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你是準備替黨說話,還是準備替老百姓說話?副局長卻向記者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2009-06-18 16:31:20) 下一個
事件回放:河南鄭州市須水鎮西崗村原本被劃撥為建設經濟適用房的土地上,竟然被開發商建起了12幢連體別墅和兩幢樓中樓。日前,記者趕赴鄭州進行了深入調查采訪。當記者要求主管信訪工作的副局長逯軍對於他們出具的信訪處理意見進行解釋時,這位副局長卻向記者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他說:“你是準備替黨說話,還是準備替老百姓說話?”(6月17日中國廣播網) 回應 共 61 則 上海木頭 於1小時前留言 編輯大家早!(1)人們常常會想到外蒙古問題,認為斯大林在這個問題上對中國有領土野心。其實這是一個誤解。事實是,早在1911年外蒙古就宣布實行自治,當時孫中山並未表示反對。這一點從後來孫中山在1924年1月20日歡迎國民黨各省代表及蒙古代表的演說裡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說,“外蒙古到民國以來脫離中國,內政是修明的,在陸軍一方麵也練了很多的騎兵,所以他們現在便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孫中山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頁)十月革命後,外蒙古於1921年3月1日成立蒙古人民黨(後改稱人民革命黨)。 1924年1月,蒙古派代表巴先生到廣州見孫中山,想使“蒙古再同中國聯合,造成一個大中華民國。”孫中山說,“由此可見主義大過武力。用主義來建國,萬萬裏都是來朝的;用武力來征服人,近在咫尺都是反叛的。”(同上)1924年5月,中蘇簽訂《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規定:“蘇聯政府承認外蒙為完全中華民國之一部分,及尊重在該領土內中國之主權。”(見《各國概況》上冊,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0頁)不過實際上,無論是北洋軍閥政府還是後來的國民黨政府,由於忙於軍閥混戰和剿共內戰,他們並沒有行使這個主權,其統治根本未及外蒙古。二戰期間雅爾塔協定規定蒙古現狀“須予維持”,1946年1月國民黨政府承認外蒙獨立。客觀地說,當時蘇聯社會主義是令人嚮往的,而國民黨統治的中國則是一副衰微破敗的景象,毫無吸引力可言,外蒙在當時條件下選擇社會主義的前途,走上獨立的道路,應該說是進步的,我們顯然不應該用狹隘民族主義的眼光來看這個問題。問題還在於,外蒙古早已是一個獨立的民族國家,它並沒有併入蘇聯的版圖,怎麼和斯大林的領土野心聯繫在一起呢?這裡,我還想提供一個反證。新疆軍閥盛世才在新疆實行親蘇、反帝政策,曾於1933年和1941年兩次向蘇聯提出要把新疆變成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但是,斯大林都沒有同意。莫洛托夫曾公開聲明:“蘇聯認為奪取外國領土是同它的政策不相容的,它絕對維護包括新疆在內的中國全部領土的獨立、完整和主權。”(轉引自黃南生:《斯大林、毛澤東與蔣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27頁)當然,蘇聯在支持和援助中國的過程中根據平等和互利的原則獲得某些利益也是正常的,這和領土野心是性質不同的兩回事。http://www.wyzxsx.com/zazhi/no.90.htm (2)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描述的那種稀有性、衝擊性、不可能預測性的“黑天鵝”,並不最可怕。最可怕的場景是,歷史醒目地標記前麵是黑暗,人人都清楚自己不能掉進黑暗,但每個人都打好行裝、整齊地排好隊走向黑暗。 沒有人比芝加哥大學教授、國際安全政策項目主任約翰·米爾斯海默更準確地理解這一點的恐怖。以《大國政治的悲劇》一書躋身全球國際關係頂尖學者之列的米氏,在2006年3月與史蒂芬·沃爾特發表了令美國朝野震驚的研究報告《以色列遊說集團和美國外交政策》。約翰·米爾斯海默認為,過去幾十年來,美國中東政策的中心點是美以特殊關係,而不是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中東政策的動力幾乎完全取決於美國國內政治因素、尤其以色列遊說集團的活動,它擁有無與倫比的力量,操控著美國的政治體係”。 “以色列遊說集團的影響不僅限於美國對以色列的經濟援助,它們一直在努力塑造美國的中東政策,維持美國對以色列反對巴勒斯坦政策的支持是以色列遊說集團的核心目標,是推動2003年美國攻打伊拉克的關鍵因素。”在米氏看來,這導緻美國麵臨的恐怖主義危險急劇上升,使美國實際上成為以色列擴展被佔領土的幫兇,“美國國家利益完全被一小撮人脅迫了,毫無疑問最後的政策將我們的遠大理想變成了一場噩夢。” 