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86)
2010 (209)
2011 (252)
2012 (126)
2013 (146)
2014 (159)
2015 (119)
2016 (181)
2017 (128)
2018 (283)
2019 (295)
2020 (360)
2021 (299)
2022 (250)
2023 (208)
2024 (208)
我是在北京出生的,不過由於父母支邊後來就隨父母去了內蒙後來又去了東北,跟老公結婚後又隨老公回到了北京。記得剛回到北京的時候,也有一些陌生的感覺,畢竟很多很多年沒有在北京生活了,北京的變化還是很大的,記得我跟老公在天安門廣場上走著,老公告訴著我身邊的小車都叫什麽名字,好像我是一個純粹的外地人。大姑姐比我們早一些年到北京,她更是要求我們盡早學會說北京話,其實這個對於我從小在北京生活過的人來說並不難,加上我本來語言功能比較強,從小跟外婆在南方生活過,上海話、無錫話都能說。
記得有一次我們在全聚德吃烤鴨,老公看沒上鴨湯就去找服務生,可是過了半天這鴨湯還是沒上來,大姑姐就又去要了一次,結果很快就上來了,大姑姐順勢又教導我們:“一定要盡快學會說北京話。”說心裏話開始聽大姑姐說要我們一定要說北京話的時候,我們心裏還不太願意,心想,這是為什麽呢?都是中國人,能聽懂說話就可以了,又不是在上海,說普通話他們聽不懂。這次烤鴨店的“鴨湯事件”讓我們認識到了說北京話的重要性。
從此我開始在對外的場合盡量說著北京話,盡管覺得有些累不過還是挺有效的。剛到北京,我在駐京辦工作,免不了要和北京人打交道,時間長了,很多北京人跟我說:“你看,你這北京人就跟他們不一樣。”我再一次體會到了大姑姐的英明,她咋那知道這北京話的重要性呢。可是回到家裏我還是喜歡說我說了多年的東北話,到多年後大姑姐還在不得不提醒我的時候說,你這東北話怎麽這麽不喜歡扔?我說,習慣了。其實在外邊還是能用北京話交流的,大姑姐的教導早就在我心裏紮下根了,直到後來我跟老公到了美國我們還時常想起剛到北京的那些事情,其中記憶最深的就是要盡快學會說北京話。
沒過多少年的今天當我們再回北京,再去任何一家北京的大餐廳吃飯,服務生早就多數是外地人了,多數人的口音我們真的很難聽懂了。今年秋天我回北京的時候再一次領教了在北京外地人的口音,在有名的火鍋店“口福居”,我們幾個朋友坐下準備點菜了,過來個服務生,說了一大堆話,我一句沒聽懂,我說“這說的什麽呀?我一句沒聽懂。”坐在我身邊的王姐立刻問服務生:“會說外語不?”服務生忙搖搖頭說:“不會。”我們都笑了,那個時候我們就說,北京變化之大中最大就是外地人多到比北京人還多!
