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86)
2010 (209)
2011 (252)
2012 (126)
2013 (146)
2014 (159)
2015 (119)
2016 (181)
2017 (128)
2018 (283)
2019 (295)
2020 (360)
2021 (299)
2022 (250)
2023 (208)
2024 (208)
沒出國的時候,我對美國的印象跟所有人是一樣的。從小就知道美國是一個資本主義社會,而資本主義社會最大的特點就是剝削,說白了就是多幹活少給錢吧。後來改革開放了,人們過去一貫的觀念開始有了改變,而沒有多久人們便開始偷偷地崇拜資本主義社會了,那個時候美國好像是人們渴望不可及的,不過跟我們關係更密切的還是台灣和香港。那個時候,人們對美國太陌生了,而從美國回來的華人我們能知道的更是少之又少,而台灣和香港就不同了,很多人的家裏都有在解放前夕去了台灣和香港的,就像餘則成、晚秋、還有那個站長他們,還有許許多多的由於其他原因去了那邊的,改革開放以後他們陸續都開始回來探親了,隨之我們對台灣香港的了解也就多了起來。
我的姨婆也生活在香港,改革開放以後她可以回過來探親了,我媽媽也曾經陪外婆去香港看過她,聽媽媽說外婆和姨婆見麵的時候互相擁抱著哭了很久很久,因為她們40多年沒有見麵了... ...
從那以後的很多年,姨婆幾乎每年都要回來探親,除了到我們家也要回老家上海,那裏是她生長的地方,那個時候看到姨婆回來就好像今天我們的親戚朋友看到我們從美國回去探親一樣,感到非常親,也許是因為太遠了,想著這次見了下次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再見到了,當然那個時候還有為自己有一個生活在香港的姨婆感到挺驕傲的感覺。不是因為姨婆有錢、有名而是因為她生活在香港,一個那個年代我們都覺得很現代化和很神奇的地方。
時光的飛逝,讓當年還在讀中學的我已經變的快趕上當年姨婆第一次回來探親時候的年齡了,想起那些年的那些事情依舊記憶猶新,說明這些事情在我的腦海裏已經紮根了,現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很容易跟那個時候的那些記憶裏的事情相比較,包括當時對一些神秘向往的地方的感覺。
感覺畢竟隻是感覺,現在生活在美國一晃也已經十幾年了,回想起剛到美國那些日子也許這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其實我從小沒有享過什麽福,生活在一個並不貧困但也不富裕的家的孩子都是這麽長大的,跟現在的獨苗苗們比起來是完全不同的,說來對於吃苦應當是習慣了的,盡管如此初到美國時候的艱苦也是能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那個時候看到菜價就會不由自主地去乘上8,然後想這麽貴的菜怎麽吃呢?再看下一個菜的菜價再乘8......
就在我剛來美國的第一個春節前,姨婆托美國的朋友給我寄來了400美元的支票,還夾了一封她給我的信,她說:“要過年了,給你們這點錢買點好吃的。到美國奮鬥的人一般要有三年到五年的時間就能翻身了,不要著急很快你們的生活就會好起來的。”其實我們來到美國從來就沒有跟姨婆聯係過,那個時候早起晚歸在打工,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跟親戚朋友有太多的聯係,那個時候的國際長途費每分鍾都要1美元多,還要加稅。寫一封信是50美分的郵費,而我有在國內跟早我兩年來美國的老公通信時候的經驗,那就是3頁的信紙是不會超重的,所以剛來美國的時候都是通信聯係,說通信也就是到了美國給家裏的親戚朋友寫封信報個平安到達而已,一些住的近的我都寫在一封信裏,為的是節省郵資。
我不知道姨婆是從哪裏知道的我的地址,記得也就是那年春節給外婆和姨婆大過一個電話,後來外婆和姨婆相繼就去世了,她沒有看到我們今天的好生活,也不知道我和老公隻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就擺脫了“貧困”,現在早已過上了小康的日子。人生有沒有不留遺憾的事情,我說絕對沒有。當我第一次回國探親的時候我專門去了上海,因為我外公外婆和姨婆都安眠在那裏,我在他們的墓前跟他們說了我要說的話,也希望他們能聽得見。
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們逝去的親人如果真的能聽到我們想跟他們說的話,能看見我們今天的生活就好了。清明節是一個淒冷了日子,每到這個時節不論哪裏都會下雨,其實這也是一個溫暖而幸福的日子,因為這個時節不論是誰都在懷念他們逝去的親人,這個時節讓人間和天堂有了真正的連接,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我們逝去的親人曾經給過我們的那些溫暖的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