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事後諸葛說老華(下)

(2006-03-14 17:54:57) 下一個
事後諸葛說老華(下) 歐陽龍門 (七)華國鋒能不能攏住民心? 任何一個明智的政權,都不會不顧民心,都明白“水可 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 任何一個沒有完全喪失理智的政權,都要把民心作為旗 幟打出來。 民心除了可以成為執政的合法基礎以外,還可以加強統 治者執政的自我信心。 爭取民心,常常是政治鬥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樣 的例子在中國和世界的曆史上俯拾皆是。 華國鋒和鄧小平的棋局也不例外。一場文革下來,老毛 可以說是“人心喪盡”,隻是由於昔日威風尚在,人們 還不敢言及老毛,隻好指著“四人幫”這顆桑樹痛罵。 這時要想收拾人心並不困難,人民的期望也不會太高。 華國鋒作為黨的主席,可以說是執黑先行,具有一定的 優勢。 然而,在一些能夠爭取民心的舉措上,鄧小平力主而華 國鋒反對,於是失去人心,例如平反的問題,前麵已經 說過。在這些問題上,華國鋒沒有什麽可抱怨的。 也有一些事情,鄧小平力主,華國鋒也不反對,甚至也 讚成,屬於何樂而不為的事情,但是由於華的因循、遲 鈍,被鄧小平占了先機,例如抬高在文革中被壓低了的 知識分子的地位。更有一些事情,本是整個中央的措施, 而華國鋒失去了作為主席的主導作用,好名聲全歸了鄧 方,例如停止知青下鄉,解決城市青年就業。 現在回過頭去一步一步地細數,看起來大概有些枯燥, 但確實可以看出初段和高手的差距。 1977年9月,恢複大學入學的高考製度。老毛的“推 薦政策”,搞到後來實際上已經成了“後門政策”。鄧小 平在上一次複出時就想改變,沒搞成就被打倒了。老鄧再 次複出,首先想到了這個問題。照華國鋒的意思是一步一 步來,先搞個折衷,先搞個“推薦”與“考試”相結合, 然後下一年再看。老鄧則當機立斷,寧可讓1977年的 入學推遲,也要一步到位,恢複“考試政策”。於是民心 盡歸小平。當時,猶豫、反對的人還是不少,包括時任教 育部長劉西堯,鄧小平就說:“劉西堯,你是不是害怕跟 著我再犯錯誤啊?” 這一招不僅為小平贏得當時的民心,而且成為老鄧長久的 政治資本,因為當時的受益者是代表著未來的年輕人。至 今仍然有不少人感念老鄧此舉,包括事後諸葛亮本人在內。 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華國鋒、鄧小平都講了 話,應該都能爭取到科技界的人心。但是,華國鋒的報告 給人官樣文章的感覺,而鄧小平的講話更給人親切感,諸 如:為了把科研工作搞好,“我願意當大家的後勤部長”。 4月,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這是一個重大的舉措,整 個中央都該得分。按說華國鋒應該多得分,因為在“反右 派”的問題上,鄧小平應該擔的責任比華國鋒大得多。 11月,“天安門事件”平反。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 鄧小平大大得分,華國鋒大大丟分。沒辦法,局麵如此。 12月,“全國知青工作會議”,從此停止了老毛的“上 山下鄉”運動。這又是一個大大的得人心之舉。按說應該 是老鄧、老華共同得分,而老鄧敢言,老華不吭聲,於是 老鄧多得分。老鄧當時的名言:“國家花了三個億,買來 三個不滿意:知青不滿意、家長不滿意、農民也不滿意。” 1979年1月,“包產到戶”合法化。這是文革前劉少 奇、鄧小平路線的基本內容之一,鄧小平等人長期以來想 走這條路線,被老毛否決了。這個路線不符合老毛的教條, 卻符合農民的利益。華國鋒囿於過時的理論,自然是不會 讚成。於是華、鄧的較量成為教條和利益較量,教條敗下 陣來,利益占了上風。鄧小平又贏了關鍵的幾子。 同月,全部摘掉地、富、反、壞帽子。不僅爭取了這些人, 更重要的是還爭取了這些人的子女。老毛批判劉、鄧路線 的第一條就是批判“階級鬥爭熄滅論”,這下子老毛費盡 心力的大批判全部化為烏有,也使華國鋒的“抓綱治國” 煙消雲散。 3月,中共中央撤銷1971年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 要》,否定了“兩個估計”,從而否定了老毛的“教育革 命”的基礎,調動了教育界的積極性。 10月,文藝工作者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鄧小平代表中 共中央和國務院向大會致詞,否定了“文藝黑線專政論”, 得到全體代表的一致擁護。華國鋒哪裏去了呢?以後這些 掌握輿論工具的人幫誰說話呢? 概括起來說,整個1979年可以說是中盤戰,在爭取人 心的角逐中,鄧小平成功地壓縮了華國鋒的大模樣,使華 國鋒執黑先行的優勢喪失殆盡。 (八)華國鋒能不能保住汪、紀、吳、陳? 