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86)
2010 (209)
2011 (252)
2012 (126)
2013 (146)
2014 (159)
2015 (119)
2016 (181)
2017 (128)
2018 (283)
2019 (295)
2020 (360)
2021 (299)
2022 (250)
2023 (208)
2024 (208)
盯緊體重
肥胖是身體發炎的關鍵推手,美國飲食協會(ADA)指出,隻要比標準體重超過9公斤,身體就處於促發炎(pro-inflammation)狀態。
其中尤以脂肪變大而累積在內髒周圍的“內髒脂肪”危害更甚。內髒脂肪啟動體內的化學反應,促使白血球活化,加劇發炎症狀。
一覺到天亮
充足的睡眠是抵禦疾病最好的武器。人們經過一整天的活動,身體累積許多自由基,持續傷害組織細胞,必須借由睡眠減緩新陳代謝,免疫係統分泌天然調節因子,啟動自我修補機製,進而緩解體內發炎狀態。
因此,“睡覺勝過吃補藥”,一點都沒錯,正常作息、充足睡眠是最佳免疫處方,醫生建議晚間11時前入眠最好。
保持空氣清新
空氣汙染和心髒病、過敏等發炎相關症狀有關,而生活中最主要的兩項汙染源,一是城市空氣汙染,另一個是吸煙(二手煙)危害。
如果沒辦法改變居住地,最好選擇空氣質量好的地點,還可在睡眠時使用空氣清淨機,以確保每天近三分之一時間能呼吸到幹淨空氣。另外,切忌抽煙和吸二手煙,避免有害空氣入侵。
舒壓維持好心情
外界壓力、情緒刺激等心情上的變化,都會活化全身的免疫係統。常懷敵意、容易憂鬱、躁鬱的人通常比較容易心肌梗塞,因此,隨時保持心情平和、有暢通的宣泄舒壓管道,才能避免疾病上身。
使用牙線清潔牙齒
牙齦疾病是高度發炎現象,研究統計,患有牙周病的人可能引發心髒病的機率,是一般沒有牙周病者的1.5至2倍。
伴隨牙周病出現的發炎激素可能引起嚴重係統性發炎,因此,經常使用牙線、定期檢查牙齒、保持口腔清潔,是避免發炎、預防疾病的重要課題。
經常鍛煉好處多
運動不僅有助維持體重,也能抗發炎。美國艾莫瑞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40歲以上、每個月做4~21次運動的人,血液中代表發炎狀態的CRP值和白血球數值都下降,原先的關節炎症狀也跟著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