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86)
2010 (209)
2011 (252)
2012 (126)
2013 (146)
2014 (159)
2015 (119)
2016 (181)
2017 (128)
2018 (283)
2019 (295)
2020 (360)
2021 (299)
2022 (250)
2023 (208)
2024 (208)
我個人認為抑鬱症不僅僅是一種生理上的疾病,就像西醫研究的那樣,哪根基因短了,哪個細胞如何了,這樣的研究太科學了,也太讓人難以理解了。抑鬱症還是跟個人性格有關係,跟這個人從小的生活環境,周圍的環境有關係,我想還跟這個人從小接受的來自家庭的教育和家庭環境有不可分割的關係。當然我也相信,這個疾病跟遺傳也有關係。
提到遺傳大家知道的最多的就是癌症的遺傳,說有癌症病史的家庭成員都是患癌症的幾率比較高的,其實後來經科學研究認定,這樣的遺傳基因導致患癌症的可能性隻占10%,而其實說這樣的遺傳方法也不是因為真正的遺傳問題,而是由於家庭整體的生活習慣問題,生活習慣是從小培養的,說生活在一個有著什麽樣生活習慣的家庭的成員,就會有機會患同樣的疾病,我感覺這個還是可信的。
由此我們再來看,我們獨生子女政策帶來的獨生子女家庭的生活習慣培養出來的孩子,就不難理解現在孩子們的一些讓人看不慣的那些表現,乃至於給孩子一生帶來影響。說到這裏想起幾個我知道的獨生子女:
一個女孩子,今年28歲了,一直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從小到大,不洗衣服也不疊被子,更不做飯。父母感覺孩子大了想管了,孩子根本不聽,有一陣子媽媽想,今天我非管過來你這壞毛病不可,於是跟女兒較勁,你不洗衣服,我也不給你洗,然後給你泡上,看你洗不洗,女兒像沒看見一樣,一個星期後,衣服泡臭了,還是媽媽洗了。媽媽後來想開了,你跟我還能生活一輩子嗎?我看你以後也不洗?再說了,自己還能伺候女兒幾年呢?
這個女孩子明年就要嫁人了,我不知道她成家後會不會特別的想媽媽。
還有一個男孩子,從小什麽都沒做過,就是上學,好好學習,學習也確實不錯,考大學的時候為了遠離父母,考到了南方一家重點大學,父母送兒子到學校後,給孩子置辦好了孩子需要的一切,走的時候孩子都沒有送送父母,父母及其傷心。第一個假期孩子沒有回來,跟著同學們去外地旅遊了,第二個假期孩子回來後到了爺爺奶奶家,把自己在外這一年學會做的菜給爺爺奶奶做了一桌子,爺爺樂的不行,奶奶卻哭的要命。說因為學校食堂的菜不好吃,所以孩子自己學會了做飯、做菜。這個孫子是爺爺奶奶從小慣著長大的,突然會做菜了,奶奶覺得這孩子一個人在外邊不知道受了多少罪呢。可孩子自己非常高興。
這個孩子為了遠離父母,準備大學畢業後考到美國去讀研究生。
還有一些特殊的孩子他們是從小生活在單親的家庭裏。
有一個男孩生活在一個單親的家庭裏,父親走的時候母親告訴他因為沒有了父親,這個家裏沒有了頂梁柱,從父親不在的那一刻起,這個孩子就要當這個家的男子漢了,這個孩子接受了母親給與的這個權利,在自己上學之餘,把全部的精力都用來幫助媽媽賺錢。考上大學的第二年他跟一個自己高中的女同學戀愛了,女孩子的家裏不同意,說單親家的孩子都有心理問題,將來生活在一起很麻煩,再說他家條件也不好。男孩子毅然退學,找到了一份醫藥代表的工作,兩年後,小夥子給自己的母親,給自己,給嶽父母家每家買了一套房子,他女朋友放棄了保送讀研究生的機會,考上了公務員。同年他們攜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他們的婚禮規模相當的大,男孩子公司的老總親自前來參加他的婚禮,員工也來了很多很多,老總台上的講話感動了所有來參加婚禮的人,女孩子單位也來了很多人,人們為他們祝福的同時更佩服的是男孩子的勇氣和能力。
婚禮上雙方的家長都落下的感動和幸福的淚水。
還有一個女孩子,從小也生活在一個單親的家庭裏,在她還在上小學的時候父親給她們留下了2000塊錢,就跟著別的女人走了,母親一個人在外打工養活著孩子,還培養這個孩子學習舞蹈,女孩子在拚命學習的同時幫助媽媽做工賺錢,一個機會女孩子走進了演藝圈,一夜成名。後來她找到了父親的下落,發現父親跟繼母艱難地開著一家小店生活非常的淡,父親身體極其不好而他們還養著一個女兒。女孩子非常矛盾,想到母親如此艱難把自己拉扯大,如果自己見了父親母親會不會很傷心。後來她在男朋友的勸說下鼓足了勇氣問媽媽:“媽媽,如果我找到我爸爸,你會生氣嗎?”母親說:“不會,因為是他給了我一個你這麽好的女兒。”
這個女孩子找到父親也見了繼母,她給他們買了房子還出錢給父親治病,並資助他們的生意,把他們的女兒也當作自己的親妹妹一樣對待。這個女孩子就是因在電視連續劇《玉觀音》裏飾演安心而一夜成名的孫麗,鼓勵她找到父親的男朋友就是今天他的丈夫鄧超。
這個世界上有無數個家庭,由此也衍生出了無數的故事,一些故事非常感人,一些故事耐人尋味,而更多的是給我們帶來的啟發。
