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明之旅》
文章來源: 曉青2018-03-26 14:15:47

《文明之旅》原來節目的時間段好,我每期必看。現在時隱時現,搞不清楚固定時間了,看得也少了。當然也是經常看電視劇會錯過,有時候就想不起來看電視台其它節目了。

昨天,偶爾發現正在播,恰好是於丹在講。

好多人不喜歡於丹,我覺得是咱們文化沒到她的層次,如果你也能出口成章,就不會覺得她整天誇誇其談了。

至於說,不讚成她的觀點而不喜歡她,也沒必要非得說她多麽不好。

非黑即白是咱們的大毛病,而這也是生活中的大忌。

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觀點,非說是誰的就一定對,肯定反對的一定就說是錯的,不客觀。換位思考,如果我們自己的思想觀點人家反對呢?咱們自己肯定也不服氣。其實就是別人不接受你的說法,不接受你。

不喜歡的不聽,不看就好了。我常常多看喜歡的,不喜歡的看了也不去爭辯,最多想想自己的觀點。更不會去跟別人作對,非要弄個我對你錯。

如果你很容易承認別人是對的,而你是錯的,那倒是好,事實上呢,誰都做不到。所以,我感覺她有些訪談還是值得看的,說的很多觀點也是能接受的。

還有在《文明之旅》上聽過北京哲學係教授的訪談,特別喜歡。最近在微信上也看到一些,比如:

北大教授樓宇烈說:“中國哲學比較強調平和中庸,做事情不要絕對化,正如孔子所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否則就會傷害自己。中國哲學相對來講能夠把人生看得透徹一點,把生死看得淡一些。當然,也不一定適應於每個人,如果勉強去做,變相地克製自己,也不見得就好。人的欲望不是要克製,而是要節製。”他說,“學哲學,要進得去,還要出得來。如果研究哲學,卻被其中的理念束縛住了出不來,那就適得其反。所以,學哲學的人有長壽,有短壽,也有精神失常的,不能一概而論。”

近年80歲的樓教授仍在授課,他說:“講課對我不是負擔,要做自己能夠做的。老年人要認識到自己身體上的老化,也要保持心態上的年輕。自己能夠做的事情盡量自己去做,讓自己覺得還是一個有用的人,而不是一個一切需要靠別人的人,心態也就不一樣。”

樓宇烈說:“心病是有情感的人生的,要以情來治情,服無方之藥,即聖人的言語。對於普通老百姓,不一定要讀多麽深奧的哲理書,多讀一些通俗易懂的民間諺語也無不可,比如‘平常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心安然,生活也就很坦然。”

“現在因情緒而引起的疾病越來越多,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都會影響我們的健康。”樓宇烈引用明末清初哲學家王夫之的“六然四看”養生方法:“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處事斷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懷,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

他說:“可能研究哲學的人能夠明白事理,知道如何調節、控製自己的欲望,這大概是哲理養生的功效。所以心智的成熟很重要,我們要過平靜、有意義的生活,並非刻意拉長壽命,而是盡享天命,壽終正寢。自然地度過自己的生命,不因遇到難事而糾結,保持心態平和的狀態。”

我覺得他說得特別有道理。

大家都知道,學哲學的長壽。可我們隻看到了學好了,運用成功了的,卻沒有留意還有不長壽的甚至精神失常的。就是說,什麽都不是絕對的。

當我們看到了成功的,好的,喜歡的,應當也想到並不是每個人或每件事兒都能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我們努力了,成功與否都是值得高興的,對於別人來說也是一樣的,因為每個人的水平,能力不同。所以,自己做不到的不能要求別人做到完美,自己做得到的也不能要別人達到自己的標準,不能用自己的優點比別人的不足。

有段時間沒有看《文明之旅》了,於丹老了,劉芳菲也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