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擺一擺趙紫陽

(2004-10-25 15:42:07) 下一個
 

擺一擺趙紫陽

 

歐陽龍門

 

        在四川的曆屆省委書記當中,名聲最好的是趙紫陽,名聲最差的是李井泉。              

       

        客觀地說,文革中的地方官員,尤其是各省委書記,在執行中央的過左

政策中,有不得已的苦衷。但是,趙紫陽在四川省委書記任上卻多次在自己

的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讓人民的日子好過一點。這一點與李井泉一味取悅上司,

罔顧民間疾苦是大不一樣的。

 

        趙紫陽主政四川五年(1975 – 1980),政績可圈可點,至今未被眾多的

川人忘懷。1975年,趙紫陽入主川政。龍門陣說:行前老毛曾對他提起過成

都武侯祠中清代趙藩的對聯: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時則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也有人所是老毛對趙紫陽的前任劉興元說的,鄧小平在趙紫陽入川時對趙

提起。)

 

        入川後,趙紫陽首先抓農業,這是他的長項。1975年底,趙紫陽視察川

北山區。當地幹部帶他去看一個先進典型的“大寨田”以示成績。哪知趙紫

陽看了沒有半點喜色,反而憂心忡忡地說:“你們這裏是山區,再怎麽苦幹,

糧食產量也高不到哪裏去。如果因地製宜,發展山貨、土特產,是不是農民

的收入會好一些?”這些話在當時那種“學大寨”、“以糧為綱”是政治路

線的環境下實屬難能。當地農民呼之為“趙青天”。

 

        在後來的“包產到戶”過程中,四川和安徽都走在前頭,以至於民間傳

出“要吃糧找紫陽,要吃米找萬裏”的說法。這是大家都知道的。

 

        1979年春,全國各地都出現了類似北京“西單民主牆”的活動,四川也

醞釀著學潮。趙紫陽當時在四川表示:現在動亂剛過,百廢待興,還是先抓

吃飯要緊,別的是否以後再說,可以“經濟上開放一些,政治上保守一些”。

       這在當時也是一種合情合理的辦法。

 

        1980年,趙紫陽調到中央任副總理。在總理人選上,當時有兩種方案:

一種是萬裏正,趙紫陽副;一種是趙紫陽正,萬裏副。最後鄧小平拍板,選

了趙紫陽正,萬裏副。現在說起來,很多人可能不相信,當時成都的龍門陣說:

到底還是萬裏和鄧小平親,鄧小平要保護萬裏,讓趙紫陽去衝鋒打頭陣。可惜

後來的發展還真如龍門陣的預言。不過趙紫陽沒有栽在總理任上,卻栽在總書

記任上。做總書記是趙紫陽的短項,他自己也提到過這一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