不過,與華爾街利益集團相比,以色列遊說集團不過是“小巫見大巫”。過去的20年,以高盛公司的“套利大師”羅伯特·魯賓進入克林頓政府掌管財政大權為標誌,華爾街勢力從商業社會全麵進入了政治社會,完成了權錢的完美交易。 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以新自由主義為幌子,魯賓、格林斯潘、保爾森目標一致地連續作戰,徹底拆除了因大蕭條教訓而建立的對金融業過度投機的懲罰性律條。如果說以色列遊說集團還隻是把美國的對外政策引進了“死胡同”,華爾街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後幾乎將美國和它的霸權地位賭光。 即使現在奧巴馬政府不得不打掃“華爾街垃圾”的時刻,保爾森的得意弟子、現任財政部長蓋特納仍然堅持動用納稅人的錢來購買美國銀行業賬上的毒資產。 “唯一不同的是,老師的提議是讓政府直接買下毒資產,學生則是讓政府借錢給私人投資者購買。”保羅·克魯格曼非常不理解為什麼又是華爾街的人監管華爾街的違法亂紀,“無論如何,這都不過是用一種拐彎抹角、喬裝打扮的方式繼續為華爾街的損失進行補貼。” 類似的故事同樣發生在中國。當決策層將自己的遠見卓識精髓為“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指導方針後,這項得到絕大多數人讚同和支持的應對危機戰略,卻在一步步的執行中簡化為“保增長”,進而在經濟大幅衰退的重壓下變形為“投資競賽”。 “政策扭曲已經越來越嚴重。”上述中央黨校教授分析說,當收入下降、就業困難加劇、社會矛盾緊張同時浮現出來後,對經濟復甦的耐心已經大大降低,頂不住“保穩定”壓力的各級政府和部門,更加動搖了經濟結構調整和改革的決心,“不顧科學發展觀地在投資上大幹快上”。 5月11日,《商務周刊》從發改委一位政策諮詢人士處了解到,鐵路投資的“大躍進”已經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借保增長“東風”,鐵道部啟動了總投資規模5 萬億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要到2020年建成12萬公裏以上鐵路,2009年全年投入7000億元。比如,為了加大投資,鐵道部調整“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將即將動工的蘭新高速鐵路和已經動工的貴廣高速鐵路,時速由原來規劃的200公裏提高到350公裏。這意味著,為分別節省4小時和2小時行程,項目造價將翻一番。 “上千億投資對屬於低收入水平的西部地區當地城鄉居民而言,一定是高昂的票價,而且將撤走大量原本能給地方鄉鎮聚集經濟活動的小車站,加劇農村蕭條,其真正的實惠,值得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他認為最嚴重的問題是,“這種偏重於大動脈建設而忽視毛細血管的交通投資思路,不但難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而且對交通運輸體係本身還會造成更嚴重的結構失調。” 1848年2月,卡爾·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寫到:“在危機期間,發生一種在過去一切時代看來都好像是荒唐現象的社會瘟疫,即生產過剩的瘟疫。”事實上,目前的危機對中國而言,就是生產過剩。 2004年以來的5年,雖然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年均高達25.4%,年均投資率51%,但銀行存差仍然從2004年的6.4萬億元飆升到2008年的15.8萬億元,說明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儲蓄大於投資的格局不但未有所改變,而且持續加重。 同時,按照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基尼係數由改革之初的0.2上升到2006年的0.47,這個收入分配差距已超過了發達國家水平,說明在貧富差距擴大的背景下,內需啟動源動力— —消費不足的局麵一時難以改變,使得我國不僅難以出現全麵供給不足,反而已經存在全麵生產過剩的基礎。 據十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陸百甫介紹,預計2010年我國鋼鐵產業剩餘產能約2.5億噸,煤炭行業潛在產能過剩將達4億噸,電力行業目前已經出現明顯過剩,水泥行業在2005年產能過剩率就已達20%左右,紡織行業主要依賴大量出口維持產需基本平衡,汽車行業目前生產能力已超過實際需求300萬輛…… 按照默裏·羅斯巴德的解釋,大蕭條就是淘汰過剩和無效產能的過程。而中央政策中的“擴內需、調結構”,也正是順應這種經濟規律消除脂肪增強肌肉的行動。