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生於60年代
(2013-12-04 14:26:52)
下一個
生於60年代
一批橫跨40歲到49歲的人;
一批有點高傲有點自卑的人;
一批有過崇高理想的人;
一批喜歡懷舊的人;
一批開始祭奠青春的人;
生於60年代,是最後一撥這樣的人:
是最後一批過六一節,必須統一穿著白襯衫、藍長褲的人;
是最後一批玩彈弓鐵環玻璃珠的人;
是最後一批看過黑白小人書的人;
是最後一批看了山口百慧的《血疑》,天天查看自己手臂上有無紅點、擔心自己也得白
血病的人;
是最後一批還曾為費翔意亂情迷,深深同情他白白地擔了大興安嶺火災罪責的人;
是最後一批相信2000年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人;
生於60年代,我們感受了70年代的那種英雄理想主義色彩,但不再盲目;
生於60年代,我們包容了70年代的個性追求,卻並不喧嘩;
生於60年代,我們全程經曆了始於80年代初的改革開放,是理想兼顧現實的一代,也將
會是是痛並快樂著的一代;
生於60年代,我們見證了許多:
台灣校園歌曲來了:鄧麗君小虎隊王傑鄭智化,一首首優美的歌曲耳熟能詳;
香港電影來了:四大天王成龍周潤發,一個個血膽英雄成為偶像;
霹靂舞來了喇叭褲來了;
世界改變著我們,把我們從少年少女變成了人父人母;
生於60年代,我們經曆了許多:
經曆了一代偉人朱毛周的離去;
經曆了四人幫垮台;
經曆了女排三連冠;
經曆了89年學生運動;
經曆了富人越來越多,夢想越來越遠;
於是,60年代的人有了很多無奈:
當我們出生的時候,趕上了三年自然災害,國家經濟正在原始階段;
當我們需要讀書的時候,趕上了始無前列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當我們讀小學的時候,讀大學是不要自己交錢的;
當我們大學時候,上大學不僅不繳費,還有足以維持基本生存的費用和冬衣補助;
我們還沒能工作的時候,工作也是統一分配的;
我們可以工作的時候,撞得頭破血流才勉強找到份餓不死人的工作做;
當我們不能掙錢的時候,房子是單位分配的;
當我們能掙錢的時候,卻發現房子已經買不起了;
當我們需要生育的時候,國家隻讓生一個;
當我們沒有進入股市的時候,傻瓜都在賺錢;
當我們興衝衝地闖進去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成了傻瓜;
當我們教育子女的時候,碰上了會說“外星文”的90後;
當我們需要人照顧的時候,碰上了隻會讓人照顧的90後。
我說:我想買房。結果房價漲了。
我說:我想買車。結果油價漲了。
我說:我想買點肉吃。結果豬價漲了。
於是我說:那我吃方便麵總可以了吧?!結果方便麵也漲價了;
那我隻好成佛,佛祖說:你終於得道了!
一首<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勾起我們許多美好的回憶;
八十年代的新一輩,如今已經成為了中年發福的老一輩;
20多年前我們曾懷想:
20年後,我們的生活不知有多麽的美好;
曾經的美妙夢想,如今早已煙消雲散,又有多少惆悵在心頭?
生於六十年代的人們,現在大的有四十九,小的有四十。
上學都在六十年代末或七十年代初。
當時我們的主課隻有語文和算術兩門,比起現在孩子的重磅“zhayao包”來,輕鬆
多了。
我們學的第一課是“毛主席萬歲”,第二課是“中國共產黨萬歲”,第三課是“兒
童們團結起來,學習做新中國的主人”......
六十年代的人從小就懂得憎愛分明。
在“五七”指示的光輝照耀下,我們背誦著毛主席的教導“學生也是這樣,以學為
主,兼學別樣,既不但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學製要縮短,教育要革
命.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 ?
我們從小就熟知自己的家史,與劉文彩之類的大惡霸不共戴天。我們心靈深處充滿
著對社會主義的無限熱愛,對舊社會的無比痛恨。 ?
那時候學習的榜樣是羅盛教、邱少雲、黃繼光和歐陽海,是劉文學、戴碧蓉、草原
英雄小姐妹這樣的一些英雄人物。 ?
那時候的文化生活極其貧乏。電影隻能看到朝鮮和阿爾巴尼亞的。
記得當時的《賣花姑娘》、《金姬和銀姬的命運》,使得多少善良的中國人流下了
同情的淚水,沒有理由不使我們為生活在社會主義國家而感到自豪,同時也為全世界那
三分之二依然飽受苦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無產者而感到難過和不安。
國產電影自然是以八大樣板戲為主,那精妙的配樂、經典的道白和誇張的舞美,使
人至今仍然難以釋懷。
後來有了《決裂》、《春苗》、《戰洪圖》、《紅雨》等一批帶有強烈左的色彩的
政治電影。
國家大事主要是通過有線廣播和極少數的收音機進行傳播,另外,就是《新聞簡報
》。
每當看到已顯虛弱、蒼老的毛主席無聲地出現在銀幕上會見外賓的時候,我們都情
不自禁地拍著巴掌,為自己心中最紅最紅的紅太陽默默祝福。 ?
