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86)
2010 (209)
2011 (252)
2012 (126)
2013 (146)
2014 (159)
2015 (119)
2016 (181)
2017 (128)
2018 (283)
2019 (295)
2020 (360)
2021 (299)
2022 (250)
2023 (208)
2024 (208)
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總會喜歡回憶過去,對於未來不願意多想,很多人都說,孩子是有未來的,而越來越老的人不是。我特別佩服很多老人尤其是美國老人,他們從來不懼年老,而且對未來充滿了信心。是因為他們根本不依賴別人的習慣造成的嗎,還是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想得開?我覺得還是因為這些老人之所以這麽老還那麽健康,就是因為他們的心態好。
我看到過很多年輕的美國人,他們並不像想象的那樣朝氣蓬勃,有些人心態居然沒有老年人好,他們顧慮和緊張的事兒,其實通過自己努力都應當能做到的,但他們不想去做,或者說不想很努力,隻想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了就應當獲得,否則就是不正常的,是別人沒有公平地對待他們。
在美國生活的久了,你漸漸地會發現,其實隻要是人,不管哪兒的人,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多數人都是那麽貪,不想跟別人一樣出力,隻想過得跟別人一樣好。
最近認識一個88歲的美國老人,年紀這麽大了,自己開車,帶著氧氣瓶,聽力也不那麽好了,每次說話都要湊到跟前才能聽得見。咱們如果聽力不好會大聲說話,她不是,照樣小聲小氣的,至少不斷得往你跟前湊。有時候開車走在路上,經常遇到前邊的車莫名其妙地開得特別慢,走過一看裏麵是老人,我就想,這麽老了自己開車出來多危險啊,再想,不自己開車出來又怎麽辦呢?
很多人都知道美國老年公寓不錯,其實每個人都不喜歡去老年公寓的,除非不得已,要錢不要錢的老年公寓都不喜歡去,可能是一種心理吧,覺得到了那裏就說明自己真的是老了。所以一般情況下老人都願意在自己家裏呆得越久越好。而且奇怪,很多老人在家裏也不用人,鍾點工都沒有,有些老人常年不穿襪子,就是因為年紀大了腿腳不方便,穿不上襪子,人家也有辦法,穿雙厚鞋。
如果我們的老年淪落為這樣,說不定心裏會覺得很沮喪,人家不是,還照樣高高興的,她想跟你說話,你湊到跟前聽懂了,原來是一句笑話。就這麽好的心態。估計我做不到,別說老了能不能活到那麽大歲數,就是能,能不能那麽健康,更不用說那種心態了。
有時候在家裏忙得不耐煩了自己就想,等過些年有資格進老年公寓的時候,我趕緊去,啥也不用幹了,要不這房子車子,做飯,家務,沒完沒了,真這麽想過。可是想起美國的老年公寓裏住的那些老人,想起這些強挺著在外邊生活著的這些老人們,你完全能知道到時候沒有人願意早一天去那裏的,那不是養老的地方,而是送終的地方。
最近在看一本美國醫生寫的書《Being Mortal》,這位醫生很年輕,叫阿圖·格文德,他從一個醫生的角度,通過他的家人以及病人的經曆尤其是臨終時刻的感受和需求,講述著他能體會的人在臨終的感受和感想。這是一本在美國最暢銷的書。書,我還沒有讀到一半,我已經知道它暢銷的原因了。
每一個人,不單純是老人,不管是現在健康的還是亞健康的或是有著這樣那樣疾病的人,甚至是比較年輕的人,都會或多或少地顧慮自己的老年生活,人們所以今天不辭辛苦地賺錢,拚命地存錢,都是因為對老年生活的顧慮。
很多人說,中國人喜歡賺錢就是因為體製不完善,養老沒有保障,絕大多數人都認為美國的養老製度很好,這不要錢,那不要錢還有人照看。如果你能生活在美國,如果你能了解美國的養老院,如果你能讀一讀這本書,我想你的想法也許會漸漸地改變了。
