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86)
2010 (209)
2011 (252)
2012 (126)
2013 (146)
2014 (159)
2015 (119)
2016 (181)
2017 (128)
2018 (283)
2019 (295)
2020 (360)
2021 (299)
2022 (250)
2023 (208)
歧視,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消滅歧視就像消滅罪惡一樣,恐怕是我們人類長遠的奮鬥目標,看似簡單,卻難以實現。
記得在國內的時候,原來的北京、上海是人們心目中最好的地方,當然現在依舊是。原來去北京是要進京介紹信的,不是誰都可以隨便去,尤其節日期間。
我出生在北京,又在北京讀過幾年書,所以在我心目中,對北京沒有多少崇拜的心理,我也從來不覺得我出生在北京就怎樣,會說北京話就怎樣,雖然我在北京讀書的時候北京的同學們常常笑話我某些詞說得太東北,比如“資產階級”,記得有一次班裏要大家發言,批判什麽吧好像是,我念到資產階級的時候,全班同學哄堂大笑。還有我奶奶常常在問我:“水開了沒有?”我回答“還沒開呢。”她就笑話我說“還沒開呢”這幾個字的時候的語調,她學我學得特別像。其實我奶奶說得滿口的山東話。
每當這個時候,我就努力地改變自己,努力地學標準的北京話應當怎樣說這些詞。我從沒覺得同學是歧視我,我也不覺得奶奶學我說話是對我不好。
等我到北京工作的時候,大姑姐一家已經在北京了,那時候婆婆經常從東北去北京看我們,大姑姐每次帶婆婆出門坐公車都要求婆婆少說話,讓她學說北京話,我婆婆跟我說過很多次,跟大姑姐出去不開心。我說婆婆:“你就選擇出門的時候少說話吧,這麽大年紀了學說北京話挺困難的,不像我們得在北京工作。”婆婆說:“我不覺得會說北京話就比別人高多少... ...”
還有一次,我爸爸到北京來出差,我們跟大姑姐一家在全聚德吃烤鴨,飯都快吃完了,發現鴨架湯還沒上來,我老公就去跟人家說了一下,又等了半天還是沒來,大姑姐就去找人家,不大功夫鴨架湯就來了。大姑姐說:“在北京生活,必須學會說北京話,你看看,鴨架湯都要不來。”當時我心裏就想,肯定是人家忘了,吃飯要湯跟北京話有什麽關係。現在想來也不一定就沒有關係。
剛到北京我在一家新建的酒店工作,酒店要招服務員,籌建處沒有人會說英語,讓我在招生的時候用英語問幾個簡單的問題,因為當時酒店也不涉外,是說為將來準備的。那些來應聘的學生被老師帶著來的,老師是北京人,聽我說北京話就跟我特別親,後來打電話來專門找我,跟我說:“我就願意跟你說話,那些人說話實在沒法聽。”我很納悶,不都是中文嗎?
過去誰要說去上海,那打怵的一定是不會說上海話,據說,去上海不說上海話買東西沒人搭理你。有一年我去上海,那時候住在舅舅家,人家都上班的,沒人陪我上街,我自己出去逛,那年正好流行四平針的雞心領羊毛衫,我要給我男朋友(就是現在的老公)買,想起來不說上海話不行,我就說開了“耐革雞羊毛塞古來。”“灑個號頭?”人家問。結果沒有我要的號碼,人家看我非常想買,就說要去倉庫幫我找,另外一個人問:“她是我們上海人嗎?”他說:“是的,不過應當是下鄉回來的,因為有點口音。”說著另外一個人點了點頭,我心想,哇塞,成功了!那人跑著去倉庫幫我找了一件我要的號碼的羊毛衫,可把我樂壞了,因為去上海的時候,我就想一定要買這件羊毛衫回來。
我的高興還在於我用了非常蹩腳的上海話,讓上海人把我當了親人,他們跟我聊天問我住在哪裏,我說了小舅舅家地址,他們說住得那麽遠啊?確定我是上海人:)現在想來應當很有特工成功打入敵人內部的感覺:)
回到東北當然必須會說東北話,人家問你:“家革這塊?”你說:“嗯呐!”馬上就成哥們兄弟了:)如果你說外地話,那就會被人說:“咋不會好好說話呢?把舌頭捋直了再說。”哈哈。
所以說,語言在任何時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不過一切都是過去和現在的區別。記得過去誰敢去廣東?沒廣東人帶著你能上街買東西嗎?作夢!
