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86)
2010 (209)
2011 (252)
2012 (126)
2013 (146)
2014 (159)
2015 (119)
2016 (181)
2017 (128)
2018 (283)
2019 (295)
2020 (360)
2021 (299)
2022 (250)
2023 (208)
2024 (208)
2025 (17)
《文明之旅》原來節目的時間段好,我每期必看。現在時隱時現,搞不清楚固定時間了,看得也少了。當然也是經常看電視劇會錯過,有時候就想不起來看電視台其它節目了。
昨天,偶爾發現正在播,恰好是於丹在講。
好多人不喜歡於丹,我覺得是咱們文化沒到她的層次,如果你也能出口成章,就不會覺得她整天誇誇其談了。
至於說,不讚成她的觀點而不喜歡她,也沒必要非得說她多麽不好。
非黑即白是咱們的大毛病,而這也是生活中的大忌。
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觀點,非說是誰的就一定對,肯定反對的一定就說是錯的,不客觀。換位思考,如果我們自己的思想觀點人家反對呢?咱們自己肯定也不服氣。其實就是別人不接受你的說法,不接受你。
不喜歡的不聽,不看就好了。我常常多看喜歡的,不喜歡的看了也不去爭辯,最多想想自己的觀點。更不會去跟別人作對,非要弄個我對你錯。
如果你很容易承認別人是對的,而你是錯的,那倒是好,事實上呢,誰都做不到。所以,我感覺她有些訪談還是值得看的,說的很多觀點也是能接受的。
還有在《文明之旅》上聽過北京哲學係教授的訪談,特別喜歡。最近在微信上也看到一些,比如:
北大教授樓宇烈說:“中國哲學比較強調平和中庸,做事情不要絕對化,正如孔子所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否則就會傷害自己。中國哲學相對來講能夠把人生看得透徹一點,把生死看得淡一些。當然,也不一定適應於每個人,如果勉強去做,變相地克製自己,也不見得就好。人的欲望不是要克製,而是要節製。”他說,“學哲學,要進得去,還要出得來。如果研究哲學,卻被其中的理念束縛住了出不來,那就適得其反。所以,學哲學的人有長壽,有短壽,也有精神失常的,不能一概而論。”
近年80歲的樓教授仍在授課,他說:“講課對我不是負擔,要做自己能夠做的。老年人要認識到自己身體上的老化,也要保持心態上的年輕。自己能夠做的事情盡量自己去做,讓自己覺得還是一個有用的人,而不是一個一切需要靠別人的人,心態也就不一樣。”
樓宇烈說:“心病是有情感的人生的,要以情來治情,服無方之藥,即聖人的言語。對於普通老百姓,不一定要讀多麽深奧的哲理書,多讀一些通俗易懂的民間諺語也無不可,比如‘平常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心安然,生活也就很坦然。”
“現在因情緒而引起的疾病越來越多,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都會影響我們的健康。”樓宇烈引用明末清初哲學家王夫之的“六然四看”養生方法:“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處事斷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懷,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
他說:“可能研究哲學的人能夠明白事理,知道如何調節、控製自己的欲望,這大概是哲理養生的功效。所以心智的成熟很重要,我們要過平靜、有意義的生活,並非刻意拉長壽命,而是盡享天命,壽終正寢。自然地度過自己的生命,不因遇到難事而糾結,保持心態平和的狀態。”
我覺得他說得特別有道理。
大家都知道,學哲學的長壽。可我們隻看到了學好了,運用成功了的,卻沒有留意還有不長壽的甚至精神失常的。就是說,什麽都不是絕對的。
當我們看到了成功的,好的,喜歡的,應當也想到並不是每個人或每件事兒都能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我們努力了,成功與否都是值得高興的,對於別人來說也是一樣的,因為每個人的水平,能力不同。所以,自己做不到的不能要求別人做到完美,自己做得到的也不能要別人達到自己的標準,不能用自己的優點比別人的不足。
有段時間沒有看《文明之旅》了,於丹老了,劉芳菲也老了。
風箏總算看完了。最近事兒特多,忙死了。
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