很多人說,一個人是不會改變的,我相信,為什麽要改變呢?但是能改變的卻是一個人的想法,當你想當然的時候和當你了解了真相的時候,你的想法是會改變的,但最終改變你的想法的是你自己的年齡,所以很多感受,你沒有到那個年齡的時候,你雖然也在想,但不一樣。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要到一定年齡才會有感受,比如這位醫生,他在不到40歲的時候就有了感受。我們很多人在工作著,在生活著,似乎每個人都沒有什麽不同,但你會發現,很多人在觀察思考,在為自己的疑問尋找答案。
很多人病了,老了,期待的是現代醫學能拯救自己,能讓自己恢複健康,而還有一些人在人生盡頭的時候,卻是希望能終老於自己的家中。現代醫學的進步已經為人類能活得久一些作出了貢獻,至於說質量還有老人和病人的內心需求,過去沒有人過問,大家隻是知道說,你病了,你老了,那麽人生的終點就在眼前了,這是規律,對於一個人怎樣邁出人生的終點,走入極樂世界,那似乎是不用考慮的問題。
這位醫生在書中提出了現在美國很多專家也在研究的問題,那就是在老人或病人家裏的臨終關懷。就是說,當你老了或得了沒有需要急救的病了,那麽你可以回到你的家裏,躺在自己躺了很多年的床上,每天有護士來看看你,告訴你吃哪種藥,或觀察一下你的身體指標,血壓之類的,然後你就是在家裏養著,躺著,一直到你走掉。
美國有些老人現在就是選擇這樣的臨終照護,我感覺咱們還不能接受,總會想,萬一我有突發情況怎麽辦,能救治及時嗎?這就是病人或老人的心理,準備好了終老就不會有那樣的擔憂,據說有些人是接受這樣的臨終看護而愉快地終老的。
來美國很多年了,我很少讀書,沒有時間也沒有了習慣。現在重新開始讀書,自己都覺得會不會半途而廢,感覺完全看書的內容,這是一本英文書,對於我而言完全讀懂需要時間,但好在這位醫生寫得很通俗,表達的也是,所以比較容易看懂,不認識的字查一下字典就好了。一般人都能讀懂,沒有很多醫學術語,都是一些例子,一些故事,所以很吸引人讀。
有些時候人們都喜歡一些勵誌的文章,讀起來讓你激動,讓你奮發,雖然都是短暫的,雖然知道並不起太大的作用,很多時候就是覺得寫得真好,說得真對。如果人能長期停留在這樣的狀態中,那麽你會年輕很多,這也是微信橫行的原因吧,有些人煩這些個東西,轉來轉去的覺得沒有意義,我不煩,也喜歡轉,看著高興的,能高興一下的都喜歡看。好多視頻,其實就是一朵花兒,配著音樂慢慢地開放著,就一朵,但你平時會去聽著音樂而看一朵花開嗎?你就是沒病也是沒有時間的,想都想不到。
所以你從來沒有機會或想都沒想過能有這樣的一刻。那麽這段轉來轉去的視頻就能讓你快樂一會兒,也許隻有一分鍾。那麽你怎麽樣平白無故會去得到這一分鍾的快樂,一分鍾的享受呢,不會有這樣的機會的,除非是微信上,也隻有這些轉來轉去的東西裏有。
當然我們不會有時間,也不會有精力總在那裏看那些東西。任何東西的能給我們帶來快樂的都值得我們去看,去接觸。我們不能小視任何一刻的快樂,也不能忽略任何一刻的過度緊張,健康與疾病其實就在瞬間。所以隻要自己能把握一個度,很多看似浪費時間的舉動也是放鬆自己的時刻。其實讀書看戲都是一樣的。再感覺浪費時間也會有收獲。
讀書能讓人安靜,讓人思考。
感覺人生太短,可利用的時間太短,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兒的時間更短。
忙活才是日子!
祝大家愉快!
一個未老的人,在仔細考慮進入老年的事情,這也很不容易。
一個未老的人,在仔細研究老年人生活的事情,這也很不容易。
一個未老的人,在給將進入老年的人提供樂觀的生活指導,這也很不容易。
我是老人了,我還忙得很,這些事情看到也不注意。謝謝作者提醒。
我現在就是在逐漸的步入老年。要向你敘述的那位88歲的美國老太太學習,人老了,心態不能老。
真可惜,那本英文書我們看不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