細細品味鄧小平對華國鋒的戰法,其中可以體會到許多老毛在 文革初期鬥倒劉、鄧的路數。 1978年12月,設立秘書長,胡耀邦任秘書長,免去汪東 興中央辦公廳主任職務。這是效文革前楊尚昆故事。 1980年2月,設立書記處,胡耀邦任總書記,汪東興、紀 登奎、吳德、陳錫聯免職。 老毛在打倒劉、鄧之前,先除去了“彭、羅、陸、楊”。而華 國鋒的下台,則以汪東興、紀登奎、吳德、陳錫聯等人的出局 為先聲。 這兩組人馬的職務,有著很大的相似性:有管中央辦公廳的、 有管北京市的、有管宣傳的、也有軍方的。巧合還在於,管中 央辦公廳的都是先挪個位置再說。 吃掉了這幾子,棋局就進入了收官階段。 華國鋒是否明白:這幾個人的去留與他自己是緊密相關的?應 該是明白,要是沒這個眼力,就不夠入段的水平了。 華國鋒是否保過這幾個人呢?看來是沒有。據說汪東興出局的 時候說過:“華主席沒有為我說一句話”。那麽,在這一點上 華國鋒的做法和劉少奇一樣。 就算華國鋒要保這幾個人,能保得住嗎? 當時陳雲已經當了副主席、中紀委書記,陳雲要拿掉這幾個人 比老鄧還要心切。常委當中的對比是四比二。如果華國鋒要拍 案而起的話,結果很可能連他一起拿下。對鄧小平一方來說, 隻是增加一些工作上的困難而已。所以華國鋒的沉默,換來的 是他在主席位置上多呆一些時間,那個位置對他來說其實也隻 是個空殼子。 這四個人免職的時候,中共中央文件專門提到:“由於這四位 同誌在文化大革命以前的長時間中對黨和人民不同程度地做過 有益的工作,他們所犯錯誤的嚴重程度和現在對錯誤的認識程 度也有所不同,全會決定,根據黨的全麵地、曆史地看待幹部 的原則,由中央在全會以後按照他們所犯錯誤的嚴重程度和他 們對待所犯錯誤的態度,酌情考慮他們的工作問題”。 以後,汪東興做過一屆候補中央委員、一屆中顧委委員。這個 候補中央委員是“以得票多少為序”的最後一名,真是“兀的 不羞煞人也麽哥”。 吳德和陳錫聯都做過兩屆中顧委委員。雖然紀登奎在四人中排 名第二,卻沒能進中顧委。因為中顧委的條件是:1937年 以前參加革命,文革前任副省級以上職務,這兩條紀登奎都達 不到。所以紀登奎被安排到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做“部級 研究員”。 從這四個人的處理看,黨內鬥爭已經開始避免血腥的場麵,也 是好事。老鄧多少應該的一些分。 (九)華國鋒能不能不下台? 路線鬥爭必然體現為權力鬥爭(權力鬥爭不一定涉及路 線)。權力鬥爭的結果是人事布局。 1976年10月,華國鋒粉碎“四人幫”,登上“英明 領袖”的寶座。 1977年7月,鄧小平複出,高手和初段開始麵對麵的 較量。華國鋒執黑先行。 1977年8月,中共十一大,華國鋒任主席,路線仍然 是老毛的文革路線,至少在紙麵上如此。華國鋒占位置和 路線兩子的優勢。但是,政治局常委的對比為二比三: 華、汪對葉、鄧、李。老鄧擁有潛力。 過了一年多。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華國鋒所堅持的老 毛的路線被鄧小平的“經濟建設”路線所取代。同時陳雲 重新擔任副主席,常委對比成二比四。鄧穎超、胡耀邦、 王震入政治局。布局完成,鄧小平明顯占了上風。 又過了不到一年。 1979年9月,趙紫陽、彭真入政治局。鄧小平又多了 關鍵的兩子。經過中盤戰,鄧小平成功地壓縮了華國鋒的 大模樣,使華國鋒執黑先行的優勢喪失殆盡。 再過半年。 1980年2月,胡耀邦、趙紫陽進入常委,重新設立書 記處,胡為總書記。汪東興、紀登奎、吳德、陳錫聯辭職。 劉少奇平反。華國鋒敗局已定,進入收官階段。 又過半年不到。 1980年8月,華國鋒節節敗退,被迫讓出總理職位。 11月,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華國鋒下台。比賽至此結束。 從鄧正式複出,到華決定下台,前後三年零四個月。 僅從人事布局的變化,就可以回答“華國鋒能不能不下台” 的問題了。 如果想看看:華國鋒要怎樣才能不下台? 搞陰謀手段?幸好沒有,那就不是他抓別人,而是別人抓 他了。 對抗?怎麽對抗?在哪一步對抗?多數票在哪裏?軍隊在 哪裏?民意基礎在哪裏?有什麽比“兩個凡是”更好的旗 幟、口號? 順從?怎麽順從?一切聽由鄧小平的,附和他的一切主張, 服從他的一切安排,讓出第一把手的位置,爭取留在決策 圈子裏,以圖再起。行得通嗎?就算鄧小平能容他,陳雲、 胡耀邦能容他嗎?隻怕連薄一波都不能容他。 再看他下台的過程: 1980年11月,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華國鋒下台,但 仍然保留主席身份接見外賓。 1981年6月,華國鋒正式辭去黨主席和軍委主席職務。 仍然保留副主席職務。 1982年9月至2002年11月,繼續為中央委員到 81歲。 如果有人要問:“華國鋒能不能更體麵地下台呢?” 事後諸葛亮認為:恐怕也隻能這樣了。還能怎麽樣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