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留美幼童、在美國生活了50多年的李恩富(Yan Phou Lee),65歲時決定海歸。離境時,海關官員問他是哪國公民。
“很難說”,他答道,“為了成為這個國家的公民,我早早提交了申請文件,但由於《排華法案》及其修正案,我一直沒有得到最後的答複。”
“那你應該還是中國公民吧?”
“可以這樣說,或者也可以說,我是一個沒有國籍的公民。”
李恩富1887年畢業於耶魯大學,是一位作家、演說家、編輯和記者。他先後有過兩位白人妻子和4名兒女。憑借《我在中國的童年》一書,李恩富成為史上首位在美國用英文出版著作的亞裔作家。
在美國的50多年裏,李恩富參與創建了最早的華人學校,向廣大的美國民眾介紹中國及中國文化,四處遊說反對《排華法案》…… 他跌宕的一生,演繹的是一個勇敢聰慧、熱愛西方文明、追求西方理想主義的華人,飽受種族主義傷害的令人唏噓不已的故事。
01
李恩富出生在廣東香山(現名中山),祖父是一所院校的副校長,父親經營婚慶轎子的租賃生意。12歲那年父親去世。當知道自己可以成為“中國留美幼童”(Chinese Educational Mission)時,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有機會出去看世界正是我所向往的“,他後來在回憶錄中如是說。
1873年,12歲的李恩富 (維基百科留美幼童名錄上是13歲),和另外29個孩子,作為第二批中國留美幼童,從上海登船,經橫濱至舊金山,然後乘火車前往馬薩諸塞州的春田(Springfield)市。李恩富曾幽默地描寫那段橫穿美國的火車之旅,“一路向東的旅程中,沒發生什麽事來破壞初乘火車的樂趣——除了搶劫、發動機損壞和工程師被謀殺。”他接著講述了令人膽顫心驚的經曆,諸如裝扮成印第安人的強盜、駭人的槍聲、金磚的被盜,等等。當時的一份報紙曾報道說,那年7月,一個叫Jesse James的家夥在愛荷華州亞代爾(Adair, Iowa)附近搶劫了一列火車,“乘客中有30名前往馬薩諸塞州春田市的中國學生。”這份媒體報道證實了李恩富所述不虛。
李恩富寄宿在春田市一位叫Henry Vaille 的醫生家裏,同時就讀春田公立學校。當他抵達春田火車站時,前來接站的醫生的妻子Sarah摟著他熱情親吻,那是他嬰兒期以後記得的第一個吻。也許李恩富沒有被生母親吻的記憶,但這並不說明生母不愛他。隻是,當他從壓抑、隱忍、含蓄抑或冷漠的環境裏走出來,融入美國社會的第一個瞬間,Sarah這自自然然的擁吻,著實給了少年的他一個不小的震撼。後來他逐漸對基督教產生好奇,1876 年著名福音派傳道牧師Dwight L. Moody在春田市舉行的一係列傳播福音、喚起宗教覺醒的複興活動,對李恩富產生深刻影響,他後來寫道, “我與Moody先生進行了單獨麵談,這次談話堅定了我成為基督徒的決心。”不過,因為害怕被送回中國,他把這決心藏在心底。
李恩富與Sarah一家一直保持著密切關係,後來他用他們的姓 “Vaille”,做了兒子Clarence的中間名(middle name)。
5年後,李恩富轉往康涅狄格州的紐黑文市(New Haven,Connecticut),寄宿於另一個家庭,同時就讀私立中學Hopkins School。1880年,他以年級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並獲得英文寫作的最高獎項,同年秋天,入讀耶魯大學。
僅僅一年後的1881年夏天,清政府斷然終止“中國留美幼童”項目,李恩富被迫離開耶魯。在Hartford火車站,他與寄宿家庭成員及朋友們揮淚告別,然後與其他留美幼童一起向西穿越美國,再乘船返回中國。
“中國留美幼童”項目始於1872年,連續4年每年選派30名平均年齡隻有12歲的男孩,公派赴美留學,1881年項目終止時,這120名幼童至少已經在美生活了6年。回國後,他們感受到了意想不到的冷遇。他們西化的思想、美式的做派、蹩腳的中文,加之有些學生的基督的信仰和無辮的腦袋,凡此種種,令清政府極為不滿。18、19世紀的俄羅斯貴族,一度曾以模仿歐洲為榮,認為接近歐洲就是接近文明,而我大清,自己才是天地之央,其餘都是蠻夷。清政府認為這些海歸不得重用,隻能搞搞技術。李恩富被派往天津海軍學院工作。後來他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們回去後受到的待遇,更像是罪犯,我們被嚴密看守,以防逃跑。”6個月後,李恩富利用休假機會真的逃往香港。
