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片重溫
(2012-03-30 18:16:34)
下一個
周末在網上找到一部很多年前看過的經典老片,《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贖?),雖然對我來說情節不再扣人心弦,但是依然十分令人感動.
故事講述的是主人公ANDY(安迪)從冤獄,成功越獄,重獲自由,從靈魂到肉體獲得拯救的過程.這部電影所表現的深刻,玄奧的宗教,社會,人生哲理是該片受到讚揚的最重要的原因.也就是說這部片子觸及到了人類靈魂最深處的東西.
redemption,救贖,並不隻是ANDY本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不但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他的獄友.他對獄友的拯救,表現在一種精神上的拯救,因為他一定程度上使他的周圍的人明白了,追求自由和希望的可貴.
比如,他利用他銀行家的智慧幫助獄警逃稅,為獄友贏得每人3瓶啤酒的獎勵 -這些獄友們想都不敢想的事.ANDY的成功通過獄友們臉上開心的笑容和瑞得(ANDY知心獄友:Mogran Freeman飾演)的旁白得到體現 - “We sat and drank with the sun on our shoulders, and felt like free men... if only for a short while.”
比如,他利用獄警對他的信任,打開獄警辦公室的留聲機,讓全監獄的人和他一起感受音樂“費加羅的婚禮”,明知要麵臨嚴厲的懲罰. 這個片段看似平靜如水,但實則激情四射,殺傷力極強,最能使你兩眼發熱.此時ANDY的微笑是一種帶有勝利感的微笑.他利用自己的價值以及依此得到的信任,再次給他的朋友,帶來自由的感覺-哪怕是一刹那.
還有,他為監獄建立了一個圖書館.為了得到第一批書,他每周一封信,連續寫了六年.然後他增加到每周兩封,在ANDY入獄的第二個十年間,圖書館落成.這也是一個劃時代的勝利,這個勝利的 影響是深遠的.
還有幫助無知的青年補習中學課程,最終使其成功獲得高中文憑, etc.
即使是淪為囚犯,人的活法也是那樣的不同.
當談及以後的打算時,經過近40年的煎熬,朋友瑞得顯得很沮喪.他對希望懷有恐懼―因為他也曾擁有希望.但他明白,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很多時候,這也是使我們裹足不前和抱有消極思想的原因.然後ANDY用一個有力的句子,結束了兩人的談話:“Get busy living-or get busy dying.”這句話精辟之極,人生觀的差異一目了然.
每一個被判了重刑的囚犯都渴望越獄,無辜的安迪當然也不例外,利用瑞得幫助他搞到的一支鷹嘴錘和一張電影海報開始挖牆.挖這麵牆他一共用了19年的時間,在這19年時間裏他每天隻能挖兩褲兜的土,兩褲兜土就意味著一天的自由,他必需忍受這麽小的工程量,他不能像愚公那樣掄開袖子大幹,任何冒進行為隻會帶來整個行動的失敗,抵製住貪心的誘惑,行動讓理智來主宰.19年來他隨時都可能有人發現他越獄的秘密,多少年的努力和盼望隨時可能毫無價值,他不能告訴任何人,甚至他最好的朋友也不能知道,把秘密一直藏在自己的心裏,忍受著這個秘密帶來的興奮,希望,痛苦和憂慮.所有的快樂,孤獨,盼望,恐懼,失落都隻能屬於他一個人.這需要怎樣的意誌和毅力?也許這正式他的非凡之處.
與安迪的精英意識和世界觀相反,大多數獄友習慣於平庸和“體製化institutionalized”.影片是通過瑞得之口說出對這個詞語的看法的.他說:“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enough time passes...you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 is instititutionalized(起初,你討厭它,然後你逐漸的習慣它,足夠 的時間後你開始依賴他.這就是體製化)”.理解片中所謂的體製化,我們回顧一下老布(那個監獄的圖書管理員)的一生就明白了.老布在監獄中也就是在一種體製下,渡過了50年,幾乎就是一生的時間.可以想象,曾經年輕的布,在剛剛進入這種體製時,他肯定曾經像一切剛剛進入Shawshank監獄的所有新人一樣,憤世嫉俗,並試圖反抗,然後和大部分的囚徒一樣,他們逐漸發現:反抗等於徒勞,於是從對體製的反抗逐漸變為慢慢的接受然後學會適應體製,最後發展到對體製的嚴重依賴.可憐的老布,他的靈魂和肉體都已經完全體製化了,在垂暮之年卻被放逐出體製之外.可以想象的到,老布在一個幾乎完全陌生的體製下是根本無法存活的,此時老布與體製脫離無異於一個胎兒被斬斷臍帶顯得無所適從,因此老布最終選擇了結束自己 的生命.
可見任何情況下保持思想和靈魂的獨立是多麽重要,也是多麽不易.安迪做到了,也就成功了.
雖然在當年的奧思卡角逐中敗給同期出品的[阿甘正傳],可能是娛樂性稍遜一些吧,在我看來,它絕對是一部好片子.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