生於六十年代的人大都記得難忘的1976年。三顆巨星隕落,一年之中我們同全中國
億萬人民一樣,經曆了三位領袖逝世帶來的無限悲痛,經曆了唐山大地震帶來 的災難
和金色十月的無比喜悅。我們搭起防震棚,在低矮的窩棚裏寫作業;我們為毛主席戴黑
紗,哭得聲嘶力竭;我們舉起標語小紅旗,上街遊行,歡呼打倒王張江 姚…… ?
天亮了,十年浩劫終於結束了。那時候,李光曦演唱的一首《祝酒歌》最能表達這
種喜悅的感情。 ?
高考製度的恢複和科學大會的召開,使成千上萬的知識分子歡欣鼓舞。
郭老那句“科學的春天來到了”,在無數人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華羅庚、陳景潤的事跡激勵著數以萬計的學子們發憤讀書,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和
世紀末把祖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國家刻苦攻關。
“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為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葉帥的一首詩和老一輩
革命家的殷切期望,成為了我們奮發向上的動力。
沒有人不相信我們的國家會在短短的二十年裏,趕超英美等發達國家而躋身世界強
國之列。
在中國當代曆史中,1977年絕對應該被濃濃的寫上一筆。那一年,鄧小平第三次出
山,被曆史地推上了政治舞台。他的複出,昭示著一個新的時代的誕生。 ?
一時間,八塊樣板戲不演了,鏗鏘有力的革命歌曲聽不見了。一批反映文革期間受
害,生離死別和描寫美好愛情的電影誕生了。《海外赤子》、《歸心似箭》、《愛 情
啊你姓什麽》、《瞧這一家子》、《甜蜜的事業》、《小花》、《戴手銬的旅客》、《
等到滿山紅葉時》、《第二次握手》、《紅牡丹》、《廬山戀》等等等等。
有電影,就必然有插曲。那時候的電影插曲實在是美,每每想起或唱起,就心潮起
伏,情緒激蕩,李穀一也成了我們夢中的歌神…… ?
那時候高跟鞋、“飛機頭”、喇叭褲、搖擺舞被普遍視為叛逆和異端。
鄧麗君等港台歌手的所謂靡靡之音還被斥之以黃色歌曲。
那時的文壇出現了一種“傷痕文學”,主要是討伐“十年動亂”對人性的扭曲。文
化藝術又一次地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麵。
國產的《敵營十八年》、日本的《血疑》、《命運》、《排球女將》、英國的《大
西洋底來的人》,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股電視連續劇熱。
美國的《加裏森敢死隊》第一次顛覆了我們對英雄人物的理解。
電影《少林寺》產生的轟動效應,使街上一下子出現了無數個光頭覺遠。
那港台的武打錄像片充斥著一間間低矮簡陋的錄像廳。
單田芳、劉蘭芳的評書《隋唐演義》、《楊家將》、《嶽飛傳》在普及曆史知識的
同時,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那時的一本叫作《武林》的雜誌,創造了全中國期刊訂閱、零售之最。
香港電視連續劇在大陸異常火爆,尤以《霍元甲》、《陳真》、《射雕英雄傳》、
《人在旅途》等為代表。 ?
文化生活的空前繁榮,也帶來了物質生活的改善。
以前憑票、卡供應的自行車、手表、縫紉機“三大件”已不再緊張,人們的著裝也
逐漸從千篇一律的灰、藍、黃而變得亮麗多彩。姑娘出嫁的條件,已成為“三十六條腿
”和雙卡錄音機、雙缸洗衣機和一台黑白電視機了。 ?
生於六十年代的人,也有幸成了最後一批能夠全部看完曆屆“春節文藝晚會”的人
。也正是從那時起,“春晚”便替代新衣、鞭炮,成了我們每年除夕的熱盼。
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奚秀蘭的《阿裏山的姑娘》、費翔的《冬天裏的一把火
》等等,留下了多少難忘的記憶!
董文華的一曲《十五的月亮》,唱響了謳歌最可愛的人,這一新時期最響亮的主旋
律,對越反擊戰激發出來的愛國熱情空前高漲。 ?
…… ?
生於六十年代的人們,如今大都已經步入中年之旅,成了單位和社會的中堅。
往事如過眼煙雲,不同的經曆造就了我們同前人、後人不一樣的思維模式和處世原
則。
回憶過去,並不意味著裹足不前。
回憶過去,會使我們在觀照曆史的同時,尋找出更符合於我們時代特征的精神和境
界,使我們更加為生於六十年代驕傲和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