在接下來的一年左右的時間裏,他努力籌措資金準備返美,在此期間,他通過廣州的一個長老會教堂正式成為基督徒。1883年聖誕節那天,他剪掉辮子,然後登上前往紐約的汽船。
02
重返美國後,沒有家人和清政府的財力支持的李恩富,為能回到耶魯繼續讀書而嚐試了各種工作。憑借他的演講和寫作能力,他開始了漫長的向美國觀眾講授中國文化和中國風俗的職業生涯,並在一本名為《Wide Awake》的兒童雜誌找到了一份工作,該雜誌發表了他12篇關於童年的文章。1887年,這些文章被集結成書出版,書名為《我在中國的童年》(《When I was a boy in China》)。李恩富被認為是一位開拓性的亞裔美國作家,他的這部作品,不僅有古色古香的異國情調,因其讀者的廣泛性,在文化交流層麵更有著積極的意義。
1884 年秋,靠演講和寫作收入,李恩富回到耶魯大學讀二年級。1887年畢業時,他以優異成績進入優等生協會(Pundits and Phi Beta Kappa),同時榮獲演講和英文寫作等獎項,並作為畢業生在畢業典禮上發言。
1882年簽署生效的《排華法案》,不僅將華人拒於美國門外,也讓已在美的華人無法入籍,隻能成為永遠的外國人。《排華法案》生效5年後的1887 年, “中國問題” 仍是美國政治中的一個爭論議題。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李恩富在畢業前已經確立了自己作為作家和演說家的地位,他一直致力於溫和、友善地向美國觀眾介紹中國文化風俗,但他的畢業典禮演講卻風格迥異,他痛斥美國的種族主義和對華人的偏見,他為華人移民全力辯護。《Hartford Courant》曾報道說: “來自中國香山的Yan Phou Lee的演講非常精彩,多次被響亮而持久的掌聲打斷,這在畢業典禮演講中並不多見。他非常自由地表達思想,讓聽眾了解到 “中國問題” 中國方麵的敘述,讓耶魯精英及製定政策的政府官員,不得不細心傾聽。” 當時的一位聽眾,1856年耶魯畢業的紐約政治家、後來的參議員 Chauncey Depew ,開玩笑說:“今天早上在中心教堂,我聽了包括 Yan Phou Lee在內的十幾個人的演講,我得出的結論是,華人必須離開,我們無法與他們競爭。”
26 歲的李恩富,畢業典禮一周後,與紐黑文的一位富家女喜結連理,迎來了人生的巔峰——耶魯大學剛剛畢業、秋季將入讀研究生院;新書出版;擁有至愛親朋。
李恩富是如何與24歲的Elizabeth Maude Jerome相識相戀的,記錄並不多,但從中學到大學,李恩富已在紐黑文生活了多年,他們可能在教堂或其他社交場合有過交集。Elizabeth家族的曆史可以追溯到這座城市的創立之初,該家族在當地擁有土地等資產,她是父母唯一幸存的孩子。當時的八卦報紙預估她的遺產將在65,000到100,000美元之間——約合今天的200到300萬美元之間。
婚禮在新娘家舉行。當時是耶魯校董的著名牧師Joseph Twichell主持了儀式,嘉賓包括一群耶魯大學教授和容閎。全國各地的報紙都在報道這樁婚事,報道中有讚美、有好奇,也有低級的挑逗,漫不經心地透露著對華人的嘲諷。這對新人去羅德島州的手表山(Watch Hill, Rhode Island)度蜜月,但報紙報道說,他們縮短了行程,因為“每當出外散步時,他們都會被數百雙好奇的眼睛盯著。”
100 多年後的今天,白人女與亞裔男的組合依然不多,但已不再那麽珍稀,種族之間相互認同相互融合的腳步,藉由勇敢的先驅們的足跡,無論快慢,總還是在向前邁進。
到1889年底,他們有了一女一男兩個孩子,姐姐Jennie和弟弟Gilbert。一年前,李恩富中斷研究生學業,接受了一位耶魯同學在舊金山的家族銀行的職位。Elizabeth曾隨夫短暫移居舊金山,但很快就又回到了紐黑文。1890年,李恩富因病回到紐黑文的家中。就診的醫生委婉地表達說李恩富患有一種永遠無法治愈的性病,並說和李恩富生活在一起,Elizabeth不再安全。