過去的上海,北京,廣東,真不是一般人能想著到那兒去生活的,需要適應,尤其上海和廣東。至少你得從語言學起。
現在的北京、上海和廣東,哈哈。不用說了,遍地的東北銀!都要成氣候了,大家都納悶,哪兒來那麽多的東北人呢。其實,是隨著東北人走出來的越來越多了,大家跟著學說普通話的越來越多了,普通話就說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語言,所以,顯得東北人遍及全國似的。另外,東北很大,各處的話也都有口音,仔細聽還是都有區別的,上海應當也是,否則我不會那麽容易“得手”哈哈。
這些我們在國內生活都有的打怵的事兒,還有很多很多的其它方麵的看似不公平,看似欺生,看似瞧不起,其實就是歧視。你能說不是嗎?
因為在自己國家,因為都說中國話,都是中國人,因為咱們的家在那兒,所以心裏有底,有底氣,即便你北京上海廣東不稀罕我,我還有我自己的家呢,河南,唐山,山東,哪兒都有自己的方言,你別處的人去也一樣會感覺跟生活在自己家所在的城市不一樣的。
但,我們生活在國內的時候,大家需要出門,需要換個城市生活的時候,應當都是自己打怵,擔心自己的語言會影響自己購物,擔心自己生活在方言不一樣的地方會不習慣,而不會想到說受歧視怎麽辦?
改革開放40年了,四十年來我們中國人走出國門的越來越多,全世界有人的地方差不多就有中國人。但所有走出國門的外國人裏,咱們中國人是最最想家的。三四十年前出來的人,有些現在都要步入老年了,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都在考慮回國養老,總有人回國的時候回去養老院看看,這其實就是想要葉落歸根。
能不能做到,會不會去做跟想沒有什麽關係,相信多數人尤其孩子都在美國的,根本不會回國去養老的,中國人越老越離不開孩子,不是要孩子做什麽,而是要孩子在身邊,看得見摸得著地地方,心裏踏實。
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到大經曆的實在是太多了,小時候都有挨餓的經曆,剛來美國的時候,吃過很多苦,很多人也都挨過餓。所以拚命幹了這些年,就想要日子過得安生一點,要想孩子這輩子,孩子的孩子們,都不要再吃苦了。
在國內生活的那麽多年,很多人經曆了文革,經曆了很多次的運動,怕了,心裏那種隨時被人整的病根很難去除,有些人養成的整人的習慣也難改變,所以,一邊辛苦拚命,一邊還要想盡快能享受到自己奮鬥的腳下這片土地的自己認為的那些優越性。
幾十年來,多少人淚灑這片土地,多少人英年早逝在這裏,又有多少人年紀輕輕就埋在了這裏,還有多少人在抱病堅持著,為了有一天自己或自己的子女能幸福地在這裏紮根。
我們今天的幸福,是一代代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這除去戰爭年代的流血犧牲,就是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其實是一樣的,隻是我們看不到硝煙而已。
人活著,活得是一個心態。心態決定一切,心態好,生活得就好,心態不好生活得就不幸福。這個無論是生活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是一樣的。
融入也是一樣的,融入的最基本條件就是語言,看到我經曆的那點小事兒了嗎?豈不就是語言的問題。那麽來到國外,自然更是語言起著主要作用了。
很多在大公司工作的人都說印度人如何如何,其實這跟印度人的語言比咱們好不是一點關係都沒有的。是,他們說的話咱們很難聽懂,但說得都對,隻是有口音,就像我說上海話,人家聽懂了,自己假設我是因為下鄉才染上了口音。人家就願意幫我的忙,願意跑到倉庫去給我找毛衣,滿足我的要求。
在北京,孩子們的老師就因為我說的是北京話,就願意跟我交流,不願意跟別人說話。我沒什麽可驕傲的,當時沒有,現在更沒有,隻是這些經曆讓我體會到,要別人接受你,喜歡你,滿足你的要求,你是要具備一定的能力和條件的。不能無緣無故地說你必須這樣對我,那樣對我,否則你就是歧視,你是錯誤的!
