業條件不作硬性規定,而由 答辯委員會對博士學習期間,實際所受學術訓練的質和量,以及學生實際學術水平進行考察來決定(我在美國就見過沒有第一作者SCI論文而畢業的哈佛生物學博 士來應聘博士後)。那樣的話,先不說國內大部分導師有沒有這種考察能力,此製度本身必然導致更大範圍內更嚴重的學術腐敗。


但並不是說除了這種當前情況下最合理的方式,就不可以有其它輔助方式。以其為單一標準,比如交大規定理工科博士必須發表影響因子總和大於三分的至少兩篇文 章,這種強奸學術的規定,逼迫學生要麽抓住狗熊將其痛打一頓讓它承認自己是兔子,要麽就盡量規避風險,盡量在別人走過的老路上試圖挖點殘羹剩飯吃。


因為創新程度越大必然意味著風險越大,意味著出成果所需時間越長。沒有人會願意拿無法順利畢業為賭注,去賭自己可能在創新的領域中作出大成就。隻有我在前文中反複提到的“少數秉賦異於常人而且運氣特別好”的人可以例外。


這種規定,與其賊兄盜弟——高校教師和院所研究員晉升的規定中,關於發表論文質和量的部分一樣,是我所知道的學術規定中最荒謬,危害最大的。它們不僅給博 士生和青年教師施加了無謂的壓力,催生了一大堆在世界範圍內臭名昭著的,印出來隻能當草紙用的中國式SCI/EI論文(包括我自己的在內),而且使我們這 個民族的創新能力受到極大的損害。


昨天排四重奏時我跟Patrick聊天,他是賽諾菲中國(製藥)的部門總監。他說據他在曾經工作和生活的幾個地方——美國,法國,日本和中國——的觀察,中國科研人員所做的具有真正原創性意義的研究,是最少的。


這種原創性意義不僅不可能用SCI論文數量來衡量,而且SCI論文影響因子和被引用次數也不是準確的標準,因為寫論文的時候盡量引用自己人的論文,不管實 際上是不是真的在文中具有參考意義,這是很自然的。中國人多嘛,所以中國人的論文被引用次數上升很快有此一個原因。


相對地,做出一個成果所需的時間倒是一個更有規律性的標準。CNS(Cell,Nature,Science)上的文章,鮮有在一兩年之內就做出來的,而 那種印出來隻能當草紙用的雜誌,裏麵的文章多是同一個課題組一年能灌好幾篇的水文。一項真正有意義的原創性工作,除非得到上帝賜予的靈感從而一次嚐試就成 功,必然要經曆艱苦的摸索,反複的嚐試,再加上經驗,靈感,日複一日枯燥難耐的工作,才能誕生。


中國的博士培養製度,為啥不允許培植這類珍貴果實的土壤存在?


我們的博士學製一般是三到四年,交大去年才延長到四年,又規定延期不得超過兩年,像我這樣出國交流休過學的,還不能對休學的時間相應給予補償。去掉疲於對 付各種課程(隻有趙立平教授的課是真正有意義的,其它都是枉然浪費時間)而無法投身實驗室的第一年,論文投稿準備答辯的最後一年,隻剩最多四年。


等到導師摸清了學生的特點而給了他合適的課題,學生也鍛煉出了堪用的能力,課題做到能判斷可否繼續下去的程度,又是一到兩年過去了。最後隻剩一兩年時間,想做原創性研究?連失敗一次的機會都沒有。


美國的情況如何呢?


