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zt你所不了解的——清華大學的信仰淵源!

(2018-03-06 10:45:48) 下一個

你所不了解的——清華大學的信仰淵源!
發信站: BBS 未名空間站 (Tue Mar  6 00:25:07 2018, 美東)

2017-08-26 趙征 生命季刊




清華校友信仰見證集(前言)

文/趙征


編者按:本文為趙征姊妹為“清華校友信仰見證集”所寫的前言。正如她文中所述:“
縱觀清華的百年校史,神的真理和恩典從未間斷,仿佛清源活水穿越水木春秋,澆灌眾
多學子的心靈。”從這部見證集中,我們看到了神在清華百年曆史中的奇妙作為。本刊
從今日起,將陸續播發“清華校友信仰見證集”中的美好見證。



前言

呈現在您眼前的這本文集是我們三十位清華校友講述的自己的人生故事,是茫茫人海中
一群普通學子探索人生終極問題的心靈曆程。在中國綿延幾千年的尚學文化裏,我們從
小就別無選擇地踏上了遙遙的治學之路。從小學到大學,過五關、斬六將,來到了清華
大學深造。我們隻知治學好──治學不僅可以成就自己的事業,也可以造福人類。但是
,治學之路的盡頭在哪裏呢?當我們走到人生盡頭時,一生治學的成果可以使我們的心
靈充滿平安和滿足嗎?

與清華同齡的百歲校友楊絳先生曾在回憶錄《我們仨》的結尾發出了一個淒涼的歎息: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
在人世道路上已經走到盡頭了。…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隻是旅途
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清華校友、著名歌手李健依然輕輕詠唱尋找心靈家園的執著:

春風吹不綠所有原野
我蠢動的心卻總不停歇
在希望的田野上
總有成片的迷茫
阻擋雙眼的迷霧
是心穿越的地方

如果您正在尋找心靈的家園,我們這些背景迥異、風格多樣、而又殊途同歸的人生經曆
也許會給您帶來一些啟發。

讓我們從共同摯愛的母校——清華大學談起吧。

清源回溯

如果說,思想是為心靈尋找家園,那麽,大學就應該是讓思想自由翱翔和尋求歸宿的空
間。

一百年前,在綿延千年的皇權統治和獨崇儒術的科舉製度一同轟然崩潰之時,清華園—
—北京西郊的一個荒蕪的皇家園林——迎來了一群獨特的思想者和教育家。他們不僅承
古啟今,而且匯通中西、兼蓄文理。在內憂外擾、兵荒馬亂的年代,把這個學府營造成
為一個獨立自由、脫俗求真、中西融通的思想空間。國學研究院的導師王國維先生在德
國哲學和中國古典文化的對照中,思想中國美學的精髓。陳寅恪先生在西方的世界觀的
影響下,考籍中國曆史。趙元任先生把自然科學的方法引入人文研究。外文係的吳宓先
生以他思想的定力,努力尋找“新”與“舊”、中與西的融合契機。他在清華開設了“
文學與人生”的課程,旨在通過中西文學來研究人生,幫助學生“在自己的靈魂中重建
哲學的真理。”哲學係的創辦者金嶽霖先生在各種主義混戰的年代告誡學生:凡屬所謂
時代精神,掀起一個時代人興奮的,都未必可靠,也未必能持久。持久而可靠的思想乃
是經過自己長久努力思考出來的東西。


清華四大導師:梁啟超、趙元任、王國維、陳寅恪

在清華的藤影荷風的自然環境與中西合璧的學術氛圍裏生活、求學、思想,是一種奇特
的緣分。然而,這個緣分最終能夠給人什麽樣的改變和升華呢?

孔子說治學的終極目的是“明明德,止於至善。”而北宋思想者邵雍則更進一步指出:
“學不際天人,不足以謂之學。”在獨尊儒術兩千年的神州大地,天是可畏而不可知的
,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隻能靠個人自強不息的努力去摸索趨近。當清華作為留美預備學
校降生在古老的京城,不僅有陣陣學術清風開始從西方襲來,形成了一個“中西匯通”
的交點,讓學子們通過理性和科學來探索求知;更有一道曙光從天降臨,開啟了一條全
新的“學際天人”之境界,使人可以通過信仰來承候天啟的真理。