但“保增長”壓倒一切的局麵下,種下的“龍種”,卻收穫了更多投資、更多過剩的“跳蚤”。 近日,有媒體報導,“4萬億信貸資金正流入產能過剩行業”。對此,上述發改委研究人士認為這是完全可能的事情,“地方利益、部門利益、壟斷利益等等隱形的利益集團早已形成了自己的路徑依賴。過去30年,既得利益的不斷坐大是目前結構調整體製改革難以推進的根本障礙,這種背景下,投資更容易進入產能過剩的行業。” 在他看來,當前情勢已經越來越危險:“我們要分析什麼是長痛和短痛?什麼是我們的根本目標和戰術動作?顯然,當前我國經濟最大的問題就是消費短板待補、產業結構失衡、改革推進遲緩和社保不健全。隻有利用危機的倒逼機製,堅定信心改革調整上述問題,才能以短痛換取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才是我們當前經濟工作的根本目標。” 危機不僅在考驗人類對恐懼和苦難的承受力,更是檢驗一國領袖偉大抑或平庸的鏡鑑 “如果決策者因為怕一時的疼痛,或者為了數字增長目標而難下決心或政策動搖,繼續用盲目投資打氣壯膽,”他警告說,“最後的結果可能是,未來需要付出遠超過中國國力和社會可以承受的代價和痛苦。” 附文: “最悲觀的預測:全球滯脹” ——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秘書長張明 ISM製造業指數(936.853,-9.30,-0.98%)、PMI採購經理指數以及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等種種數據表明,美國經濟“急劇下滑”的勢頭正在減緩,我們有望在年末看到一個出現復甦跡象的美國經濟,從而看到全球從這場經濟危機的陰影走出的可能性。 伯南克忙著將此功勞算在美聯儲頭上,後者一直在不遺餘力地維持金融和信貸係統穩定性;奧巴馬則更想將此歸功於自己那總額高達7879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然而,所有人都忘記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無論奧巴馬還是伯南克都沒有正麵回答一個問題:自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裂以來,美國經濟的結構性失衡該如何解決?或許,這才是美國經濟如今深陷泥潭的根本所在。 《商務周刊》:目前這場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將走向何方?在您看來,最壞的結果將會怎樣? 張明:從全球,無論是從美國還是中國這兩個主要經濟體的政策層麵來講,誰都不願意進行結構調整,大家都寄希望於短期的經濟穩定,仍然延續過去的增長模式,這樣的做法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可以說,一旦失衡,矛盾就會爆發,全球經濟調整將會以一種非常突然的方式發生。我們認為,即使本輪經濟調整可能帶來經濟的反彈,中長期內,全球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依然很大。另外,從美國政府目前非常寬鬆的貨幣政策來看,全球存在的通脹危險很大。 我們從以下幾個數據可以看出一些端倪:2008年9月,在雷曼兄弟破產之前,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規模已經達到了8500億美元,去年年底,這個數字上升至2.3萬億美元。如果考慮到今年3月美聯儲直接購買美國國債和機構債的計劃,今年下半年,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規模可能會突破3萬億美金。這一增長,可以說都是負債,基本金卻沒有變化。之所以美國目前看不到通貨膨脹的跡象,關鍵在於金融危機的去槓桿化效應還沒有結束,大量資金還在美國的國債市場上尋求安全的“避風港”,沒有進入風險投資領域。可以說,目前美國的貨幣層數很低,即廣義貨幣和基礎貨幣的比例很低。一旦金融市場穩定,去槓桿化過程結束,這意味著銀行又開始放貸,貨幣層數會突然上升,通縮的壓力會馬上轉變為通脹壓力,這必定會帶來全球性的通脹。我們目前不擔心的是美元對日元和歐元的貶值,更大的擔心來自於美元對大宗商品的貶值。也就是說,美元一旦貶值,油價飆升,通脹壓力隨之也會到來。。。。 http://www.wyzxsx.com/zazhi/no.90.htm烏有之鄉網站。於 09年06月19日 05:15 被修改http://www.funf.tw/Article_Content_id_8106.htm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0/200904/81044.html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0906/90136.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