這樣的事兒,其實我們自己琢磨也能明白,換位思考吧,如果在你的地盤上,在你的麵前來了一個你現在這樣的人,用你這樣的要求要求你,你會作何感想?也許你會說,我會公平處事兒,我會做得合情合理。不會的!
每個人的要求不一樣,你永遠滿足不了別人,所以別人也永遠都滿足不了你!
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融入,不是語言好就是融入了,不是生活在異地,生活在異國他鄉了,拿到了能用永遠生活在那裏的許可了你就是融入了。不是的!
我們生活在一個地方,就要把一個地方當自己的家。這就好像我們夫妻生活一樣,結婚了生活在一起了就是一家人了,說話,做事兒都要以家為重,不能是你要為我,我才為你,我為你了,你也要為我。
但,多數的人走到新的地方都不會想著把這裏當家,而是想要一個能給自己一個家的感覺,要別人為自己創造這樣的氛圍。
我有個閨蜜,原來在東北,後來去了南方,開始跟我說起來都說,他們這裏怎樣怎樣,慢慢地就說,你什麽時候回來,來我這裏看看吧,我們這裏如何如何。幾十年過去了,現在又說我還是想回東北。這就是說,人,是想融入的,但真正的融入實在是太難了,它需要的條件其實很高,比我們想象中的要高很多,它不是單純的你沒有語言障礙,沒有經濟上的困難,或者說你比當地人生活得還好,即便你特別優秀,別人都羨慕你,崇拜你,但最終,你依舊是想著,我要回家。這也許是很多人最後還要魂歸故裏的原因吧。
這一代或兩代人,在改革大潮中,在全世界可以隨便遊玩甚至生活的年代裏,確實幸運、幸福地體會到了很多前人沒有體會到甚至想都不敢想的日子,但我們付出的也是前人所沒有過,後人也不會有的。這就是生活,這就是人生!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句話一點都不假。你生在哪裏,你的身體的素質,你這個人的今後的性格、氣質都會帶有那裏的氣息。而今後無論你走到哪裏,這些骨子裏的東西都不會改變,就像各個地方的人都有喜歡自己地方飯菜的習慣一樣,難以改變!
因為我們這一兩代人的經曆,使得一種為兒女爭天下的精神在我們的心裏永放光芒,所以,隻要為了兒女爹媽是不惜一切代價的,哪怕兒女不認可的方式方法,隻要爹媽認為是好的,就會去做。就象有些爹媽,自己小時候是被父母督促學習的,就認為督促一定是最有效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因為自己的成就是因為父母督促才有的。
他們忘記了自己是自己,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就像說,人家的孩子怎麽能那麽出息而你卻不行,因為那是人家的孩子,不是你家的孩子。人越聰明有時候就越糊塗。馬雲曾經說過,堅持就能成功,這是對的,但就怕你堅持的是錯誤的,那你怎麽會成功呢?