我有兩個表姐都在美國拿了生物學博士,其中一個還在哈佛做過博後,加上我自己做交換生期間的耳聞目見,算是有所了解。


博士讀個七八年,在美國太正常了。在這期間沒有發表第一作者SCI論文的硬性要求,那幹什麽呢?在學術的海洋中暢遊,這才能叫暢遊!一開始就是在多個實驗 室輪轉,尋找到你情我願的最佳組合。然後,甩開胳膊遊泳。這個領域不喜歡,這個課題似乎做不下去,沒關係,隻要老板不太harsh的話,就換一個。發表文 章不是唯一目標,接受從思維方法到具體技術的嚴格訓練才是要務,也正是論文答辯時所要考核的。


美國博士淘汰率不低,所以含金量在全世界最高。美國學生不怕白讀了幾年博士然後還是個學士?這當然有點悲慘,不過美國人讀博士失敗的代價,要比中國人小得多了。在美國,即使開公交車,也可以活得快樂,體麵,有尊嚴。


我的一位朋友在美國讀書期間有個美國室友,家裏坐擁金山銀山,但他偏要學廚師,背井離鄉租房做廚師。因為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做個優秀的廚師。在這樣一個社會,博士畢不了業並不意味著世界末日。


可是在中國就不一樣了。


所以我們這裏博士畢業要求很硬,而達到要求之後,盲審通過,答辯不過是走個過場,順帶教授們聚個會吃個飯。我從來沒聽說過發表論文達到要求,大論文通過盲 審而在答辯現場被槍斃的事情。從而這個儀式也就失去了其作為人類社會中,就學曆而言最高層次的智慧展示和交鋒,這樣的光輝和神聖色彩。


對於有足夠才幹和機遇的人來說,出國讀博士是不二選擇。之前的文章隻是寫給那些已經在國內上船或者因為各種原因以後還是要在國內上船的人看的。那麽,在美國讀博士要注意什麽呢?


一、千萬避開三種導師:中國人,女人,AP(AssistantProfessor,剛取得教職的人,最低的職稱)。


中國老板往往擅長欺負自己的同胞,而且自己也是幹活不要命,所以學生也不得不賣命幹活,這是出名的。我們讀書是為了鍛煉和完善自己,不是去賣命的。


女人呢,做到教授,尤其學術光環閃亮的,跟普通的賢妻良母幾乎必有本質區別,這是不言而喻的。科研能力強的女導師,有好多都不婚,結了婚而家庭幸福的也很少。自己的家庭都不幸福,做她的學生能幸福?


至於AP呢,剛拿到教職建立實驗室,急於出成果,各方麵條件又有限,一個學生幹兩三個人的事情。實驗室規模又小,成天盯在學生屁股後麵。


我在美國短期呆過的兩個實驗室,第一位老板是已經拿到終身教職的中國人,但也是在學術圈裏已經是一流大牛,而自覺自願每天朝八晚二到晚三(就是第二 天……)在實驗室,年中無休的特殊人才;第二位則集中國人,女人,AP三項於一身。於是,我那暗無天日的生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無數前輩們用血淚買來的教訓,可不止我這孤立的兩個例子,絕對是有統計學意義的。弟妹們切記,切記!


不是說這三類人當中沒有正常一點的,隻是要冒太大風險才可能找到,何必呢?斯斯文文,閃耀著人性光芒的歐美學術大牛,一抓一大把。他們實驗室裏麵貼的不是 Rules&RegulationsandProtocols,而是labpartyandtour的歡樂照,晚上和周末不會像中國老板的實驗室 那樣總是晃動著人影,門口卻掛著比中國實驗室更多的CNS文章。不像我這樣被直送地獄而有選擇之自由的朋友們,你們選哪種?順便說句,碰到印度老板也要繞 道走,原因和中國老板差不多。


二、HardWorking。


這還是必須的。雖然我們去國外留學,不是用嚴重損害健康的代價去換取什麽,不是為了在一堆中國人之間沒日沒夜沒假期做幾年實驗,就和在國內沒什麽本質區別。但畢竟也不是出去度假的。


在美國做科研,軟硬件條件確實好,但這不意味著你可以有絲毫的鬆懈。除了像愛因斯坦那種天才,拍拍腦袋演算幾張草稿紙就可以創造一個新理論,大部分人做科研即使運氣再好,也離不開非常勤奮的工作。


