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170)
2010 (102)
2012 (90)
2013 (60)
2014 (43)
2015 (39)
難忘的童年記憶
大約在1972年的秋冬季節,剛剛從林彪自我爆炸事件衝擊波中稍稍鎮定下來的中國社群,突然陷入一部朝鮮譯製片的熱浪之中。大街小巷,響徹“小小姑娘,清早起來,提著花籃上市場。。。賣花,賣花聲聲唱呦悲傷度時光。。。”的悅耳歌聲;《賣花姑娘》的巨幅海報前人山人海;電影院售票處前出現排隊長龍,長達數百米。
很多知青姑娘小夥成群結對,從數十公裏外的鄉下翻山越嶺步行進城看電影。不到十歲的山哥和全家一起,星期日的大清早從城郊渡河去市區電影院。小小的渡船上坐滿了前去看電影的男女老少。船老大一邊搖船,一邊眉飛色舞地告誡各位:“你們帶手帕了沒?到時候在電影院裏哭得稀裏嘩啦,沒有手帕可就難受了”!有已經看過後再次去看的男女高聲附和:“船老大說的一點沒錯!觀眾沒有不哭的。這個電影還是彩色寬銀幕呢,簡直是美妙極了”!
我們一家幾小時後終於在電影院裏坐定。感覺這部彩色寬銀幕的電影實在很美:女主角年輕靚麗,說話溫柔可愛,全沒有當時國產戰鬥片或樣板戲中女演員凶相畢露,殺氣騰騰的氣勢;畫麵,音樂,給人美輪美奐的全新感受。
其實電影的情節很簡單:朝鮮女孩花妮在1930年代日本占領朝鮮時期,全家在當地白地主家的殘酷剝削和迫害之下,靠賣花養活全家並買藥為親人治病。。。影片的最後雖然也是全村男子打著火把,在花妮的“革命黨”大哥率領下衝進白地主家鬧革命,但絕大部分情節都隻是溫柔地控訴那個罪惡時代罪惡階級的壓迫和窮人的悲慘生活,引人不由自主的同情花妮一家,同情不可避免的革命暴動。
《賣花姑娘》連同《鮮花盛開的村莊》,《摘蘋果的時候》,《看不見的戰線》等朝鮮電影,展示了一個比當時中國更加富有文明,更有藝術魅力的社會主義新朝鮮的光輝形象,也使人們對文革派的倒行逆施產生了自然的懷疑。堂堂的古老華夏竟然還不如自己的小兄弟北朝鮮!這些社會效應為周恩來總理為代表的中共官僚元老係部分地糾偏文革的極左,起到了比較正麵的作用。
(待續)