所以說,一定要做最好的自己,而不要以為自己就是最好的,也不要要求自己一定就是最好的。這不是沒有進取心,這是實事求是。
融入,常常被人以為是不行的人想巴結行的人,小地方人到大地方需要融入。其實不然。
很久以前看過電視的一個節目,介紹的是小村官,說有一個大城市的大學畢業生,小夥子精精神神的,穿著西褲,襯衣紮在腰裏,穿著皮鞋,到鄉下當村官來了。沒人聽他的,他辛辛苦苦一家家跑,沒人願意搭理他,他出謀劃策沒人感興趣。
當地沒有通往外邊的路,他要大家集資修路,說這樣村裏的東西就能運出去了,大家慢慢就富裕起來了,沒人理。
小村官自己琢磨,想著得先讓鄉親們接受自己,於是在外邊找來錢,把村裏的路修上了,自己也穿起了便裝,旅遊鞋上全是泥巴,褲腳挽著,衣服長長的也不塞進腰裏了。慢慢地大家開始接受他了,他的工作才算是能展開了,這個村很快大家勤快起來了,也慢慢地富裕了起來。
從這個事兒我們就能看出來,鄉下人進城需要適應、融入,同樣城裏人下鄉一樣是需要適應和融入的,因為無論你有多大能力,或你多麽的無能,你都必須學著做一個別人需要的人,別人有用的人,其它的都在其次。
就好像夫妻,不是我嫁給你了,你就要為我負責,不管我怎麽樣。不是你娶了我了,我就必須聽你的,不管你說什麽。人和人走到一起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不是為了靠別人生活,所以,每個人都要做最好的自己,都要讓自己變成一個對方需要的人,有用的人,不願意離開的人。隻有這樣,日子才能過得下去,過得好。是不是?我覺得是這樣的。
歧視,它是我們可以爭取改變的,但絕非一朝一夕的任務,也不是一代人兩代人能完成的,我們需要有耐心,需要有毅力,需要有各種各樣的方法,有效地去慢慢地減少歧視,消滅歧視,要讓自己擺脫歧視對自己的影響,讓自己真正地融入改變世界的大軍中去。而不能是為了一個個目的去一次次鬥爭。
而融入也一樣,沒有一天一年就能融入的,融入需要的條件更高,需要的能力更強,所以,不是每一個有願望融入的人,都能成功地融入的。尋找融入的方法,努力讓自己學著去融入,都需要時間,需要耐心,需要付出,需要克服自己內心的很多東西。
人,麵對大自然,麵對世界,是很渺小的,人要戰勝的其實根本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如果你能戰勝自己,那麽你就沒有敵人了!可事實上,我們永遠都無法完全戰勝自己... ...
這個世界是我們大家的,沒有你的我的,有的隻是我們是不是適合和喜歡生活在我們現在生活的地方,喜歡就好好愛她,不喜歡也不要跟自己較勁。
給問題,給矛盾一些時間,給不完美一些時間,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後代,後代的後代一定會生活得越來越幸福的。人生苦短,不要把未來看得那麽渺小,相信年輕人的能力一定比我們強,我們的努力未必能給他們他們想要的生活和世界。我們能做的就是告訴他們要做最好的自己,爭取最優秀,但不要要求自己是那個最好的,最優秀的!
問好!
有一種重複叫磨嘰,有一種狀況叫毛楞,
有一種麵貌叫磕磣,有一種討厭叫咯應,
有一種觀察叫撒漠,有一種掩護叫打狼,
有一種為人叫得瑟,有一種軟弱叫尿跡,
有一種疑問叫噶哈,有一種習慣叫埋汰,
有一種聊天叫嘮嗑,有一種速度叫麻溜,
有一種憤怒叫急眼,有一種喜歡叫稀罕,
有一種厲害叫尿性,有一種傻叫得兒嗬,
有一種心情叫憋屈,有一種數量叫老鼻子,
有一種運動叫滾犢子, 有一種創傷叫禿嚕皮,
有一種吃態叫可勁造, 有一種性別叫二椅子,
有一種關係叫鋼鋼地, 有一種獨處叫賣呆兒,
有一種範圍叫整個浪, 有一種頑皮叫欠兒登。
“耐革雞羊毛塞古來。”“
說的在理,做最好的自己,學會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