基本上,在勞動密集型領域讀博士,想每天晚上都窩在家裏,周末總能正常享受,屬於癡心妄想。用功當然也得講究方法和策略,不過樓主作為一個在錯的船上無甚 成就的家夥,在這些方麵提不出什麽建議。隻是告訴大家,在國外一樣要過不是正常人的日子。


三、多交外國朋友。


這裏麵有兩層含義:一是生活上的朋友。


在美國這樣一個大部分人口都是信徒的基督教國家,我所遇到過的大部分老美確實比較善良,易於交往。初來乍到,當地的朋友所能給你的幫助和安慰非常重要。我 在那裏認識了學校樂團一對老夫婦,在那裏他們就是我的美國父母,很多難關是他們提供幫助才度過的。五年來我們一直還保持通信。同齡人中也有很多非常 nice的。


回憶起來,當時認識的中國人中甚至沒一個記得起名字的,而外國朋友依然可以隨口叫出一打名字。並不是我崇洋媚外,中國人之間,尤其不知道為什麽在國外的中 國人之間,缺少美國人那種單純,直率和真誠。我所在的小城市位於中部地區,民風淳樸,東西海岸大城市不太一樣。但不管怎麽說,即使隻是出於在這幾年中多些 玩伴,困難時多得到些幫助和安慰的功利性目的,多結交一些來自不同文化的朋友沒有壞處。


第二層含義,多到其它實驗室串門,多搭訕歐美學生。


他們在科研方麵的思維方式,看問題的方法等等,很有益處。具體的知識和技能都是浮雲,而自主學習的能力,科學的質疑精神和創新精神等等,才是博士學業真正 帶給人的學術方麵的財富。從小在應試教育的泥坑裏摸爬滾打長大的中國人,不利用出國學習的機會補補自己的短板,豈不可惜?不用說了解異國文化,拓寬自己視 野等這些非學術範疇的好處了。


四、多參加學術活動。


歐美國家的學術活動通常免費提供不少好吃的,上麵的人講PPT下麵的人哢哢開易拉罐嚼bengal並不奇怪。不過這當然不是重點。我覺得美國學術界相對中國來說,最大的優點不在硬件設備,而在於參加不完的高質量學術活動。


不像國內一些什麽博士生論壇之類搞得形式大於實際意義,美國學術機構中 的seminar,以我所參加過的而言,那種大家勤於思考踴躍討論的氛圍,在國內幾乎找不到。更不要說從早開到晚的講座,大師雲集。就我所在那個小城市的 研究所,短短幾個月內,生物醫藥領域的諾貝爾獎得主就來過好幾個了,我在交大十幾年都沒見過那麽多生物醫藥領域諾貝爾獎得主。


關於在國外讀博士的Tips,就先說到這裏了。


六、結語——關於事業


很多人說,科學和藝術在較高層次上是相通的。在下不才,在科學領域隻能仰望那“較高層次”,無法與自己在藝術領域的感悟“相通”。但是,在一部奧斯卡最佳 紀錄片From Maoto Mozart中,在猶太裔美國小提琴大師斯特恩訪華時所說的幾段話中,我找到了這種溝通藝術和科學的橋梁。


Being a musician is not a profession.It’s not just a job,and it’s not something  occasional.It is the totality of your life,and your DEVOTION to something in which you BELIEVE PROFOUNDLY.And you have to BELIEVE in order to make other people BELIEVE.


Unless you feel that you will live with music,that music can say more than words,that music cay mean more,that without music we are NOT ALIVE.You don’t feel all that,don’t be a musician.


Everytime you take up the instrument,you are making a statement,YOUR statement.Andit must be the statement of  FAITH,that you believe this is the way you WANT to speak,not the way you are REQUIRED.


在前兩條中,隻要簡單地把music換成science,把musician換成scientist,然後去掉關於音樂與語言之間的比較,那直接就是對希 望從事科研事業的人所說的金玉良言。第三條,大師說的是中國音樂教育體係的弊端:不重視學生內心的WANT而REQUIRE他們去make a statement。這原話移到中國的學術圈,又有什麽問題!


