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鑄為何被打倒
歐陽龍門
陶鑄在文革初期曾顯赫一時。在1966年八月,八屆十一中全會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中,陶鑄是第四。與此同時,陶鑄還擔任書記處常務書記,國務院副總理兼文辦主任,中宣部部長。不過這些都比不上在當時更為重要的中央文革小組顧問。當時人們都說: 林是毛的接班人, 陶是周的接班人。
陶鑄被打倒以後,老毛曾說:“陶鑄這個人,是鄧小平介紹給中央的,我說陶鑄不老實,他說還可以 。” 其實,鄧小平也是揣摩了老毛的意向之後才推薦的。
老毛在文革之初起用陶鑄可謂“智者千慮”:第一,各大局書記中陶鑄,柯慶施長期與劉少奇有矛盾,是公開的,眾人皆知。柯慶施此時已去世。第二,陶鑄工作積極,有幹勁,在執行黨的方針政策中長期偏左,加之什麽 “忠心說”, “節婦說”, 都挺符合老毛心意的。第三,陶鑄也是林彪所能接受的。除此之外,鄧小平與陶鑄相互之間,也有欣賞之意,諸如陶鑄“願拜鄧小平為師”之說。在此之上才有鄧小平之推薦,老毛之首肯。然而一下子提拔到如此高的位置, 連陶鑄自己都感到驚奇。這裏可以看出老毛對陶鑄期望是很高的。如果陶鑄以後的所作所為如了老毛之意,則有可能如康生一樣成為黨的副主席。
然而,“智者千慮”仍難免“必有一失”。陶鑄到中央以後的舉動令老毛大失所望。陶鑄再怎麽左,腦子裏也還是有黨的規矩在。陶鑄再怎麽對老毛忠,也沒能完全猜透老毛的心思。老毛雖然說劉少奇是“犯了錯誤,還可以改”,而骨子裏是要徹底打倒。陶鑄不察,盡管和劉有矛盾,仍然按規矩,按“人民內部矛盾”對待之。對鄧小平甚至抬舉之(見附錄:換頭術)。老毛嘴上說的是“要文鬥,不要武鬥”,而實際上要的是“天下大亂”。陶鑄不察,到處去維護已有的安定,防止過火行為。林彪則完全迎合老毛,說什麽“好人打好人誤會,好人打壞人活該…”。老毛也批評中央文革小組包括江青的過火行為,而實際上在背後支持慫恿,然後自己又出來作好人。陶鑄不察,聽信了老毛的表麵話,也對中央文革小組提出指責,甚至和江青對抗,認為是他們違了老毛的旨意。周恩來則完全理解老毛的心思,從不把老毛對中央文革小組和江青的批評當真話。有關這些, 周恩來也曾勸過陶鑄。
由此看來,陶鑄並不是象老毛說的“不老實”而是“太老實”了。
隨著文革的進一步展開,動亂的範圍越來越大,陶鑄思想深處也和周恩來一樣,希望把動亂局限於盡量小的範圍,打倒的人盡量少一些。這就和劉,鄧前期的想法類似了。而老毛此時還認為“沒有亂夠”。於是,陶鑄與中央文革小組和江青的矛盾就越來越深,老毛對陶鑄也越來越不滿意,已經在考慮拿下陶鑄。陶鑄不察,還以為隻是和江青的矛盾,而不知道江青“隻不過是毛主席的一條狗”(江青自己說的)。也不知道是誤解了老毛的什麽暗示,陶鑄還在對紅衛兵說:“我基本上是無產階級革命家。”江青聽了豈有不偷笑之理。
陶鑄的最後一博,是提出了 “除了毛主席和林副主席以外,可以懷疑一切”。這事一直被人垢病,直至陶鑄平反以後。究其本意,其實是“打著紅旗反紅旗”,想把文革禍水引向中央文革小組。其邏輯是:既然你可以懷疑任何人,我如何不能懷疑你?可惜老毛是何等人,當江青還在納悶“這保皇派如何也唱起了造反派的調子”的時候,老毛一下子就識破了這等把戲。於是加快了陶鑄的倒台。
由此看來,老毛說的“陶鑄不老實”也確有所指。
老毛並不讚成打倒陶鑄的時間,為此批評過陳伯達。
陶鑄被打倒以後,次於劉鄧,成為排名第三的走資派。
試想:陶鑄當初要是不去中央,仍然留在廣東,那麽文革中肯定是作為“走資派”被打倒。日後必然複出,其結局必將類似李井泉,劉瀾濤。
又試想:陶鑄當初到了中央以後,若能象周恩來那樣與中央文革小組和江青虛與委蛇。即使有矛盾,也要避免對抗。則其結局則有可能類似吳德。搞好了也有可能類似李先念。
再試想:陶鑄當初到了中央以後,若能處處迎合老毛,與中央文革小組和江青同流合汙,則其結局有可能類似康生。當然,搞得不好也有可能象陳伯達那樣,中途被老毛一腳踢開。
如果陶鑄重新選擇的機會,他會選哪種?或者他仍重複當初的選擇?
陶鑄於1969年11月30日在合肥去世, 一說死於膽囊癌,也有說死於自殺.
附錄:換頭術
在“毛主席接見紅衛兵”的電影中鄧小平的位置離老毛較遠,而陳毅的位置較近。陶鑄當時是中宣部部長,負責審查影片。為了凸顯鄧小平,陶鑄指示製片人員在剪輯時將鄧小平的頭換到陳毅身上。此舉當然不能說是光明正大,以後成為被打倒的口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