北京的今天被全國各地的人充斥著,據北京人說,最多的就是東北人。北京的住房現在不但價錢高而且還有供不應求之相,於是有人提出不應當賣給外地人房的說法,這一下可引起了外地人的憤怒,“北京是全國人民的北京,北京的經濟也是靠全國各地的支持。”這樣的說法最多。這個道理是對的,不過要是北京真的這樣隨便外地人買房的話,我想很快北京就沒有地再蓋房了,而且房價會高的更嚇人。
過去的北京是人人向往的地方,是祖國的心髒,有大都市的風範,現在再看北京到處堵車,人滿為患已經顯現了,夜裏的街上到處是外地人,不知道他們有沒有住處也不知道他們在等什麽,在做什麽。有個網友回國後寫過一篇《睡在永和豆漿店裏的年輕人》描寫了他回國第二天一早由於時差的原因早上4點多就起來了,覺得很餓就去外邊找早飯吃,看到了一家24小時永和豆漿店就進去了,結果看到很多人在裏麵趴在桌子上睡覺,問了服務生才知道,這些人是外地來的,他們沒錢住店就連住澡堂的錢都沒有,每天晚上就來這裏這樣睡覺,這是這家店老板心好,別的店不讓睡的。到了早上5點鬧鍾響了,這些人都起來就跑了出去,他們都去了哪裏,是找工作還是去打工?這位網友是感歎現在的年輕人奮鬥的不易。這樣的事情在過去是沒有的,沒有太多年前,進北京是要介紹信的,而今天來北京已經不再需要任何手續了,不但是來北京玩、出差就算是住也沒有人管了,隻要你想來隨時都可以,有錢的當然還可以買房子,當一個真正的北京人了,至於說不說北京話早就不重要了。
這也是我回北京的最大體會,現在在北京好像聽不到很多人說北京話了,我還問朋友,這北京人都去哪裏了,難道他們都學說了外地話?北京可能再也不會恢複成原來的北京了,北京在發展、在進步,北京在張開臂膀歡迎著全世界的朋友。可是北京畢竟土地有限,資源有限,大家如果真的都搬到北京來的話,北京的未來會是什麽樣子,大家想過沒有?“北京是全國人民的北京,北京的經濟也是靠全國各地支持的。”這個不假,不過要是全國人民都來北京生活的話,北京的未來還會有發展嗎,我們是不是將會失去北京了呢?
我覺得政府應當盡早出台政策,讓北京人和全國人民依舊能擁有一個仍然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北京,而不是一個人滿為患的北京。
美國以前也是限製華人買房的,您這是在向美國看齊?。
怎麽這樣狹隘的觀點也還有市場?
人口流動對經濟發展是好事。
要想北京不擁擠,最好的辦法是遷都。說實話,除了首都這個優勢,北京自身有什麽呢?
限製外地人絕非好主意,中國的地域歧視已經夠多的了.再這樣明目張膽的搞歧視,這個國家和民族就不會再有任何的凝聚力.如果要淘汰,也應該是按照"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即使祖宗三十代的北京人,如果買不起房,交不起土地稅,沒有合適的工作,就請選擇離開--這才對所有的中國人公平!
樓主代表不了北京人。
“北京人”這個稱呼熱起來,我覺得是“我愛我家”鬧的。文藝界有一些本地人,同時外地來的搞文藝的又很“哈”北京(不知道是不了解北京曆史,還是個人趣味有問題)。一時間胡同兒文化時髦起來,本來麽,任何地方都有本地的特色,北京這麽大(按麵積說也幾乎可以自立一省,如果它不是直轄市的話),當然有自己的地方特色,這跟任何其他一省相同。不過從曆史的層麵看,北京本地人的聲音被外地人的聲音淹沒,是北京曆史的主流:一個千年古都的必然命運。優秀的外地人流動替換本地人,城市因而永葆活力和競爭力。
限製外地人到北京買房子?樓主不是“真”北京人,倒替真的北京人操心了。我出生在北京,而且母親3歲就來京了,她算是胡同長大的孩子,我比樓主“真”多了!
None- sense. You can make the whole China to be like "北京", then nobody need to stay in 北京.
當地買房麽?LZ碼這麽多漂亮的方塊字,說明受過教育.思維怎麽這麽狹隘呢?自己生
活在自由的國度,卻處處想著自己的祖國越封建越好.我看懂了你的文章了.我隻是想
問問,如果有一天,西藏人限製內地人在西藏買房,你怎麽想?如果河北人限製北京人
在河北居住,你怎麽想?
另外好像北京話更應該被叫做北京口音吧。我也是小時候在北京出生,後來隨著父母去了外地。我說的是不帶口音的普通話。但是每次我回北京,隻要過上一兩天,跟親戚們聊聊天,北京口音就自然而然的回來了,外人根本聽不出來我不是北京人。但是一離開北京,口音就消失了。好像從來也不需要特意“學”北京話的。
你沒看懂我的文章。
京人去西藏麽?
北京人原來有些狹隘,所以落後於開放的廣州和上海了。
現在的世界在變,北京也要變,,,
盲流忒多的確影響北京,這點,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