清華的信仰淵源幾乎已經被人遺忘。不少人隻知道清華的四大國學導師和他們自由獨立
的學術精神,卻不知道清華早期的校長和教務長,以及中外教員和學生中有很多信仰耶
穌基督。清華大學雖然不是聖約翰、金陵、輔仁、燕京、協和、齊魯那樣的教會大學,
卻與基督信仰有著深厚的淵源。這個淵源的起點可以追溯到清華第一任校長唐國安先生。




唐國安先生(字介臣)1858年出生於廣東香山縣,是1873年李鴻章的洋務運動中被容閎
選派留美幼童之一[關於唐先生的記載多轉自唐紹明先生所著《清華校長唐國安》(
2016年,清華出版社)一書。]。在美八年,他從寄宿的美國基督徒家庭那裏感受到神
的愛並學習神的真道,生命發生了轉變。1878年,他冒著被遣送回國的危險,接受了基
督信仰,並和24位留美學生創辦了“為促進基督教在中國發展而成立的社團”,簡稱
“興華會”。唐先生作為秘書為興華會憲章作序:

我輩基督會會員,深知上帝之造化,攜我輩脫離黑暗之邦,來到耶穌基督榮光照耀之地
,謹謙恭盛讚我天父之仁慈和善良。實感上帝拯救我輩於世俗,轉變我輩之靈魂、我輩
之生命,以至自己之一切,以服務於上帝之使命與榮光。對此大恩大德,我輩心中充溢
感激之情,一如使徒保羅那樣求告:“主啊!您要我們做什麽?”

值此沉靜時刻,我輩念及我同胞慈愛之靈魂正時時刻刻沉淪在撒但統治之中,並將忍受
永久之痛苦。我輩認清幾乎無法穿透之黑暗正籠罩著我龐大之帝國;亙古以來的迷信思
想蒙蔽著我同胞之心靈;罪過和邪惡泛濫於整片國土達四千年之久。在這樣一堵黑暗、
無知和保守主義之高牆麵前,我輩為數不多之羸弱一群,站立和觀望。我輩應如何詰問
它?肯定不能單靠科學和典籍學習;也不能全靠膂力和心力。在恐懼和憂思中,我輩集
起基督之力量。祂曾將一個國家從徹底腐敗墮落改造成光明而強大,曾將太平洋上野蠻
人改造成今日愛好和平之公民。因此,我輩和基督徒們,願攜起雙手,聯結一心,跪在
主耶穌麵前,祈求賜予我輩以智慧、力量和權力,使之成為安適、勇敢的源泉,此生此
世無論承受何等責任,皆能彼此相互支持。

讓我輩不單單滿足於對上帝之信奉,而應當發揮我輩之影響和勸導,帶領其他同學來到
基督十字架足下,結為一體,成為主的一群。這必將使我輩享有天堂無比之歡樂。一旦
之中的任何人回到自己的祖國,必將給仍處於黑暗之中的同胞帶去並傳播歡欣之救世潮
,帶領他們走上永久和平和幸福之路。

唐先生在回國後躬行“不單單滿足於對上帝之信奉,而應當發揮我輩之影響和勸導”的
心誌,參與管理香港、北京和上海等地的基督教青年會,帶領青年人開展社會服務。他
還通過報刊、辯論和會議的平台推動禁止鴉片貿易,倡導婦女放足,反對西方列強對中
國的割據,呼籲西方宣教士主動放棄條約國的特殊待遇。

唐先生看到中國的希望在於年輕一代中國人的心意的更新,因而致力恢複中斷了28年的
公派赴美留項目。他認為派學生赴美的意義不僅在於接受美國的學校教育,更重要的是
親身感受其以基督信仰為根基的價值觀和文化意識。1909年他參與將庚子賠款用於公派
赴美項目的談判,建立了作為留美預備學校的清華國立高中學堂。同年12月他帶領第一
批47名留學生赴美。這一批留學生裏麵就有後來對清華貢獻巨大、影響深遠的梅貽琦先
生。1912年,唐先生從國外回到北京,重新運作因辛亥革命而關閉半年的清華學堂,並
改名為清華學校,任第一任校長。據當時的學生回憶,唐校長待人非常誠懇,辦事非常
熱心,視學生如子弟,看同事如朋友。唐校長為老師和學生設立了很高的道德要求,認
為這是培養一個全麵人才的開端。