那年5月,Elizabeth以不忠為由起訴離婚,李恩富在信中向牧師Joseph Twichell表示不想在法庭上展示家醜,所以他沒有對訴訟提出任何異議。他對《紐約晚報》說,諸多麻煩的根源,來自憎恨他的嶽母,嶽母視他為“毒瘤”。他們短暫的婚姻,在媒體轟轟烈烈的關注下締結,也在媒體轟轟烈烈的關注下瓦解。離婚後,李恩富和他紐黑文的家幾乎完全斷絕了聯係。Elizabeth恢複使用了婚前的姓氏,兩個孩子隨後也改隨母姓。Elizabeth及家人竭盡全力將父親的痕跡從兩個孩子的生活中抹去,但他們的外貌無法改變,因為外貌,他們被同齡人冷落。“我們經常自己玩兒”,Jennie後來接受采訪時說,“但無論如何,我們對種族、文化事宜比其他人更敏感、更關心。”
弟弟1910 年耶魯大學電氣工程專業畢業,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自願加入美國空軍成為一名中尉,年紀輕輕就在法國上空的空戰中喪生。母親和姐姐親赴法國,將他的靈柩接回紐黑文安葬。
那時耶魯大學還不招女生。姐姐曼荷蓮女子學院(Mount Holyoke College)畢業後,在紐黑文公立圖書館任藝術館員長達35年。除上大學那4年外,她一直陪伴著母親,和母親一起住在紐黑文的家中。1939年母親去世後,她獨自生活在那裏,直到1979年91歲時去世。母親沒有再嫁,她也終身未婚。
那個年代,敢於與華人相戀結婚的白人富家女,應該是寥若晨星吧?Elizabeth應該不是循規蹈矩、唯唯諾諾的庸常女子吧?她也許有著敢做敢為、特立獨行的個性,那麽,她悲戚命運的主導因素,應該歸咎於她自身的個性?還是周遭對她婚姻的不容?或者是李恩富私生活真的不檢點?
03
這起與醜聞相伴的離婚案,讓李恩富進一步感受到了懷疑、歧視與排斥,也讓他失去了過去17年來在紐黑文、在新英格蘭積累起來的根基與人脈。他不得不離開是非之地,在接下來的10餘年間,他東闖西蕩,做過五花八門的工作,無疑,那些懷疑、歧視與排斥一直跟隨著他。
他在紐約主辦過一份主日學期刊;在紐約法庭擔任過口譯員;在特拉華州(Delaware)經營過一個蔬菜農場;有過一家鄉村商店;在1893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做過算命先生(如果一家報紙的報道可信的話);為聖路易斯郵報(St. Louis Post)寫過關於黑幫從事番攤賭博的報道;在北卡羅來納州威爾明頓(Wilmington, North Carolina)的一所華人學校擔任過助理;在南方講過學;在範德比爾特醫學院(Vanderbilt University,Tennessee)短暫上過學;分別在1897年田納西百年博覽會和1899年費城國家出口博覽會上主持過中國展。
李恩富在田納西州遇到了他的第二任妻子Sophie Florence Bolles,他們1897年結婚,婚後育有兩個兒子,Clarence Vaille Lee和Louis Emerson Lee。1904年,他們全家到新澤西州北部定居。
李恩富曾在新澤西州的兩家小鎮報紙擔任編輯,並在唐人街經營家禽生意多年。1920年代,他是《美國銀行家》雜誌(American Banker magazine)的執行編輯。談到這份工作,李恩富在耶魯畢業50年的同學聚會交流文件上寫道,“盡我最大努力使它成為一本好的金融雜誌”,當他1927年回國前辭職時,出版社為表彰他的工作,獎給他一塊名表。
李恩富的第二個婚姻持續了30年。“但這也不能說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婚姻”,他的孫女Penny Winfield說,“奶奶可能不是很賢惠的女人,而爺爺來這裏時年紀太小,雖然他與他的美國寄宿家庭關係密切,但我認為他一直沒有獲得建立親密關係的人際交往能力。”他的曾孫Ben Lee覺得,曾祖可能一直都沒有找到家的感覺。
婚姻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東西,導致婚姻或成功或失敗的因素,可謂五花八門千奇百怪,而他華人的身份,是否與他第一個婚姻一樣,也是一個主要因素呢?