仔細看看第一條吧。若要從事科研事業,除非你覺得科研對你來說並不僅僅是一份混飯吃的職業,不僅僅是偶爾為之的工作,是你生命中的全部,你離開了科研就沒 法活下去。如果不滿足這些條件,那還是算了,去企業做研發吧,那裏有上下班的概念,下了班有自己的生活。而大學和科研院所裏是沒有上下班概念的——not occasional。我遇到過的兩位導師就是這種“離開了科研就沒法活下去”的人,科學界最傑出的基本上就是這一類人。


然後,科研要是你的信仰。人可以是有神論者也可以是無神論者,但最好是有信仰者。若要從事科研事業而不是科研工作,最好信仰科學本身。信仰它能夠帶給人類 的一切力量。如果像我這樣漸漸地懷疑科學的力量之界限究竟有多大,開始相信有些東西是以人類的知識、工具、智慧和力量所永遠無法企及的,是神秘和不應當為 人類所觸動的,那還是不要搞自然科學了。你都不相信自己搞的東西會具有over whelming power,那你搞個毛線?就像你作為領導說I have an idea,但你又說but I am not sure how many people would say yestoit.


最後一條,如果你在讀本科和碩士的時候,覺得自己寫到論文裏的東西是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bull shit,是你被畢業發表論文的要求REQUIRE要寫的而不是你發自內心WANT寫的,那還是趁早下船吧。如果此時你的博士學業也就剛剛開始,那下船還 來得及,或者趕緊把畢業後的目標從科研機構轉向企業,那也好多做準備。


其實,真要做一份事業,不管是哪個領域的,不管形式上是不是一份工作(經營一個家庭,教育一個孩子,完善自己的心智,何嚐不是一份需要投入無限精力,沒有 上下班概念,持續終生,並可能帶來巨大回報的事業!),怎能少得了devotion,怎能不是your DEVOTION to something in which you BELIEVE PROFOUNDLY?要做一份事業,你怎能像隻做一份工作的凡人一樣,計較加班工資,盤算如何最大程度地用好年假,每天隻想著快點完成任務回家哄老婆抱 孩子?


有時候我們這些科研領域的門外漢看那些全身心撲在實驗室的大牛,覺得敬佩而又困惑,為啥這些人好像對基本的精神和物質生活無欲無求,為啥這些人會自覺自願加班加點又多拿不到一分錢。


實際上,對於離開了科研就無法活下去的人來說,實驗室這一方天地就是他整個的精神和物質生活之界限,而家隻是個回去睡覺的地方(我的一位導師親口這樣說 的)。在實驗室裏,他感到無比的滿足,安寧和幸福,他在此實現他的價值。


我們無法理解,但實際上,我們當中很多人會在另外一方天地中找到全部這些財富。比如對我來說,任何我能聽到音樂,能拉琴,能碼字的地方,就能夠給我滿足, 安寧和幸福,能夠實現我的價值。隻不過我沒有偏執到覺得這些就是我整個的精神和物質生活之界限,我覺得家絕不僅僅是個回去睡覺的地方。


所以,其實還是不要把這些人稱為geek了。為全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最大貢獻的人群當中,就有這些犧牲了正常人很多難以割舍的東西而DEVOTE到科學中的偉人。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這樣的偉人。當我們麵臨升學的選擇,不妨捫心自問,我能達到前兩句話中所提的要求嗎?或者說,我心中有沒有另外兩個詞可以取代 science和scientist?如果science和scientist被取代得毫無疑義,那如果你還年輕,還有機會,那就勇敢地遵從自己內心的渴 求吧!


有一句話永遠是對的:隻要你在做的是一份事業而不隻是工作,不管它本身給你帶來的收入可能多微博,不管在世俗的眼光中這如何算不上一份體麵的工作,從你開始從事這份事業的那一天起,你已經成功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