唐校長在為清華學堂選聘教員時看重的不僅是學識能力,更是信仰素質。他委托基督教
青年會從美國選聘了十七位美國基督徒教師來清華任教。其中,曆史係教授麻倫(
Carroll Brown Malone )在1915年向清華的基督徒發起募捐,購得海澱鎮一處房產,
修建了一個小禮拜堂,後來逐漸發展為今天的海澱基督教堂。清華的第一任教務長張伯
苓先生也是基督徒。有基督信仰的校領導和中外教師給校園裏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曾在
清華任教的林語堂先生在其回憶錄《信仰之旅》中記載了一位五十歲的美國老師把基督
信仰的溫暖大光帶進一位蘇州籍教師孟君的心靈:

這位美國女士活出了基督徒的愛的美德。她教孟君學習《聖經》,而《聖經》最終贏得
了他。這是一個和他曾知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孟君成長於一個非常嚴苛的孔儒家庭
背景,那是一個負責任、守紀律及強調道德訓練的世界。他不能不感到那個在他麵前展
開的、以基督信仰的律取代了嚴格的儒家生活方式的新世界的溫暖。

為了促進學生對終極天理的追求,清華校方采取耶魯和聖約翰大學的模式,為學生搭建
了豐富多樣的探討思想的平台,比如演講辯論俱樂部、學生報紙、暑假福音營、和校園
查經班。清華的基督教青年會成立於1912年,當時會員約占全校學生的半數。在北京的
基督青年會中,清華的學生占了一半之多,成為北京基督青年會中最活躍的分支。為了
宣揚基督信仰的道理並幫助學生提高英文閱讀能力,基督教青年會組織了許多課外查經
班,每班不超過十人,每周一兩次,讀英文版《聖經》。學生都是自願參加,由中外教
師擔任指導。社會學家吳澤霖教授和潘光旦教授回憶說,他們都曾參加過梅貽琦先生所
指導的查經班。林語堂先生也教過這樣的查經班。

1913年,唐校長鞠躬盡瘁,英年早逝。18年後,唐校長派送的第一批赴美留學生中的梅
貽琦先生成為了清華曆史上任職最久、影響最深遠的校長。在清華的百年曆史中,梅貽
琦作校長的時間占了17年(1931至1948)。在梅校長的任期內,雖然中國內亂外擾,民
不聊生,但是清華卻經曆了它百年曆史上的黃金時期,從一個單純的留美預備學校,發
展成了大師聚集、思想自由、中西合璧、文理匯通的綜合大學。論及梅校長對清華的貢
獻,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清華之所以為清華,很大程度是因為他的領導。梅校長對清華
的感情和緣分也溢於言表:“琦自1909年,應母校第一次留美考試,被派赴美,自此,
即與清華發生關係,受清華多方培植。三十二年來,從未間斷。以為‘生斯長斯,吾愛
吾廬’之喻,琦於清華,正複如此。”



梅貽琦先生(字月涵)1889年生於天津,曾在張伯苓先生創辦的中學求學。1909年,梅
先生考取首批清華的庚款留學的機會。在美期間,他參加了基督青年會的夏令營,並找
到了心靈的歸屬,成為了基督徒。此後,他積極參與學校的基督青年會,和中國學生的
基督徒聚會。在大學畢業時擔任了全美中國學生基督徒協會的財務總管。1914年,梅先
生獲得電機工程學士,畢業回國。是年10月,他被聘為天津基督青年會幹事。1915回清
華教書。1918年,梅先生主持基督青年會在圓明園遺址舉行的特別會議。1921年,他再
度赴美進修,獲碩士學位。回國前,梅先生遍遊歐美,著重考察各地的基督青年會的運
作方式和精神追求。因著他的公信力和親和力,1926年,沒有博士學位的梅先生在博士
雲集的清華被選為教務長,並於1931年出任清華校長。

作為一位基督徒教育家,耶穌基督提倡的“非以役人,乃役於人”[ 這句話是基督教青
年會的核心價值,出自《聖經》中馬可福音第10章,45節:“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
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並要舍命,作多人的贖價。”]的精神貫穿於梅貽琦一生服
務清華的努力之中。在校長的職位上,他遵循《聖經》中“誰願意為首,就必作眾人的
仆人[ 出自《聖經》中馬可福音第10章,44節。]”的教導,逆襲了幾千年來儒家傳統
中上尊下卑的權力秩序,把校長的職位看成“就是給教授搬搬椅子,端端茶水的”仆人
。梅校長上任後做出了一個讓人費解的舉動:在行政上主動削弱自己作為校長的權利,
並放棄校長的特權,家裏工人的工資由自己付,電話費亦自己來付,連學校供應的燃煤
也不要。可當遇到他認為應當為清華學校花錢的地方則出手非常大方。他認為:“清華
有點兒錢,要用在圖書、儀器、請教授上。”正是因為梅校長作風謙和、甘居幕後、扶
持員工、民主公正,清華才得以吸引了當時很多大師來任教,使得清華在極短的時間內
由一個留美預備學校一舉躍為全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