李恩富曾用自嘲的語氣暗示過他對現狀的不滿,也許正是這種不滿,最終導致了他在65歲那年離開家人,隻身海歸,雖然在1894年的采訪中他說過,“至於未來的計劃,我已經學會了不做任何計劃。我的座右銘是,‘不期望,就不失望’”。這個座右銘,表露的是怎樣的無奈!生而為人、人生在世,忙忙碌碌、尋尋覓覓,誰能真正“躺平”去接受“生命是一場虛無”之類的哲學?誰能徹底擺脫“期望”、“失望”之類的情感?於家於國,究竟是怎樣的失望,才能讓在美開枝散葉的他,把花甲之軀,投向當年拚命逃離的土地?那時的那片土地,加之他的年齡,他的回歸,應該不是今天海歸的淘金之舉吧?他兩度義無反顧地去國別親,兩度與白人女子跨族聯姻,他為自己找到了基督信仰,他的回歸,又有多少成分是基於“葉落歸根”的中國傳統觀念?
回國後,他先在廣東教授英語,後來於1931至1937年間在廣州編輯《廣州公報》的英文版。1938年,日軍開始轟炸廣東。1938年3月29日,李恩富最後一次與耶魯同學交流時寫道:“我們這裏發生了戰爭,慘無人道、野蠻、殘酷的戰爭。日本轟炸機每天都會襲擊這座城市——有時一天襲擊3、4次,人們為活命殫精竭慮,無暇顧及其他。”李恩富美國的子女1938年收到他的最後一封信,此後便杳無音訊。家人推測他在轟炸中喪生,但他橫屍何處,一直是個迷。
李恩富,耶魯優秀畢業生,他的生命,由充滿希望的開始,經過一個尷尬、沮喪的過程,最後消失於無影無形。作為一名沒有國籍的公民,究竟何處是他魂靈的安息之地?也許他安息在中美之間、一個華裔美國人既無法完全融入又不能徹底逃離的獨特之域。
附錄:李恩富與第二任妻子的後代
李恩富與第二任妻子Sophie所生的兩個兒子在新澤西州長大。大兒子Clarence畢業於美國海軍學院(位於Annapolis, Maryland)。1920至1930年代,他在太平洋和巴拿馬運河區服役,後來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回到Annapolis,在那裏教授天文導航直至退休。他於 1983 年去世。
小兒子Louis1927年畢業於耶魯大學工程專業,畢業後在紐約長島從事建築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軍服役後,他及家人搬到康涅狄格州的新迦南(New Canaan, Connecticut)定居,後來創辦了自己的建築公司。他於1989年去世。
Clarence和Louis的生活並沒有躲過種族歧視。在Clarence的大學畢業年鑒(yearbook)中,他的昵稱是一個種族汙辱詞。1938年在加州聖地亞哥海軍服役時,他不得不與白人未婚妻Virginia去亞利桑那州注冊結婚,因為當時在加州異族通婚非法;Louis夫婦曾試圖加入新迦南鄉村俱樂部(New Canaan Country Club),但因亞裔身份被拒。
Clarence和妻子育有一子,名為Russell Vaille Lee,2020年去世。
Louis和妻子育有一兒一女,他倆在成長過程中對他們的華裔血統毫不知情。兒子Richard V. Lee耶魯大學1960年本科畢業,1964年醫學院畢業,是布法羅大學醫學院教授、內科專家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School of Medicine and Biomedical Sciences) 。1980年代他隨一個醫學代表團訪問中國,同行的有他的妻子Susan和他們的兒子Matthew和Ben。這次旅行激發了Richard對祖父和“中國留美幼童” 項目的興趣,在他的努力下,2003年李恩富《我在中國的童年》一書再版發行。他還建立了一個交流項目,讓他的醫學院學生去北京短期實習。Richard於2013年去世。女兒Penny Winfield有三個孩子和兩個孫子。
Richard的大兒子Matthew Vaille Lee 1989年畢業於喬治城大學國際關係專業 (Georgetown University,International Relations) ,曾先後任法新社 (Agence France-Presse) 駐柬埔寨金邊分社通訊記者、駐肯尼亞東非分社副社長,目前是美聯社駐國務院記者和外交作家(State Department correspondent and diplomatic writer at Associated Press)。自1999年以來他隨每一位國務卿出訪,從120多個國家報道美國不斷變化的國際事務和外交政策。
Richard的小兒子Ben Lee1992年耶魯大學本科畢業、1999年東亞研究專業碩士畢業,成為家族的第4代耶魯畢業生。他1980年代隨父訪問中國後開始學習中文,本科畢業後通過耶魯的中國項目前往中國教授英語,後又回到耶魯攻讀碩士。他在美國的私立學校任教多年,5年前被聘為上海美國學校浦東校區的高中部校長。
https://yalealumnimagazine.com/articles/5324-yan-phou-lee
本文故事主要來自此文。感謝原作者 Mark Alden Branch 授權編譯使用他的文章及照片。其他照片來自網絡。
2021年7月於Bos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