很多從小一帆風順的孩子,在長大以後尤其在自己需要獨立生活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根本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而一些從小吃過苦和生活坎坷的孩子,長大以後卻能更好此管理自己,也會更有能力接受來自於方方麵麵的壓力。當然也有一些孩子從小被溺愛了,長大了卻依舊有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這也許也是遺傳的作用。
父母從小要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這個對於孩子今後的成長是相當重要的,過去是這樣,今天更是這樣。因為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跟以往完全不同了,很多人把很多問題歸結於社會轉型期的正常現象,我覺得這隻是一種托辭,人在小的時候,在世界觀形成的時候,接受到的教育是受益終生的,很多人由於有能力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世界觀,所以在自己獨立生活之後能夠擺脫家庭曾經給與的過分溺愛帶來的問題,而更多的人卻帶著那些影響走上了社會,走上了自己人生的旅途,結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很多人把培養孩子的成功與否完全放在了孩子的學習成績上,認為隻要學習成績好,隻要能考上好大學將來找到好工作那麽這個孩子就會有前途,就有出息,父母的責任也就盡到了。豈不知,當今社會對每個人能力的要求比過去大了很多,一個人隻有好的成績是遠遠不夠的,社會更需要的是既有文化有技術又有能力的全能人才,而麵對競爭越來越厲害的社會,很多人的心理根本無法承受挫折失敗的打擊,在這樣的環境中,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心理作基礎,那麽抑鬱症就會乘虛而入。這個病並不是說你真的承受了比別人更大的壓力,而是因為你沒有能力承受這個壓力,甚至沒有能力擺脫它。
如果說當我們感覺自己壓力太大的時候能及時停下我們手中的事情,如果說我們在麵對自己無法承受的壓力的時候能想到放棄一些,能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向,能不顧及父母曾經的囑托和希望,能不留戀自己已經擁有的和繼續想擁有的更多的財富,那麽我們又有什麽放不下的呢?
現在有更多的父母希望子女出國學習,而且從初中高中就開始,感覺出去的越早孩子得益就越早,關於這個問題我的想法在《你來美國後悔嗎》這篇係列文章裏說的已經很多了,我感覺這要看孩子的能力,如果孩子連獨立生活的能力都沒有,在心裏承受壓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很低的情況下來到美國,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家,還要在這裏學習生活,身邊又沒有親人的陪伴,那樣對孩子來說壓力確實的太大了,能承受這樣的壓力,能在這樣的情況下完成好學業,我感覺是相當困難的,所以在父母動了要孩子做小留學生的這個念頭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這個度,如果孩子真的有能力,如果孩子從小就有獨立生活的能力,那麽不是不可以考慮,如果不是這樣,還是要慎重再慎重。
我們每個人都有別人不了解的一麵,孩子也是,很多家長很少觀察孩子的內心,隻是看到表麵現象,感覺孩子這麽大了應當如何如何了,再則就想起自己象孩子這麽大的時候是怎樣的獨立,他們忘記了,他們自己是在怎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忘記了自己曾經由於自己吃過的苦不想讓孩子再吃了,所以給了孩子過多的溺愛,加上家裏隻有這麽一個孩子,所以過度地關注了孩子的一舉一動,給孩子對父母的依賴造成了完全的條件,所以孩子的問題不是孩子自己的問題而是父母的問題,孩子心理的問題也是由於父母的心理有問題帶來的。
我說的那個28歲的女孩,我們不知道她未來的生活會怎麽樣,象那個去南方讀大學的男孩子,我們完全可以相信他的未來會有能力獨立生活的,不管在南方還是到美國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而像那兩個單親家庭裏出來的男孩兒和女孩兒也沒問題保證自己的獨立生活。
所以不管誰問我關於孩子在初中或高中要來美國留學的時候,我都會毫不猶豫的建議他們等孩子大一些,等他們上了大學,等他們知道他們自己是不是想出國學習,是不是有能力出國學習的時候再讓他們出國比較好,不然你怎麽知道孩子有沒有能力在那麽小的時候就離開父母離開自己的國家,到一個完全陌生說著不同語言的國家去學習和生活呢?咱們什麽時候能讓孩子自己選擇一下自己的人生呢,你怎麽知道你的想法和做法一定是對孩子好的呢?你是不是其實這樣做是在為了圓自己的一個夢呢?
還是讓咱娃大一點再出國留學的好!
謝謝支持。
這個建議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