梅校長不看重大樓而看重大師。而他所定義的“大師”不僅是學問好,更是要在道德上
堪稱楷模。他說:老師不但要“以己之專長之特科知識為明晰講授”,而且要為學生的
“自謀修養、意誌鍛煉和情緒裁節”樹立榜樣。

梅校長把建立多元化的大師團隊、維護思想和學術的自由、及民主治校作為辦學的靈魂
。他主張大學教育應有獨立於政治的自由,教授和學生應有學術、思想、和信仰的自由
。而這種教育管理思想是來自於他的基督信仰。在抗日戰爭期間,內憂外患空前,“華
北之大已容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清華被迫搬遷。但是,由梅校長承擔主要管理責任
的西南聯大卻成為了中國教育史的鼎盛豐碑。受益於梅校長的公平民主的管理和在各種
勢力之間的竭力斡旋,西南聯大實現了三校融合、大師雲集,為中國守住了一方學術綠
洲,使學生們獲得了卓越的教育。當時在哲學係念書的殷海光先生曾這樣描述他在西南
聯大的求學感受:“從保守到維新,從全盤西化到本位文化,從歐洲思想到孔孟思想,
從甲骨文到英文,從唐詩到十四行詩,從楚辭到莎士比亞,從老莊到休謨,形形色色,
好一個文化共同市場。真樂壞了我們那些青年顧客。我們確實受到心靈的鼓舞。校園內
朝氣蓬勃,歌聲洋溢,思想開放,充滿信心。”

西南聯大的老師們也充分地享受了治學的自由和治校的民主。據說,哲學係的兩位教授
,馮友蘭和金嶽霖在路上相遇,金嶽霖問:“芝生[ 馮友蘭的字],到什麽境界了?”
馮友蘭答:“到了天地境界了。”[ 馮友蘭提出人生四個境界:自然、功利、道德、天
地。吳宓沿襲了黑格爾的思想,把人生分為天、人、物三界:“以天為本,宗教是也”
,“以人為本,道德是也”,“以物為本,所謂物本主義。”]兩人默契一笑,擦身而
過,各自愉快地去授課了。

梅校長不僅重視大師團隊,也努力營造“從遊”式的自由而和諧的教學氛圍。他說:

“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遊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遊也,從遊
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反觀今日師生之關係,直一奏技者與
看客之關係耳,去從遊之義不綦遠哉!”

梅校長看到師生之間的密切關係和老師的身教是啟迪學生心智的重要環節。梅校長以身
作則地顛覆了中國幾千年儒家思想裏的學而優則仕的價值觀和上尊下卑的等級觀念,用
一生的言行舉止實踐基督的精神,為學生們做出了最好的仆人式領導的表率,激勵學生
們勇於作平凡人,奉獻自己、服務他人。

梅校長於1962年5月19日病逝於台灣,他將自己近50年的人生默默的奉獻給了清華。他
一生留給清華最寶貴的禮物,不僅是一套英明的治學思想,更是一個平凡而高尚的人格
榜樣和從他的信仰結出的柔和謙卑、止於至善的果子,可供無數的清華後人從善而遊。

滄桑歲月

在梅校長離開清華不久,代表清華本質的獨立思想、自由精神、文理匯通、中西融合等
核心元素都遭受了顛覆性的打擊。

1952年清華的人文學科被整體截肢,清華效法蘇聯體製,成為純理工大學,從培養文理
匯通人才的學府演化為“培養工程師的搖籃” 。清華也因著意識形態的突變而斷絕了
與西方的學術聯係。甚至連閱讀外文資料都會被當作“走白專道路” 而受批判。連續
的政治運動 (如四清、反右等) 把清華的自由思想和獨立精神掃蕩殆盡。清華汽車係校
友楊繼繩回憶:“1960 年我考上了北京清華大學。一進學校,就參觀清華大學反右派
展覽,進行忠誠教育。接著下鄉勞動五十多天,一方麵接受勞動教育,一方麵開展保衛
‘三麵紅旗’ 的辯論。雖然我們饑腸轆轆,但不懷疑‘三麵紅旗’。清華大學曆來有
很多名教授,但我們隻是從毛澤東的著作中知道聞一多和朱自清,不知道陳寅恪,不知
道吳宓。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書很多,但我們能借到的書,除了工程技術書籍以外,隻有
與共產主義有關的書。”在反右運動之後,思想的嚴冬降臨清華,極左思潮獨霸言論和
思想空間,持有不同意見的老師學生們隻有噤若寒蟬。

