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170)
2010 (102)
2012 (90)
2013 (60)
2014 (43)
2015 (39)
假若鄧小平沒有分田地
有人最近提出鄧小平的最大過錯是分田單幹。我本來覺得提出這樣的看法有些難以理解。畢竟四十五歲以上的中國大陸人,都知道37年以前國人(包括農村人和城裏人)享受了多大的社會主義優越性。
那年頭,領導人牛氣衝天,反帝又反修,既無內債,又無外債,那個自豪勁啊,成天告訴老百姓世界上還有三分之二的人類在受苦,等待我們這些天之驕子去解放全人類。
至於人民的真實生活,現在都清楚了:除了躺在紀念堂水晶棺裏毛太祖有些大腹便便,當年的中國城鄉如此營養良好的人還真是屈指可數。
就拿山哥父母來說,60年代前後的大學畢業生,國家幹部,城市五口之家,每月人均半公斤肉,四兩菜油。我們這樣絕對是8-9億人口中屬於比較小康的10%,父母竟然都極為消瘦,以致他們都患有嚴重的內髒器官下垂!
那時的農村倒是嚴格的人民公社社會主義。不但沒有農民工進城,還有一兩千萬知識青年下鄉。城市幹部,軍人和學校師生,還常常下鄉支農。就那樣,還常說各行各業支援農業不夠。
農民出工不出力。修水利工程,搞雙搶,都指望城裏的幹部師生來幫助。
鄧小平分田單幹的後果的確很嚴重。這樣一來80年代中葉開始中國成了社會主義國家中極少數食物供應充足的國家之一。共產主義政治製度即使遭遇了六四這樣的嚴重衝擊,至今依然保持。這是中國右派們非常惱火的事情。波蘭當年團結工會鬧事,起點就是肉類及其他食品大漲價。蘇聯衛星第一個升天,核武器也大幅領先美國。可是蘇聯農業生產的大部分年份還不如沙俄時代。當年《參考消息》上常常嘲笑蘇聯康拜因越造越大,可是麵包卻越來越小。中國人有飯有肉後,反共的積極性就下降不少。
左派們就更不滿意了。分田單幹,農村共產主義名存實亡。人民公社很快瓦解。芙蓉鎮裏的李貴香王秋赦們,除了計劃生育,收稅征糧,就沒有多少事情可做。農業學大寨就成了過去。
鄧小平的經濟改革自農村開始,蔓延到城市,使中國成了最資本主義化的國家之一。
假若鄧小平沒有分田地,中國90%的可能是早就顏色革命成功,民主化了。不管付出多少代價,隻要能夠搞垮共產黨一些右派們就會高興。
還有10%的可能性,中國保留了北韓式的正統共產主義經濟製度。那麽現在的中國每年因營養不良餓斃要飯的人數,就可能是今日北韓的50-60倍。不過如此極左派們會很高興。畢竟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糧,就是他們的金科玉律。
唯有目前的狀況,左右派都不高興。所以那麽多人痛恨鄧小平分田地,就很好理解了。
華西村經過工廠、企業、公司、集團等幾個階段;從簡單的農機修造到鋁型材、銅型材、鋼材、紡織、化工、電子等六大生產係列;從1960年代的幾個小廠到1999年的江蘇華西集團公司下設的13個分公司和40多個工廠企業。[6]華西村逐漸形成頗具市場競爭力的支柱產業: 全國首家以村命名的鄉鎮企業上市公司, 主營範圍涉及紡織品、化工原料、化學纖維品、服裝製造、熱電站、農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等。 2004 年實現銷售 260 億元。華西村的工廠在改革開放以前就有了。
1978後農業發展快的最根本原因是糧價提高,農業稅收減少(源於軍費減少),加上更多的化肥,農藥,良種。農業利潤增加提高了農民積極性。
農民真正的工作是種和收。其他都是輔助性的。種,要犁地,要播種,施肥,澆水。你可以想象農民們人工拉犁耕地,耩地的辛苦,想象他們用肩膀挑著土肥(豬糞,牛糞,水塘裏的淤泥)到田裏的辛苦;收,更是辛苦,要等成熟,特別是小麥要在2-5天裏收完,運回來,打出麥子,曬幹入倉,我說的簡單,但是你想象一下,就說收麥,彎著腰人工用鐮刀把麥子收割下來,需要多少功夫和時間?你要挑回到打麥場裏,用人工或馬拉石滾把麥子碾出來,然後把麥子和麥糠手工揚場分開來,再曬個兩三天,收小麥就算完成了。一畝地就按500斤小麥計算,再加上麥稈至少要2千斤,我們那裏一個人大概1.5畝地,一個4口之家就是6畝地,一萬多斤要走幾裏路,挑到場裏,你可以想象是什麽工作量。這些都要天氣幫忙,天氣幫忙就是那幾天不下雨,所以那個熱,你可以想象。農民們早上大概4點左右就起床,要幹到晚上11點左右,連續10天左右,哪個城裏幫忙的人幹過這些?如果是知青,那時候是生產隊,有手扶拖拉機,馬車,牛車,部分人家裏還有架子車(板車,借給生產隊,掙點工分),種和收相對於分地後好了不知道多少倍了。你可以想象一下肩膀挑100來斤和拉車的區別,要好多次還有走好幾裏路。如果家裏有男勞力還好,要是沒有男勞力呢?秋收也是同樣辛苦。我因為上學,沒有從頭到尾幹過這些,但是我想想這些活我自己都害怕。但如果在農村,不幹又能怎麽樣?
農民工進城主要是因為在城裏幹活輕鬆,掙錢又多。但農民工在剛改開的10年裏,有幾個進城的?告訴你了現在是因為機械化,使農業生產輕鬆了些,既然在農村辛苦掙錢又少,為什麽不到城裏去?所以現在大家也不在乎土地的肥沃遠近了,很多人就把地包給別人,全家進城幹活,所以土地相對來於分地時來說都是大塊地,便於機械化。農民們最大的特點是踏實肯幹,吃苦耐勞,城裏的活對他們來說太輕鬆了。
希望你能對農村人在改開分地後的辛苦有所了解,不要再侮辱農民們出工不出力了。
農村真正受苦的是剛分地的10年時間,誰去了解一下?失去寫寫他們的辛苦?
看看我的文章,讓你知道一點農村的情況,免的繼續胡說。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26925/201408/12989.html
華西村在毛時代不過是沾點江南魚米鄉的優勢,不用討飯而已。若不是享受到二元社會終結的利益,哪有它的工業和商業?哪有它的財大氣粗?
分田之所以增加產出,是因為農民可以自主分配其所合法擁有的資源,並合法享有增產所獲得利益--完成承包合同後可以自己享用增產的產品,或將增產的產品在自由市場以較高價格出售,因而增產積極性大增。而在毛時代,這樣的權利是被徹底剝奪的。
當農業生產增長使農村勞動力過剩時,鄉鎮企業的崛起給勞力提供了就業機會,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更為重要的是為農村居民提供了非農就業機會,和離開農村遷徙到其它地方的自由。而這在毛時代的絕對二元社會中也是農民被剝奪的權利。
那些口口聲聲認為毛時代平等,公正的人,是否想過超過人口80%的農民的權利和自由?!
鄧小平清楚這一點,因此改革先從農村開始
鄧小平清楚這一點,因此改革先從農村開始
農忙的就那幾天必須雙搶,否則麥子過了就丟地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