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遺體保存過程
歐陽龍門
對於毛澤東去世以後的遺體保存過程,《李誌綏回憶》中是分兩部分來敘述的:一是短期保存,二是永久保存。
毛在1976年9月9日零點十分去世,不久,汪東興就向李誌綏交待了保留半個月的任務。李誌綏先到衛生部長劉湘屏家,然後又由劉湘屏通知衛生部副部長黃樹則,醫學科學院黨委書記楊純,找到相關的專家張炳常和徐靜,在醫學科學院開會,商定了在股動脈注入兩公升福爾馬林的辦法。然後,由李誌綏帶領張、徐二人回到中南海開始工作,時間是9日早晨四點半。(見[1]第015頁至016頁)等他們回來以後,汪東興向李誌綏交待了毛澤東遺體永久保存的任務。
上述過程與後來《人民網》2004年11月17日登載的《毛澤東遺體是如何保存的?》[2]一文大體一致,細節有所不同。該文敘述的是四點左右,劉湘屏帶領徐靜來到中南海。汪東興向他們交待了遺體保存15天左右的任務,然後劉、徐兩人回到醫學科學院,向楊純匯報,再找來張炳常、陳克銓商定方案,10點中趕回中南海,這時“解放軍305醫院院長李誌綏在門口等著他們,隨後領他們去見華國鋒。” 華國鋒向他們交待了毛澤東遺體永久保存的任務。
《李誌綏回憶》談到在遺體保護處理過程中又有“一位姓陳的實習研究員和北京醫院病理科的老馬”參加進來,後來《人民網》的文章[2]具體指出姓名為“陳克銓”和“馬燕龍”。
《李誌綏回憶》說毛澤東的遺體是在9月9日至10日的半夜,“也就是毛死後大約二十四小時”,運往人民大會堂共瞻仰、吊唁,又在17日半夜從人民大會堂運到305醫院地下室,作長期保存的準備工作。而《人民網》的文章所說的日期則分別是9月11日和9月20日。
以後,在遺體的長期保存方麵,李誌綏說到了“我成立了遺體保護組,從全國大的醫學院校的解剖、病理和生物化學等專業調來研究人員二十多人參加工作。”“我們研究了中國古代保存遺體的方法,便馬上發覺行不通。”“我們研讀了大量科學刊物,最後決定,唯一保存毛澤東遺體的方法就是改善原己采用的福爾馬林灌注法。”(見[1]第023頁)
這些“我”、“我們”招來了徐濤和吳旭君的反駁(見[3]第二部分第五章),他們引用了吳階平的話說:“李誌綏從未在遺體保護組參加過遺體保護技術工作,從未參加過國務院專門辦公室的匯報討論,也從未參加過遺體現場的值班。”又引用了徐靜的話說:“李誌綏參加了遺體保護組,但他並不懂得遺體保護技術。遺體保護任務的全部工作,從提出研究方案,到實施研究方案,到在毛主席遺體旁值班,李誌綏一項也未參加。”
2003年的《多維周刊》總第187期登出了王自勉的文章《中國一號工程:保存毛澤東遺體》[4],該文大體上是采用的《李誌綏回憶錄》的說法,但是也提供了一些以前不為人知的事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李誌綏曾經提到在毛澤東紀念堂中保存的除了毛的遺體以外,還有一具毛的蠟像,做得非常逼真,目的是一旦毛的遺體除了問題,就以這具蠟像來供人們參觀。而王自勉的文章則進一步指出,除了毛的遺體和蠟像之外,“還有另一位男性死者陪著毛。這位死者姓甚名誰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他的年齡、體重、體型及死因,都同毛相近。除了不供人瞻仰,這位死者享受著與毛幾乎一樣的待遇。這位死者在生前,做夢也不會想到有幸為毛伴駕。凡是準備在毛遺體上施用的保存技術,都要先在這位伴駕身上施用,成功了再用於毛身上。每隔一段時間,就從毛和伴駕身上分別取下若幹小顆粒,送到相關研究機構去,檢查遺體組織結構的保存情況。負責檢驗的科學家隻知道小顆粒的編號,卻不知道哪些取自毛身上,哪些取自伴駕身上。檢驗結果送給另一批科學家,由他們來解讀,決定下一步的保存措施。”(見[4])
[1]李誌綏:《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1994
[2]胡移山、黎明、斯夫:《毛澤東遺體是如何保存的?》
載《人民網》、《中華文摘》、《知情者說》等處
[3]林克、徐濤、吳旭君:《曆史的真實》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8
[4]王自勉:《中國一號工程:保存毛澤東遺體》
載《多維周刊》總第187期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