1966年5月初,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掀開序幕[ 內容出自《清華大學一百年》(清華
大學出版社)]。當月29日以高幹子弟為主的一群清華附中學生在圓明園成立了全國第
一個紅衛兵組織。進入6月,大字報貼滿了清華校園,大批校領導、教授、輔導員被定
為 “黑幫” ,受到揪鬥,甚至遊街,接受勞改。在抗戰最艱難時期都沒有停課的清華
開始 “停課鬧革命”,並且停止招生。8月24日,清華大學紅衛兵糾集多所中學的紅衛
兵來校搞“紅色恐怖” ,毒打被定為“黑幫分子”的師長和同學 ,並推倒了二校門。
(下圖)1967年5月,在二校門的原址,清華的紅衛兵學生樹立了全國高校中第一個毛澤
東塑像,其它高校爭相效法,唯恐落後。同年7月,文革進入殘酷的武鬥階段,師生派
係之間相互打殺。陳寅恪在廣州飽受摧殘而慘死,吳宓在陝西被辱而落魄。


1969年,三千名清華老師和他們的家屬被發配到位於江西鯉魚州的勞改農場接受改造,
其中至少有七百多人患上血吸蟲病。

1966-1977這十一年之間,對人的狂熱崇拜取代了對上帝的信仰。極左的意識形態的高
壓控製導致了中國曆史和清華校史上的巨大的災難。清華的自由獨立的思想空間徹底崩
潰。戰亂和饑荒都沒能傷害的學術氛圍和思想空間受到了致命打擊。

活水長流

1977年,文革終於結束,高考恢複, 清華重新正式招生。80年代初,隨著意識形態的
鬆動和中美建交,清華又開始向海外公派生和學者。 隨後,自費出國留學的清華學生
人數也開始迅速增長。更多的清華的教授曾在國外留學或訪學。中斷了近半個世紀的中
西交流的景象又複蘇了。清華也重建了人文學科,以期重振當年文理匯通的盛況。很多
學子不僅在清華和海外學習理工人文知識,也象唐國安、梅貽琦校長當年一樣,感受神
的大愛和接受天啟的真理。

我們這二十八位校友的在校時間涵蓋了從1978年開始的近四十年的跨度,縱橫了世界亞
歐美大陸的人生軌跡,更反應了從追求學識和成就到探索終極真理和尋找心靈家園的曆
程。在這個文集裏,您不僅看到一個個學子上下求索、止於至善的追求,更可以看到神
對每個人的奇妙而獨特的帶領。清華學子的身份本沒有什麽可以炫耀的。我們這些校友
聯合寫作自己的人生故事,一方麵為了彰顯神在清華百年曆史中的作為,另一方麵是為
了打破了兩個盛行於世的錯誤認識。

第一個錯誤認識是:隻有不懂科學、缺乏理性思考的人才會信上帝。這個迷思的出發點
是:對神的信仰是唯心、不符合理性、沒有科學根據的。但是,我們的見證可以讓您看
到,即便是在清華這樣的高等學府受過嚴格理工科訓練的人也會信上帝。而且,恰恰是
因為我們對科學的嚴謹探索和對真理的認真追求,才使我們看到宇宙和生命的精美與複
雜,從而更加相信並讚美神的存在與創造。科學史上的眾多的學科鼻祖如牛頓、法拉第
、麥克斯韋、開爾文等都是虔誠的基督徒。信仰上帝不是反理性的,而是符合並超越理
性的。信仰上帝不僅不會阻礙科學的發展,反而促進了科學的發展。

