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讚同關於林彪在九大起就表現出同毛澤東治國理念的根本分歧的分析:林彪主張要停止運動,搞經濟,而毛要“繼續革命”。但沒有指出核心原因:毛隻是把林彪當作搞掉劉少奇一夥的工具,並非真的要讓林接班。而林彪如果真希望穩固自己的接班人地位,當然要國家政治經濟穩定,隻待老毛見馬克思了。 但是,關於林彪是搞改革開放的第一個鄧小平,實在有點牽強。就算林彪是要發展經濟,要堅持發展生產力的觀點,也看不出林彪有任何依靠改革開,放靠市場經濟發展生產與經濟的語句思想的任何證據,恐怕當時在勞動改造的鄧小平也不一定有這樣的認識。林彪當時即使提出要發展生產力,搞經濟建設,恐怕也是在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框架下思維,像蘇聯東歐那樣搞計劃經濟,最多是避免大躍進的愚蠢或者文革的瘋狂,不會想到或者提出對內開放市場對外同西方合作的思路或者方案。 說老實話,鄧小平也不是一下子認識轉變到這樣的程度的。他最基本的思考觸動,應該是兩個方麵:一是“三年困難”之後同劉少奇一起推行三自一包,把人民公社鬆綁,救活了農村與國民經濟,二是重新複出之後見識到了香港台灣新加坡等亞洲四小龍與中國大陸的鮮明對比與巨大反差。同時,中蘇對峙的態勢,讓他認識到對美國友好以及對西方世界開放的可能性以及安全性。 要知道,“市場經濟”這個字眼,幾乎在趙紫陽快下台時,到中共十四大,才羞羞答答地以“公有製為主體,對外開放,集體所有製和個體勞動者所有權為補充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樣的含混冗長累贅字句在中央文件中出現。這不單隻是鄧力群胡喬木等毛左老黨棍的反對阻撓,也包含著鄧小平自己的逐步認識轉變。 如果以林彪曾經打算“發展生產力”來作為改革開放的鼻祖,那提出“抓革命促生產”的周恩來更是鼻鼻祖了。這樣追根溯源,那出訪美國的李鴻章就是近代中國改革開放第一人了。這樣再扯,那就是山頂洞人是中國一切好事的老祖宗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