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86)
2010 (209)
2011 (252)
2012 (126)
2013 (146)
2014 (159)
2015 (119)
2016 (181)
2017 (128)
2018 (283)
2019 (295)
2020 (360)
2021 (299)
2022 (250)
2023 (208)
2024 (208)
然而自20世紀50年代起,他們成了世界上第二肥胖人群(薩摩亞人排名第一),糖尿病患病率高達令人吃驚的80%,平均壽命隻有46歲。
但生活在墨西哥的比馬族印第安人卻依然健碩,基本沒有患糖尿病的情況。雖然他們在基因上與一代的北美同胞完全相同,但是健康狀況卻大相徑庭。因為墨西哥的比馬人從他們的祖先那裏傳承了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亞利桑那州的比馬人卻成了被人們稱為“白色威脅”(全部由白色麵粉、白色糖和白色脂肪組成的飲食結構)的飲食的受害者,他們中的許多人變得暴飲暴食,卻營養不足,身材肥胖且健康不良。
有“命中注定”的疾病嗎
盡管就這一問題的研究開展得如火如荼,但荒謬的基因決定論仍然令不少患者感到沮喪和消沉,他們以為自己命中注定要患這樣或那樣的疾病,但事實並不是這樣。通過自我檢查和修正體內的不平衡狀況,人們可以改善基因遺傳導致的不良後果,預防許多在過去被認為是無法避免的疾病。
食物影響基因的生存環境
基因位於所有細胞的中心,而具有保護性的細胞膜和細胞壁大部分是由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構成的,也就是說人們吃的食物實際上參與創造了基因的生存環境。假如把垃圾食品塞進人們的細胞裏,就為基因創造了惡劣的生存環境,幹擾了基因的正常工作。
此外,基因也會因身心的相互影響而改變,比如壓力、情緒和運動。壓力大和缺乏睡眠會令體內釋放激素和信使分子如皮質醇,這可能會引發糖尿病、體重增加、骨質疏鬆症、認知功能及腦部神經細胞受損等。運動則可以通過降低體內的皮質醇含量來抵消負麵影響,進而預防上述問題的發生。
人體的每個體細胞中都蘊涵著讓人更健康的可能性。
通過為基因提供更好的環境,就可以促進其表現達到最佳狀況,從而讓體內細胞擁有更高效甚至更年輕的性狀。
生活習慣改變基因
美國研究者用體內含有可影響毛色的活性黃色基因的特殊小鼠做實驗,結果發現,環境因素比如飲食習慣、生活習慣,可以影響活性黃色基因的表達,而且至少會延續兩代。
研究人員還針對飲食習慣可以改變基因的問題做了實驗,調查了接受手術的57名男性胃癌患者,了解他們患病前的飲食情況。結果發現,經常吃得過飽的人,抑製癌症基因的效用會下降;而那些適量食用卷心菜,習慣喝綠茶的人,則有明顯抑製癌症基因的效果。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對導致心髒病、高膽固醇和高血壓起一定作用的有幾十種基因。而且即使是輕度偏高的膽固醇也具有一定的遺傳性。但大量的病例顯示,這些基因隻是使人容易患上心髒血管類疾病,隻要控製體重、合理用餐、堅持鍛煉,患病幾率就可能會降至最低。(美國《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