第二個錯誤認識是:人可以憑借自己的聰明才幹、高等教育、顯赫成就來得到幸福滿足
。自古至今,儒家傳統宣揚學而優則仕,激勵無數年輕人奮力求學、出人頭地,從而過
上幸福無憂的生活。但是,我們的經曆可以讓您看到,再聰明能幹的“學霸”也無法解
決自己的罪性所帶來的生命意義的虛空、人際關係的破碎、和身體死亡的絕境。畢業後
,我們努力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專業知識來推動的科技、法律、管理、教育的發展。然而
,這一切的發展雖然能帶來外在世界的繁榮,卻仍不能使人擺脫心靈和身體的絕境。當
我們看到自己生命的絕境並願意轉而回歸上帝的時候,那使我們突破絕境、脫離黑暗的
基督榮光[ 引自唐國安校長起草的興華會憲章序言]就降臨了——“因我們神憐憫的心
腸,叫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裏的人,把我們的腳引到平
安的路上。”(聖經路加福音1章78-79節)曾經在清華教過書的林語堂先生在他六十歲
寫的《信仰之旅》中說:“耶穌的世界是陽光下的世界,我們都願走進這個世界,沐浴
神慈愛威嚴的大光,驅趕我們心靈中的蒙昧,再造一個智慧和豐盛的生命。”他看到其
它人間的哲學和宗教與基督信仰相比之下,就像微弱而短暫的蠟燭。所以,在人生之旅
將近終點的時候,他欣慰地說:“把蠟燭吹滅吧,因為太陽升起來了。” 



縱觀清華的百年校史,神的真理和恩典從未間斷,仿佛清源活水穿越水木春秋,澆灌眾
多學子的心靈。據我們不完全的了解,改革開放以後,清華校友中不僅有千百位基督徒
,而且至少有幾十位作了牧師和傳道人。唐校長寫於140年前的信仰宣言代表了今天基
督徒校友們的心誌:

深知上帝之造化,攜我輩脫離黑暗之邦,來到耶穌基督榮光照耀之地,謹謙恭盛讚我天
父之仁慈和善良。實感上帝拯救我輩於世俗,轉變我輩之靈魂、我輩之生命,以至自己
之一切,以服務於上帝之使命與榮光。

您正在麵對人生困境嗎?您正在尋找心靈的平安和歸屬嗎?願信仰的光通過我們的見證
照亮您的心,願來自神的生命活水使您得到最深的平安和永恒的滿足。

注:
1關於唐先生的記載多轉自唐紹明先生所著《清華校長唐國安》(2016年,清華出版社
)一書。
2這句話是基督教青年會的核心價值,出自《聖經》中馬可福音第10章,45節:“因為
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並要舍命,作多人的贖價”。
3出自《聖經》中馬可福音第10章,44節。
4馮友蘭的字
5馮友蘭提出人生四個境界: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吳宓沿襲了黑格爾的思想,把
人生分為天、人、物三界:“以天為本,宗教是也”, “以人為本,道德是也”,“
以物為本,所謂物本主義”。
6內容出自《清華大學一百年》(清華大學出版社)。
7引自唐國安校長起草的興華會憲章序言。


趙征 1990年清華大學汽車工程係畢業,1995年獲得美國Oklahoma大學機械工程碩士,
2005年獲得美國Michigan大學管理學博士。目前在美國Kansas大學任教,與先生一起參
與校園福音事工。


=============
福音的真義如下,請你仔細閱讀:
1.至真、至善、至美的全能的上帝創造了宇宙萬物;萬物之中唯有人是神按照祂自己的
形像創造的。
2.我們的始祖亞當、夏娃悖逆神,犯罪墮落了;罪因一人進入世界,世人都犯了罪;罪
的結局就是死。人類開始過著悲慘的生活;並且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
3.神愛我們,把祂的獨生子耶穌賜給我們。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世上,祂擔當我們的
罪,代替我們死在十字架上,完成了救贖的工作;死後被埋葬,第三天,神使祂從死裏
複活;祂回到天上,還要再來,施行審判。
4.耶穌基督是人類唯一的救主。我們認罪悔改,歸信耶穌,接受祂作我們的救主和生命
的主,便能與神和好,脫離罪和死,得享永生。

親愛的朋友,今天,神的恩典借著這篇微信臨到了你。神在尋找你,祂在敲叩你的心扉
,祂白白地賜給你恩典。你失去的,隻是罪和死的枷鎖;得到的,卻是一個充滿平安喜
樂的新生命!如果你承認自己是一個罪人,願意信耶穌、接受祂的救恩,請你以心靈和
誠實作這樣的禱告:
親愛的天父,現在我知道你是獨一真神,耶穌基督是人類唯一的救主。我承認自己是一
個罪人,我願意悔改歸信耶穌。求你赦免我的罪,接納我這個罪人作你的兒女。我今天
把自己的生命獻給你,求你引導我前麵的道路,使我從今以後一生為你而活!奉主耶穌
基督的聖名禱告,阿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